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
【摘要】當前,隨著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經濟發展的質量被提到更高的位置,綠色金融作為一個新的概念在全球范圍內興起。綠色金融是基于金融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從推動轉型升級、實現社會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考量的,也是金融行業發展的必然選擇。當前,國內外對于綠色金融的研究較多,但主要從宏觀角度討論綠色金融發展問題,但缺乏統一的制度體系和實踐運用思路,操作性不強。我國的綠色金融也沒有形成完善的運行體系。鑒于此,本文嘗試對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的現狀和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促進我國綠色金融發展政策建議。
【關鍵詞】綠色金融;可持續發展;作用機理;突出問題;政策建議
一、引言
近代工業化歷程使得資源和生態環境付出了巨大代價,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面臨嚴峻挑戰。在此背景下,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世界各國逐漸認識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密切關系,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經濟被廣泛接納。而隨著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經濟發展的質量被提到更高的位置,綠色金融作為一個新的概念在全球范圍內興起。
作為推動綠色經濟的重要措施,綠色金融被認為是傳統行業轉型升級、提升發展質量的必要手段。它是基于金融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從推動轉型升級、實現社會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考量的,也是金融行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基于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經濟發展現狀,結合當前中國產業優化升級的迫切需求,綠色經融在我國有廣闊的推廣意義和價值。當前,國內外對于綠色金融的研究較多,但主要從宏觀角度討論綠色金融發展問題,但缺乏統一的制度體系和實踐運用思路,操作性不強。我國的綠色金融也沒有形成完善的運行體系。鑒于此,本文嘗試對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的現狀和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促進我國綠色金融發展政策建議。
二、中國實施綠色金融的現狀
2011年初,我國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促進綠色發展,積極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環保收費改革。這一規劃,為我國建設和發展綠色金融體系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明確方向。
從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的基礎來看,國內綠色金融的實踐起步較晚,主要涉及信貸、保險和證券三大領域,其中主要發展方式是銀行綠色信貸和保險公司開展的綠色保險業務實踐。綠色信貸方面,我國商業銀行立足于“清潔發展機制”(CDM)與境外銀行開展了碳金融業務合作,如興業銀行與國際金融公司合作,為我國節能減排項目提供了24億元人民幣貸款。此后,國家環保總局等部門聯合發布了綠色信貸基礎性文了釗關于落實環境保護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性的意見》,銀監會后期又印發了《綠色信貸指引》,明確要求銀行業發展綠色信貸,促進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入人心綠色信貸在銀行體系中的地位不斷增強。綠色保性方面,國家環保總局先后印發了一系列指導意見,中國平安此后率先在行業內推出環境污染責任性,主要承擔環保企業污染事故對第三者造成的損害賠償責任,國家環保總局通過出臺針對上市公司環保監管的指導意見,積極調解社會募集資金投向,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企業,促進上市公司履行環保責任。
從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的瓶頸來看,當前我國綠色金融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體制機制尚不健全,標準也未統一,金融機構缺少從國家層面的信貸指導目錄和環境評級標準,難以對細則實施監管。同時,當前商業銀行的考核也未完全轉變,貸款對象仍然以主體穩定、中收、風性性等為主要標準,影響著自身的貸款投向。此外,銀行缺乏積極性主動投身環保產品,這主要是其面臨的風性和收益不對等所致。
三、綠色金融實踐探索中的突出問題
(一)綠色信貸體制機制不健全,標準不統一
管理體制上尚未理順,企業內在激勵約束不足,信息溝通較少,綠色信貸標準多為原則性,缺少明確的信貸指導目錄、環境風性評級標準。商業銀行在制定相關的監管措施和實施細則時沒有一句。由此降低了綠色信貸的執行效果。
