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偉平
摘 要:保持可持續發展和提升支小支農力度是農合機構面臨的“雙重任務”。本文基于廣東省83家農合機構的調研數據,對農合機構雙重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農合機構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支付支農能力不斷提高,但支小支農力度有所減弱。應通過信貸技術創新、實施優惠的財稅政策、調整信貸經營政策、制定更加精準的涉農考核指標等措施,引導農合機構在堅持可持續發展前提條件下提升信貸支農力度。
關鍵詞:農村金融;農合機構;可持續發展;支農支小
中圖分類號:F83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0017-2018(3)-0059-03
2003年起,國家通過央行專項票據和專項借款對農村信用社改革給予資金支持,正向激勵農村信用社轉換經營機制、提升經營效益、增強支農能力。經過十多年的改革及發展,農村信用社改革的雙重目標實現得如何,肩負的雙重任務落實得如何?這些問題均有待進一步研究。王碩平(2012)分析認為,改革后廣東省農村信用社的經營效益和資產質量持續改善,農村信用社是名符其實的農村金融主力軍。張荔、王曉研(2011)分析表明,改革后農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異化導致了農村信用社偏離“三農”服務方向。藍虹、穆爭社(2014)分析表明,2007——2013年間農村信用社的總體績效優于涉農服務績效。周月書、彭媛媛(2017)實證分析表明,農村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目標與支農目標不兼容,實現商業可持續性目標會擠出農業貸款、降低支農力度。張煒(2013)理論分析認為,農村信用社改革必須先解決其生存問題,然后才能讓其承擔更大的支農義務,且發展與支農二者并非不可調和,存在“最優支農水平”。
從既有文獻來看,學界對農村信用社改革后雙重任務的落實成果存在爭議,且大多數文獻分析中所運用的數據、案例較為陳舊,不能及時、動態反映農村信用雙重目標的實現情況?;诖耍疚臄M以廣東省農村信用社為例,通過實地調查收集農村信用社的相關數據和資料,對農村信用社雙重目標實現的最新情況進行分析。
一、農合機構的經營及支農情況
調查范圍覆蓋廣東省16個地市83家農合機構1,時間跨度為2013年至2017年。從機構類型看,83家農合機構中有30家農商行、53家農信社;從地域范圍看,24家地處珠三角地區,59家地處粵東西北地區。
(一)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
首先,盈利能力顯著增強。2013年至2017年,83家農合機構凈利潤總額增長28.23%,年均凈利潤增長率為6.41%,凈利潤增長態勢良好;資產收益率穩定在11%——14%之間,運營效益好,對股東回報率較高。此外,2013年至2017年,成本收入比分別依次為30.32%、29.22%、26.69%、26.72%、26.14%,下降趨勢明顯。其次,資產擴張較快。2013年至2017年,83家農合機構資產年均增長15.67%。第三,存貸款增長快,占縣域市場份額大。2013——2017年83家農合機構貸款余額年均增長11.91%;2017年存款市場份額超過五成的有51家,貸款市場份額超過四成的有43家。最后,資產質量較好,總體風險可控。2017年末83家農合機構不良貸款余額比2013年降幅為61.94%。且2013年至2017年,83家農合機構的不良貸款率依次為3.26%、2.52%、2.38%、3.53%、3.37%,平均不良貸款率僅為3.01%,與大型全國性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水平接近,風險可控。
(二)支付支農力度加大但信貸支小支農力度減弱
1、支付支農能力大幅提升。一是83家農合機構合計4427個營業網點對所在區域鄉鎮實現全覆蓋,通過實體網點保證了農村地區各種類別經濟主體的支付結算需求。二是助農服務取款點數量不斷增多,由2013年的2469個上升至2017年的5258個,增長一倍有余。三是銀行結算賬戶不斷增加。2013年至2017年,個人銀行結算賬戶數量、單位銀行結算賬戶數量分別增長43.47%和33.91%。四是積極承擔起代發涉農財政補貼、涉農民政款項的支付任務,如種糧直補、良種補貼、低保金、五保金等。
2、信貸支小支農力度有所減弱。農合機構肩負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重任務,雖然其經濟效益在不斷提高,但其支農支小等社會效益卻日益衰退,值得關注。一是在83家農合機構中,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占大中小微企業貸款余額的比例不斷降低,2013年至2017年末,其占比分別為6.13%、5.25%、4.94%、4.16%、4.15%,占比小且呈下降態勢。二是涉農貸款中真正用于支持農戶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貸款比重呈下降趨勢。以農戶經營類貸款2為例,2013年末至2017年末,83家農合機構農戶經營類貸款余額占其所有貸款余額的比重分別為9.64%、7.61%、8.40%、8.16%、7.49%,占比始終徘徊不前甚至還略有下降??紤]到珠三角地區農業產值在三次產業結構中占比較小,剔除24家珠三角地區的農合機構后,剩下59家粵東西北地區農合機構的農戶經營類貸款占比在2013至2017年間亦呈下降趨勢,分別為:21.9%、17.84%、17.61%、16.6%、14.83%。
二、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的原因分析
(一)網點優勢保證了存款的增長
