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承勉 徐燕
[摘 要] 教育質量是衡量區域教育發展水平的重要依據,我們應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享受到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但是,城鄉間的教育發展水平一直都存在差距,雖然近些年,農村地區的學校在辦學硬件設施、管理水平、教學質量上都有了很大的發展,但與城市依然存在一定的距離,如何提高農村小學的辦學質量呢?本文從四個方面出發,進行了一些思考。
[關鍵詞] “四招”;農村小學;教育教學;質量
教育質量是衡量區域教育發展水平的重要依據,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根本標準,黨的十九大提出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近幾年來,我縣農村學校優質師資、優質生源部分向城區學校流轉,加之一些地域因素,農村教師的幸福指數較低,教師教學積極性不高,教風、校風都不太理想,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緩慢。如何促進縣域教育內涵發展、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呢?
一、以抓重心轉移為前提,理清發展思路
近幾年,我縣教育發展勢頭迅猛,成績可圈可點,主要體現在辦學條件的改善上,但是,學校內部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與教育現代化縣還不相匹配,學校內部管理還普遍存在“三重三輕”(重項目、輕管理,重形式、輕內容,重形象、輕效果)的現象,年度辦學水平綜合評價過分重視材料評價,促內涵提質量的教育發展導向亟待強化。應確立“以推動教育內涵發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中心,以抓中小學常規管理為基礎,以抓師資培訓校本研修為關鍵,以抓貫穿德育思想的教師隊伍建設為根本,全面構建各類教育相互銜接的質量鏈條保障體系”的“一個中心、三個抓手”教育發展思路,徹底將全縣教育工作的重心從改善辦學硬件條件轉移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上。時刻高揚質量旗幟,全力實施質量工程,形成人人重視教學,政策傾斜教學,管理服務教學,輿論導向教學的氛圍。
二、以抓常規管理為基礎,著力深化教育內涵
管理出質量,管理出效益,常規管理涵蓋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方方面面,是學校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提升的基礎。只有將《開化縣中小學教學常規管理20條》擺在首要位置,并常抓不懈,教育內涵發展和質量提升才不會成為一句空話。
1.強化常規管理,全面提升辦學水平。我們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辦學經驗,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學常規管理制度,現在的問題不是怎樣去建立制度而應該是怎樣去落實制度。我們嘗試將小學常規管理制度提煉成若干管理子項,嚴格縣級層面的教學常規管理評估考核及常規管理單項考核,并將其作為教育行政部門進校檢查和學校工作業績評估認定的重要依據,保證學校各項工作能夠持續推進。
2.全面構建學段質量鏈條。堅持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絕對考核和相對考核相結合,更加關注過程,更加關注教學“增值”。抓好各學段的過程和終端質量考核,明確學段質量責任;抓好年度各學科的質量考核,明確教師的學科質量責任。推行“整體負責制”,形成年年清、段段清,縱橫結合、相互包保的學科質量考核體系。
3.建立健全獎懲機制。完善《開化縣教學質量考核獎勵辦法(暫行)》,切實將教學質量的優劣與校長的交流任免和教師的切身利益聯系起來,建立起各學段相互銜接的質量鏈條監管體系,為全縣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以抓教師隊伍建設為根本,著力激發教育活力
習近平指出,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地涌現出一批又一批的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教師是第一教育資源,是教育質量提高的關鍵。只有真正建立起有利于教育質量提升的教育人事管理機制,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每位教師的教育活力。
1.激發教師隊伍活力。不斷增強廣大教師的崗位意識、質量意識和危機意識,適度拉大教師間的收入差距,真正做到優師優酬,優績優酬。分步落實教師專業發展工程,堅持剛性要求與柔性管理相結合,關心教師的身心健康,積極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大力開展師能培訓。強化新課程、新知識、新技術培訓,以提高教師的執教能力為重點,以課例研究為載體,開展青年教師達標考核、中年教師和老年教師課堂教學展評活動,全面提升教師的教學素養。以縣研訓中心和學校共同體為基地,辦好各類針對性較強的教育教學技能和繼續教育培訓班,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3.創新教育人事管理機制?,F階段,鄉村教師職業倦怠、教育動力源弱化的問題比較嚴重,建立適合教育實際,有利于激活教師教育教學活力的人事管理新機制迫在眉睫。各項人事管理制度都應與教師的工作業績、切身利益掛鉤,以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危機感。采取有效措施,穩定農村學校的師資隊伍。打破城鄉分割和鎮域界限,采取緊缺學科師資“城鄉走教”或遠程課堂共享等措施,緩解農村教師“超編缺員”和“老齡化”的矛盾。
四、創新工作方法載體,助力教學質量升級
1.各級黨委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要多關心教師,讓廣大教師安心從教、熱心從教、舒心從教、靜心從教,讓廣大教師在崗位上有幸福感、事業上有成就感、社會上有榮譽感,讓教師成為讓人羨慕的職業。
2.扶弱培優,實現聯盟學校共建多贏。為推進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城鄉辦學條件、師資隊伍、發展水平處于不同層次的學校,可以組成教育發展聯盟。實行聯盟學校結隊幫扶、掛鉤考核制度(主聯盟學校的教學考核中,本校的教學成績占70%,聯盟成員學校的教學成績占30%),打破‘一校為本‘單兵作戰的教學格局,加強校際的交流。通過教育行政部門的協調指導,在聯盟學校之間開展校級領導互動互學、骨干教師互派互學、學科業務研訓交流、安全管理體驗交流、校園文化輻射交流等活動。初步構建了縣域內、城鄉間、校際管理互通、研訓聯動、項目合作、文化共建、質量同進的發展模式。
3.建立教育教學視導機制。將全縣小學劃分成若干個督導責任區,實行無縫隙覆蓋。加強對基層學校教育教學和教研業務工作的指導,通過現場觀察、分析評價、研究診斷等方式對學校管理、教學常規管理、校本研訓管理、課堂教學等進行診斷,并提出改進意見,達到提高學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真正發揮督學的作用。
4.進一步發揮縣研訓中心教研員的專業引領作用,優選縣級兼職教研員,充實縣教研力量,做到專、兼職協同,研訓聯動,扎實有效地開展常規教研和賽課活動,不斷提高校本教研和區域教研質量。
5.建立多元化的評教機制。改革教育主管部門單向評價學校的管理模式,建立學校管理者、教師、學生的內部評價和學生家長、社區代表外部評價相結合的多元化的評教機制,充分體現教師、學生在教育評價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貫通學校和社會之間的聯系,實現學校和社區間的互動和交流,促進學校健康發展。
只要我們始終把“以學生為本”作為學校工作推進的第一原則;始終把“讓群眾滿意”作為衡量學校辦學水平的第一尺度;始終把“激發教師的創造力”作為推動學校發展的第一要素;始終把“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作為促進學校發展的第一要務。以改善基礎設施,增強隊伍素質,創新管理機制,轉變工作作風,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質量效益為思路,以創建教育現代化縣為抓手,上下同心,求真務實,真抓實干,久久為功,縣域的教育教學質量一定會越來越好。
(作者單位:浙江開化縣音坑鄉中心學校
開化縣教育局基礎教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