(二)法律依據不足。綠色信貸實施過程中的道德風性難以規避
首先是法律法規方面尚未明確出臺,難以推出強制性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在此基礎上,容易出現道德風性。
(三)資本市場環境尚未成熟
當前,我國資本市場還在完善中,還存在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市場功能尚未完全發揮,環境準人機制也不成熟,難以真正實現綠色證券。從對上市公司的約束看,目前也缺乏對上市公司上市前的環保核查、上市后的過程控制體系,導致某些上市企業運用上市資金擴大污染,或導致環境事故與環境違法行為繼續發生,除此之外,資本市場的不對稱性,也容易引發道德風性和逆向選擇,信息披露不完整。
四、如何加快我國綠色金融發展
通過金融手段,能夠切中污染企業融資命脈,通過多種方式的金融創新,能夠強化對污染企業的預防和監督,影響企業行為,進而影響節能減排的效果。金融手段的運用,還能促進企業完善環保設施,并促進企業加大研發力度,突破技術瓶頸,有利于節能減排工作。實際上,綠色金融能夠有效糾正市場失靈的作用,從而對節能減排產生重要影響,并由此促進可持續發展,降低經濟運行的系統性風性,又反過來促進金融產業健康發展,實現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的互動雙贏。另外,環境污染很大的原因是正面激勵不夠和懲戒壓力不大,金融機構介入環境污染防治,能夠形成較強的激勵機制和懲罰機制。當前,我國迫切需要發展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相應的,我國的綠色金融體系的建設至少應當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一)強化法律法規保障
要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為綠色金融發展提供堅實的制度支撐和法律保障,尤其要完善綠色信貸監管,強化環境保險責任。法律法規是推進綠色金融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通過完善環境經濟政策法律法規,填補相關法律漏洞,才能促進經濟環境政策的落地,同時,要根據經濟發展形勢的變化,及時調整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推進綠色金融實施,為其發展構建堅實的制度基礎,另外要加強部門協調,完善相關配套政策,促進跨部門協同,實現政策合力。
(二)推進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建設
應該制定符合國情的環評標準和綠色信貸指南,對上市公司制定發布環境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細化環境污染保險工作指南。要積極研究制定綠色金融標準體系,注重落地性,這種體系也是推進綠色金融實施的基礎。要充分借鑒國際上成熟的綠色信貸準則,結合中國的國情,制定相應的綠色信貸操作指南。要制定考核金融機構綠色金融的評價機制,完善金融機構信用評級標準。要加強對上市公司環境績效評估指標的研究確定,探索編制證券市場環境績效指數排名及相關指南。要積極建立環保責任性體系,制定工作指南,真正促進綠色信貸體系落地。金融機構在建立綠色金融標準體系過程中,要著眼于有效糾正市場失靈的作用,促進節能減排和可持續發展,降低經濟運行的系統性風性,促進金融產業健康發展,實現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的互動雙贏。另外,金融機構在發展綠色信貸過程中,還要積極立足于環境污染問題,形成對優秀企業的正面激勵和對負面企業的懲罰壓力不大,金融機構要介入環境污染防治,形成較強的激勵機制和懲罰機制。
(三)強化部門的信息共享
要健全工作機構,通過聯席會議、信息平臺等方式,規范信息共享程序,加快綠色金融發展。改革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應抓住當前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低迷的形勢推進價格改革,促進綠色金融發展。要完善環保與金融部門的信息溝通共享機制,提高信息的有效性和及時性。應明確職責分工,切實加強統籌協調管理,加大對相關從業人員的環保培訓力度,規范信息共享程序,建立適合當地情況的信息溝通機制。
(四)創新推進綠色金融的行政管理體制
行政管理體制是確保綠色金融政策有效實施的關鍵。盡管國家為加大環境政策、規劃和重大問題的統籌協調力度,組建環境保護部,但由于中央環保部和地方政府在環境問題上的雙重領導體制不能有效保障環境經濟政策的有效實施。要創新管理體制,形成政策實施的合力,可以牽頭成立更高層次的協調機制,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另外,當前商業銀行的考核要積極轉變,貸款對象除了要以主體穩定、中收、風性性等為主要標準,還要積極按照國家政策方向,主動投身環保產品,實現風性和收益的匹配。
參考文獻:
[1]安偉.綠色金融的內涵、機理和實踐初探[J].經濟經緯,2008(5))156-158.
[2]王曦,胡苑.美國的污染治理超級基金制度[J].環境保護,2007(10))64-67.
[3]李勛.發展綠色金融的法律研究[J].蘭州學刊,2009(8):141-146.
[4]董志,康書生.赤道原則的國際實踐及啟示[J].金融教學與研究,2009(2):39-41,52.
[5]于永達,郭沛源.金融業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研究與實踐[J].環境保護,2003(12):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