薄其云
摘要:家校合作制度是新形勢下對于身體和心理上有殘疾的學生專門設置的一種家庭和學校教育的對接途徑,家校合作的途徑更適合對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都是在心理或肢體上有一些殘疾不能夠自理或者正常的語言交流的,這些孩子都屬于家校合作范圍內可以接收的學生。特殊教育的學生家長往往也是身體存在缺陷的,因此家庭方面的品德教育往往存在缺失,學校正常的德育教育,可能不再適合這些學生,開創學校輔助家長進行家庭化教育,開創家校合作途徑可以利用網絡的便捷化在網站上實施德育教育,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長的思想注入有關德育教育的知識將促進孩子對于德育的理解。
關鍵詞:家校合作 特殊教育 德育
一、整合資源開創家校合作對特殊學生進行教育的途徑
網絡化時代的到來讓信息在網絡上進行公開,學生將不再會受到地域的限制而進行共享學習,家校聯合的模式也可以借助網絡對于資源進行共享,這種模式可以使不同地區的大量孩子受益并獲得更高的社會價值。需要家校聯合進行輔導的孩子在心理或者肢體上都具有一定的殘疾,因此他們在上學的時候多多少少會感到自卑,借助網絡的平臺他們將不會覺得自己的身體殘疾會造成別人看待他們的眼光有偏差,更利于學生展現自我和放飛自我。
(一)利用不同形式開發課程資源,引用先進教育理念
對于身體和心理上有殘疾的學生,教師應當從某一個層面對其精神進行教育,利于提高自身的能力與自信心,學生的德育教育缺失是因為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脫節,對于特殊的學生,學校可能更加注重對其精神的鼓勵,而對于道德素質的培養方面進行深入的講解學生可以自行利用網絡。現有的網站有家校通和校訊通以及家校平臺,對于特殊孩子可以在建立一個單獨的網站平臺,對于心理上有障礙的孩子可以進行專門的心理引導,使他們能夠及時的步入社會,融入大集體,也可以在網站中建立討論組,促進孩子們之間的溝通交流,對于肢體有障礙的學生可以選擇智能模式進行學習,對于視力有障礙的學生可以選擇聽老師教程視頻,老師可以在課后將講課內容錄成視頻放在網站上供學生學習研究,對于交流有障礙的學生,我們采用專門的老師進行網絡平臺上的輔導與交流,讓學生感受到朋友般的溫暖呵護。
(二)整合優質微課資源,平臺共享化
微課這種以視頻化為主的教育資源更加適用有殘疾的特殊孩子,有聽力殘疾的特殊孩子我們可以采用專業的手語老師進行指導,對于溝通有障礙的學生我們在微課后進行專門的討論板塊。對于家校聯合開發的資源進行自主學習,這樣既提高自身的自學能力和綜合素質也能夠讓學生深入理解自身的努力方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對于以后步入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里程碑作用。
正常學生的德育一般會通過《思想品德課程》講述,但是特殊教育的模式下,我們利用網絡制作微課,這樣既節約時間又可以考慮到微課教育的全覆蓋化,以講《愛國守法》課程為例制作微課視頻可以加入一些愛國視頻的元素,更形象直觀的讓學生了解祖國綜合能力的強大,激發其愛國心理。
二、家校合作的特殊教育與德育的關系
(一)改變家長對于孩子的態度,不要一味的寵溺而失去對他們應有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家校合作是促進學生的思想以及心理及時的發展,家校合作途徑可以利用微課或者網站等資源采取網上的圖片征集,根據孝敬父母和愛做家務等主題進行圖片展示,既能激發學生的自發性,也能進行快樂學習模式互相的交流探討,有利于心理或者肢體障礙的孩子恢復自信。
以思想道德課程中的《促進心理健康的發展》為例,心理健康的發展多為家長在學齡前教育階段沒有打下堅實的基礎,是學生對于心理健康的發展有著扭曲的認識,家校合作途徑一方面要提高家長的教育觀念,另一方面通過制作微課等資源對學生進行引導。
(二)建立家長評價體系,對學生在網站平臺上進行的作業有家長進行評判,這樣一方面促進家長與孩子的溝通交流,另一方面能夠讓家長看到孩子的進步,隨之對其進行鼓勵,在家庭中家長的鼓勵對孩子的進步是一種促進作用,孩子因為感受到家長的積極態度而提高積極性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達到事辦功倍的效果。
以思想道德課程中的《學習鼓勵他人》為例,學生與學生之間要互相鼓勵,教師對于學生的鼓勵一般會寓與課堂之中,但是家長對于學生不能一味的只追求成績而忘記學生奮斗的過程,因此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對于孩子的鼓勵十分重要。
三、結語
通過開創家校合作途徑促進對于特殊教育的學生的德育實效性建設,是非常有益的,就此模型進行分析利用網絡化開創網站資源以及微課制作的模式,變得更加方便快捷,使多區域的孩子能夠享受到資源的共享以及優化的政策,家校合作制度將會在多地區廣泛推廣。政府大力支持金色陽光進校園的計劃對于特殊教育的孩子是給予社會上的關注和幫扶,政府的大力推進對于開創家校合作途徑并實施德育建設更是從側面的一種鼓勵與推進。社會上就是缺少這樣一種形式對于心理和身體上殘疾的孩子給予愛心的關注以及及時的救治,公益事業的發展腳步將逐步推進。
參考文獻:
[1]陳正良.沖突與整合—德育環境的系統構建[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2]于波.青少年德育教育環境的負面影響及研究對策[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6.
(作者單位:東營市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