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高煜 黃龍
摘 要:學科競賽是高校培養人才的重要手段和平臺,對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1年的理論研究和2年的教育實踐,提出并完善了一種新的以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為目標的應賽教育模式和實踐步驟,以國家級競賽獎項、軟件專利、省級優質在線課程立項和國家級協同育人項目立項、大學生創新創業立項數量證明了本成果的可行性、創新性與師生互益性。
關鍵詞:創新創業 能力培養 應賽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3(b)-0187-03
1 緒論
2012年,教育部下發《關于做好“本科教學工程”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實施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制定切實可行的管理辦法和配套政策,將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的日常管理工作納入本科生教學管理體系。在國家一系列相關政策的扶持下,我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近年來發展迅猛,各種創新教育理念和創新創業教育方法層出不窮,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和進步。學科競賽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第二課堂的重要陣地,是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要平臺,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越來越受到教育部門和教育從業工作者的重視。
科技競賽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強調創新思維的挖掘和應用,引導學生綜合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強化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使其“把創意變成作品,又把作品轉變為產品”,從“學生”轉變為“社會人”,提高學生的學科交叉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所以,大學生科技競賽在培養大學生學科交叉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方面,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養效益。但就如何把科技作品進行轉化,形成“創新促進創業,創業完善創新,創業促進就業”新模式,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2 面向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應賽教育
針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存在效果不佳的現狀,為了激發學生的科創參與熱情、有序引導學生自身的創新創業興趣,本教學團隊在2014年獲得的上海高等教育學會重點研究課題《財經類高校學生應用科技能力培養研究與實踐-以金融工程專業為例》基礎之上,提出了一個新的應賽教育模式和平臺,從選題的培育、參賽作品的寫作、學科競賽的全程干預進行全方位指導,有效提升大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完善高校的實踐教育體系,營造大學生科創學術氛圍,突破傳統,促進創新,從而提升高校學生市場競爭力。本教學成果提出的應賽教育模式如圖1所示。
2.1 訓練了大學生在創新創業實踐中的思維創新能力
從我校的學生表現可以看出,由于從小學到高中教育體系與大學教育目標的脫節,造成大學生想象力匱乏、思維懶惰等應試教育的后果,教學團隊采用應賽教育模式,提升其思維創新能力。
大學生思維創新能力的提高,不是靠拍腦子想點子就可以解決的,必須是在學生有足夠的知識面和專業深度的基礎之上,才能加以訓練。本教學團隊近一年來,以校級名師工作室《大數據創新工坊》(張高煜名師工作室)為陣地,面向全校師生,開展以數據分析科學為基礎的學生科創、學科競賽系列講座,為學生樹立了正確科創思想、指明備戰學科競賽的努力方向,為教師提供科創教學方法。
2.2 形成大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和邏輯分析能力
本教學團隊在長達三年指導本校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學科競賽的過程中,觀察到學生在分析問題的時候大部分會出現邏輯混亂、毫無基本應用文寫作能力的普遍現象,本項目以教學團隊負責人張高煜主持的上海優質在線課程、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在線課程《科學研究方法與創新》的實施為抓手,通過在線教育對大學生普及了科創常識。
請行業專家定期面向全校、全國大學生做線上課程視頻直播與在線研討,同時線下組織各種學科競賽備戰團隊,指導學生論文習作、商業計劃書寫作,并請投資人進行點評,讓學生學會正常表達自己的思想,徹底脫離從小學到高中教育所形成的“一本正經胡說八道”“假大空言之無物”的惡習。
2.3 有效激發了大學生參與創新創業的熱情
由于我校學科特色,在校學生考證熱情遠大于參與創新創業實踐,本教學團隊通過宣傳學科競賽獎項、論文發表數量、創新創業項目實踐經歷對大學生出國留學、考研、找工作三方面的助力情況,激發大學生參與創新創業的自覺性。
線上線下宣傳模式如圖2所示。
2.4 創建與推廣科創教育新模式
