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玲
摘 要:職務發明制度是專利法律制度中的重要內容,其合理和完善程度直接影響了我國向科技創新性國家轉變的進程。而目前我國職務發明創造比例一直偏低,說明我國職務發明制度中存在問題。本文從我國職務發明的利益分享機制出發,闡述了我國現行職務發明制度中利益的分享方法及其不足,并提出了幾點建議,為職務發明制度的修改和完善提供參考。
關鍵詞:職務發明制度;利益分享;不足;完善
1 引言
《專利法》的立法宗旨是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這就要求在保證專利被發明和實施的前提下,盡可能的去促進員工發明創造的積極性。我國《專利法》為了達到這個宗旨設計了相應的制度。職務發明作為專利法律制度中的重要內容,其功能在于通過調整雇主與雇員之間的利益,激發企業投資研發的積極性和雇員發明創造的積極性,進而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最終達到增強國家綜合實力的目的。
職務發明的界定、權利的歸屬、發明報酬三大內容是職務發明制度的核心。《專利法》第六條和《專利法實施細則》第十二條、第七十六條、第七十七條、第七十八條分別對職務發明的界定以及利益分配進行了相關規定。其中,我國職務發明創造的界定分為兩類:一是“職責標準”,即執行本單位的任務而完成的發明創造;一是“資源標準”,即主要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而完成的發明創造。
2目前我國職務發明的利益分配情況
我國《專利法》規定:單位享有職務發明創造申請專利的權利,專利被授予后,單位成為專利權人,同時對于發明創造的完成主要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的專利,引入了“合同優先原則”。如果發明人或設計人與單位針對申請專利的權利或者專利權歸屬訂有合同的,如果合同是雙方真實意思,符合法律規定,則以合同為準。對于利益分配,我國目前實行的主要方式以及主要問題如下。
(1)職務發明創造的獎金標準
現行專利法規定,發明創造一旦被授予專利權,單位就應當給予發明人、設計人獎金,其中一項發明專利的獎金最低不少于3000元;一項實用新型專利或者外觀設計專利的獎金最低不少于1000元。但是,發明創造從獲得專利到實施專利之間還有一段距離,甚至是很長的一段距離。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很多專利并沒有被投入實施。另外,發明創造被授予專利權后還可能被宣告無效,這樣一來,可能存在一個專利并沒有實施就被宣告無效,單位卻支付了獎金,這對于單位來講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促進發明人、設計人進行有實際價值的發明創造。
(2)職務發明創造的報酬標準
在專利權有效期限內,對于發明或者實用新型而言,單位每年至少應當將實施該專利所獲得的營業利潤的2%給予發明人或設計人作為報酬;對于外觀設計而言,單位每年至少應當將實施該專利所獲得的利潤的0.2%給予發明人或設計人作為報酬。當然雙方可以參照上述標準,一次性給予發明人或設計人相應的報酬。
然而,我國法律只規定本單位實施專利或者許可他人使用專利權,獲得利潤或許可使用費的時候可以獲得報酬。但現在一些企業,尤其是掌握先進技術的企業,對于本企業研發出的更先進的技術,其申請并獲得專利權后故意不實施,也不許可他人實施專利,以達到壟斷技術的目的。另外,還存在因母子公司、交叉許可等因素無償許可使用專利技術或轉讓專利申請權、專利權的情形。
(4)職務發明制度的適用范圍
《專利法實施細則》規定的制度都只適用于國有企事業單位,而對于其他單位,只是規定“可以參照執行”。這一規定造成了國有企事業單位以外的其他單位目前的職務發明報酬制度無法可依,而恰恰私營企業應當是創新的主體。
3 關于我國職務發明利益分享的幾點建議
職務發明人的報酬制度是平衡雇主、雇員利益以及激勵雇員發明積極性的重要機制。只有切實保護職務發明人的利益,發明人才會積極從事發明創造活動。針對該制度,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完善。
首先,職務發明人有獲得報酬的權利。不同的發明具有不同的價值,不能寬泛的只規定一個最低值,而應對不同的發明區分對待,設立不同的補償標準。
其次,職務發明人享有知情權。為了扭轉發明人的信息劣勢,不能由單位完全控制專利由申請到實施的全過程,專利法應明確規定職務發明人享有知情權,并規定相應細節。
再次,對單位不積極實施專利的情況加以規制。專利法將專利權歸屬于單位的同時,應該賦予發明人實施請求權。當單位消極實施,甚至不實施專利權的情況下,發明人可以要求單位實施,如果單位仍舊不實施,那么發明人可采取相關途徑保護自己的權利。
最后,對不同的職務發明情形加以區分。結合“資源標準”和“職責標準”,分析該專利的產生,資源所占的作用和創造性勞動所占的作用,合理的確定職務發明的范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4 結束語
我國職務發明制度設計上的失衡,主要在于相對寬泛的職務發明的界定范圍、相對不均衡的權利分配,導致職務發明的所有權利都歸屬單位所有,職務發明人難以獲得報酬或適當報酬。這些制度上的設計規則都嚴重地偏向單位。我國職務發明的專利申請量比例和授權量比例都遠遠低于想象中的比例,如何使得職務發明制度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和作用,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非常緊迫的問題。而解決的根本之道,還是要在堅持利益平衡原則的基礎上,對我國的專利制度進行修改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譚艷紅, 黃志臻. 試論我國職務與非職務發明專利權的教屬界定及其完善[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6).
[2] 杜美香, 常建鋒. 職務發明權利歸屬問題探析[J]. 法制與社會, 2008(6): 272.
[3] 國家知識產權局條法司. 關于職務發明創造獎酬制度的完善[J]. 電子知識產權. 2010.
[4] 陶鑫良. 落實職務報酬, 保護知識產權[J]. 上海企業。2006(4).
[5] 李曉秩.職務發明權屬制度變革的立足點[J].電子知識產權,2006(9).
[6] 吳漢東.知識產權年刊[M].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 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