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超
(溫州市第二十二中學,浙江 溫州)
從定義上看,化學平衡移動原理是指宏觀條件下,在創設一定的可逆反應條件中,正反應和逆反應的反應速度是相同的,即反應物與生成物的各組濃度處于不會再改變的狀態。然而我們所說的平衡移動原理它所研究的主要對象為鹽類水解的平衡、化學的平衡、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和氣體的溶解平衡等;其中影響平衡問題的因素主要為濃度和溫度等。
平衡問題常常與生活實際相聯系,例如消毒自來水等,其原理是氯氣和水反應后,生成次氯酸與鹽酸,眾所周知次氯酸具有強氧化的特點,有消毒殺毒的功效,但是次氯酸很不穩定,它遇到光就會分解,所以它不利于長期保存,而我們生活中使用的漂白粉,就不會使用氯氣,而是選擇具有穩定性的次氯酸鹽,通過強酸制備弱酸的原理,使氯氣在空氣中或選擇加入酸后產生的次氯酸進行消毒殺菌。
平衡觀念是利用暫時儲存某種化學物質,保證這種化學物質不會被其他物質所分解,然后利用這種便利,加入其他物質,使原有物質產生改變,生成新的物質,使原有物質發生平衡移動,平衡觀念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原有的化學反應原理,解決現實中的常見問題,高考題中常常會出現此類題目,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就應該教會學生如何用平衡觀念去思考問題,解決與生活實際相關的題目。以下筆者將舉例說明平衡觀念的運用。
例題一下列實驗中不可以用平衡觀念原理解釋的是( )。

在此題中,我們通過觀察發現選項A和B都屬于溫度對平衡移動原理的影響,悅選項為在溶液中加入了催化劑,我們知道催化劑并不能造成平衡移動,D選項屬于濃度對平衡移動產生影響,因此此題選悅。由此可見在實際解題過程中,學生必須對平衡概念一清二楚,明白其原理,同時也要對各類實驗和化學符號熟爛于心,才能選擇正確的選項,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格外注重學生的基礎是否打牢。
例題二在不同溫度和濃度的條件下,蔗糖水的水解速度不同,如下表,下列不正確的選項是( )

T/K V/(mmol·(L·min)-1)0.600 mol·L-1 0.500 mol·L-1 0.6400 mol·L-1 0.300 mol·L-1 318.2 3.60 3.00 2.40 1.80 328.2 9.00 7.50 a 4.50 b 2.16 1.80 1.44 1.08
A.a=6.00
B.同時改變反應溫度和蔗糖的濃度,v可能不變
悅.b<318.2
D.不同溫度時,蔗糖濃度減少一半所需的時間相同
此題根據圖表可知,在溫度不變的條件下,蔗糖水的濃度越大,其水解的速度就會越快.根據濃度與速率的關系可知,當溫度達到328.2K時,蔗糖的濃度每減小0.1mol·L-1,水解速率減1.5mol·(L·min)-1,因此溫度達到 328.2K 時,其濃度是 0.4mol·L-1時,水解速度是 a=6.00mmol·(L·min)-1,所以 A 正確。根據表格所知,當溫度升高,水解速度越大,當濃度增大,水解速度也增大,如果同時改變蔗糖水的溫度和濃度,兩者的水解速度就會相互抵消,所以B正確。當蔗糖水的濃度不變,升高溫度,水解速度增大,降低溫度,水解速度就會降低,所以悅選項正確。當溫度不同時,蔗糖水濃度減少,水解速度也就降低,但是當濃度相同時,溫度不同,蔗糖水的水解速度不同,所以D錯誤。
化學反應速度是用來衡量化學反應快慢的,它的快慢不僅由參加化學反應的本身決定,還受溫度、催化劑、濃度等的影響,而化學平衡原理可以依靠化學平衡常數來判斷,如果這個常數越大,代表平衡反應越大,而外界因素會影響平衡原理,因此在實驗中要遵循平衡移動原理,不能忽略此原理去做錯誤的實驗。
根據本文的探究,我們得知基本的平衡移動原理,明確了平衡移動原理的適用范圍,并通過兩道例題理解平衡觀念的運用,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作為化學教師的我們要傳達給學生明確的教學目標,打牢基礎,科學是容不得馬虎的,只有明確了基本原理,才能在此基礎上去深化和運用,才能保證我們的教學時有效的。教師在教學時也要結合高考命題趨勢,引導學生去分析平衡移動原理在高考中的運用,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最后希望廣大高中化學教學同仁們能一起探討化學教學,共同發現教學中的重難點,一同解決教學困惑,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內容,鞏固基礎,才能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