科創教育在亞洲正在逐漸興起,國內科創培養體系尚未健全,相關理論逐漸成熟。本教學團隊將科創備賽指導與科創教育有機結合,對接優質師生及團隊資源,為大學生提供系統的培訓及針對化的指導,以科學系統的資源整合及管理方式,形成了新型的線上線下培訓模式。
目前大學生科創參賽面臨“知識面相對狹窄、前期準備不足、沒有系統引導”等問題,因此,這些創新活動多以極少數具有特殊功利目標的學生參加,而大部分學生因缺乏接收相應優質資源和系統培訓的渠道,而缺少相關機遇以實現科創成果,本教學團隊實施的應賽教育模式便是通過系統化的優質資源整合對接,教師與學生(團隊)的針對化指導培訓來彌補這一教育領域的空缺,完善科創教育體系,在更具價值化地滿足雙方需求的同時,有效地為社會培養科創人才,以營造大學生科創學術氛圍。
3 本應賽教育模式的創新點
3.1 填補教學研究空缺,完善科創教育體系
本教學成果完善了創新能力培養模式、促進并生成了有效運行機制、調動廣大師生參與科創活動的積極性,優化了缺乏接收相應優質資源和系統培訓的渠道,從而增加了相關機遇以實現科創成果,并推動科創活動向高層次和高水平方向發展。
3.2 創新型的線上線下多元化科創指導模式
本教學成果突破傳統,促進創新,通過渠道拓展提高師生參與度,多角度地對接優質師生及團隊資源,以更科學系統的資源整合及管理方式,形成新型的線上線下培訓指導模式,打造科創教育的新形態。通過師生對接模式和互動交流模式對學生科創團隊進行培養和指導,可以鼓勵學生在研究中思考,多出科研成果,多發表高水平論文。
3.3 形成師生雙向收益的新態勢
同時解決了教師申請到項目無人幫助完成和學生有項目而沒有老師指導、沒有合適的團隊成員的困境。形成了為指導教師、學生帶來了雙向收益、互利互惠的優良態勢。
4 近四年本應賽教育模式取得的成績
(1)指導學生獲得2015年“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競賽專項賽全國三等獎(全校首次)。
(2)指導學生獲得2016年“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全國銅獎(全校首次),上海賽區銀獎2項,銅獎1項。
(3)指導學生獲得2016年“上汽教育杯”上海市高校學生科技創新作品展示評優活動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
(4)指導學生獲得2017年“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競賽(上海落戶加分)上海賽區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
(5)指導學生獲得2017年“互聯網+”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上海落戶加分)上海賽區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
(6)獲得2017年上海教委頒發的“互聯網+”創新創業競賽優秀指導教師稱號。
(7)2015年上海大學生創新創業論壇優秀指導教師,上海教育委員會。
(8)2015年上海大學生創新創業論壇優秀論文,上海教育委員會。
(9)指導學生獲得2015年全國大學生網絡商務創新應用大賽全國三等獎2項。
(10)指導學生獲得軟件著作權5項。
(11)指導學生獲得2016年全國大學生智能車競賽(上海落戶加分)華東賽區二等獎2項。
(12)指導學生獲得2017年全國大學生智能車競賽(上海落戶加分)華東賽區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
(13)指導學生獲得2016年“知行杯”上海市大學生社會實踐大賽二等獎。
(14)指導學生獲得上海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28項,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8項。
5 結語
學科競賽是高校培養人才的重要手段和平臺,對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校大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不但對高校學風建設有很大的推動作用,更重要的是,在參與學科競賽的過程中,鍛煉了自身的創新創業能力。作為高校,只有充分重視學科競賽,并采取有效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措施,才能為社會培養更為優秀的創新創業人才。
本應賽教育模式是在3年的實踐基礎上總結出來,針對二類本科高校的學生所制定,能夠同時滿足學生和指導教師雙方的利益,具備一定的普適性和推廣性。
參考文獻
[1] 劉麗,朱曉林,馬曉琳.以學科競賽促進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提升[J].遼寧科技大學學報,2014,37(2):180-183.
[2] 黎建輝,劉超良.高校學科競賽的管理與運行機制探討[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3):119-121.
[3] 白永國.“三層次、三方位”大學生學科競賽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2,29(10):97-99.
[4] 李勇,洪倩,趙雅甜.工商管理類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4,17(2):24-27.
[5] 郁義鴻,李能志,Robert D.Hisrish.創業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6] 金衛根.高校生物技術專業學生創業教育模式的研究[J].東華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3(3):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