目前,農村地區特別是鄉鎮一級農信社的網點居多,有力地保證了農合機構存款的增長。調查顯示,2017年83家農合機構的網點數占當地網點總數的44.03%?;诹晳T和歷史原因,鄉鎮居民對農信社的信賴程度較深,農合機構客戶基礎較好,吸儲能力強。2017年末,83家農合機構的存款余額較2013年末增長59.61%,鄉鎮的網點優勢保證了存款的增長,從而夯實了農合機構負債業務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二)縣域經濟投資拉動模式帶動了貸款業務的快速發展
近五年,受城鎮化等利好因素影響,固定資產投資進程加快,所在區域GDP不斷上升,整體經濟發展勢頭較好。2013年至2017年,83家農合機構所在區域的固定資產投資額增長84.63%,GDP增長54.30%。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金融機構的支持,而農合機構作為縣域一級法人,相較于縣域的大型商業銀行有網點多、決策鏈條短、信貸審批權靈活的優勢,在投資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帶動下,發放了大量信貸資金。
(三)同業業務和中間業務成為農合機構發展的重要方向
近年來,農合機構大力發展同業業務和中間業務,努力拓展存貸款利差收入以外的盈利渠道,增強了可持續發展能力。一是大力發展同業往來、買入返售等同業業務。2017年83家農合機構的同業業務收入較2013年增長49.76%,增長較快。二是大力發展代客理財、委托貸款等新型中間業務,增加手續費和傭金收入。統計顯示,2017年農合機構的中間業務收入較2013年增長1.48倍。以委托貸款為例,截至2017年末,83家農合機構委托貸款余額比2013年增長65.17%。
(四)人員素質提升,科技手段得到應用
近年來,農合機構從多個維度不斷提升自身的運營效率。一是提高在職人員素質,人員年輕化及高學歷化趨勢明顯,2017年末83家農合機構在職人員大專以上學歷人員占所有在職員工比例為89.56%,比2013年末提高4.73個百分點。二是積極利用新技術新手段提升其服務質量,大力推廣網銀和手機銀行等新型渠道以及投放ATM機等自助設備。截至2017年末,83家農合機構已經開通網上銀行和手機銀行ATM機等自助設備分別比2013年末增長8.07倍、97.31%。三是針對不同客戶建立了標準化的信貸審批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如83家農合機構自2013年起均已建立三農專營中心和小企業專營中心。
三、信貸支小支農力度減弱的原因分析
(一)信貸支農技術創新不足,風控模式單一
目前,農合機構依然難以突破通過固定資產抵押來控制信貸風險的傳統模式,在“弱化抵押”和擴大抵押物范圍等信貸信用風險控制模式方面的創新進展較慢。統計顯示,2013至2017年間,83家農合機構的所有農戶貸款中,抵(質)押貸款余額占比分別為76.78%、77.66%、82.7%、84.36%、85.96%,在“弱化抵押”的信貸創新不足。受政策法規不明朗、土地確權慢、土地流轉配套不完善等制度性因素影響,在擴大抵押物范圍的信貸創新方面進展也較緩慢。以“兩權抵押”貸款為例,2017年末83家農合機構“兩權抵押”貸款余額占比僅為0.07%。
(二)追求資產的安全性和盈利性,將可用資金大量配置到非農領域
在實體經濟下行、資產配置缺乏有效承載的實體經濟主體的背景下,農信社出于安全性和盈利性考慮,傾向于將支農信貸資金投向非農產業或者同業業務等,具體表現在:一是拓展同業業務和投資業務,資產配置重心有所轉換。如為增加收益,83家農合機構將大量可用資金投資到債券、買入返售、理財業務等,與2013年相比,2017年83家農合機構投資收益增長3倍,占全年營業收入的比重也從8.06%上升至21.33%。二是向房地產業發放貸款,支農資金嚴重外流。如2017年某農商行房地產業新增貸款占其各項新增貸款的75.19%。
(三)公司治理不完善,信貸經營戰略“離農”、“脫農”
一方面,農合機構高管層迫于省聯社的考核,放棄或忽視信貸支農目標。目前,基層農合機構公司治理結構中的理事長(董事長)、監事長、主任(行長)等關鍵崗位人選均由省聯社任命、調配,而省聯社考核及賦予這些高管的任務或指標是“做大做強”、“改變農合機構小、散、亂”的局面等,因此,基層農合機構高管層更加重視資產規模的增長和資產質量,而忽視信貸支農的社會責任。而作為農合機構的股東,利潤最大化為終極目標,對支農效益并不關注。從83家農合機構的前十大股東來看,大部分股東是從事房地產行業、批發零售業和制造業的,對農業的關注度顯然不足。
四、堅持可持續發展前提條件下提升信貸支小支農的對策建議
(一)鼓勵農合機構繼續通過“弱化抵押”、“擴大抵押物范圍”進行信貸技術創新
一是成立和擴充“政策性農業擔保基金”,為農合機構發放農戶貸款提供風險分擔,大力推廣“政銀保合作農業貸款”;二是加快農民財產權的確權工作進度,大力培育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此基礎上大力推廣“兩權抵押貸款”和“農業供應鏈金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戶”等新型業務;三是提高對農合機構不良貸款的容忍度,鼓勵農合機構充分發揮地緣優勢,通過大數據和“熟人社會”掌握農戶的信用情況,控制支農貸款的信用風險。
(二)對真正發放農戶生產經營貸款的農合機構實施優惠的財稅政策
一是對真正發放農戶生產經營貸款的農合機構,分配更多的財政性存款,如地方政府機關單位及事業單位代發工資業務;二是要繼續完善農合機構的稅收優惠政策,實行具有連續性和穩定性的稅收減免政策,引導農信社扎根農村、服務三農;三是要為農合機構在農戶貸款不良資產的認定、處置及核銷方面提供綠色通道。
(三)制定更加精準的涉農統計指標和涉農貸款考核指標
一是要對現有的統計口徑進行修訂和說明,剔除不合理、不能反映農合機構對“三農”貸款支持力度的指標,明確涉農貸款投向范圍,使差別存款準備金、支農再貸款、支小再貸款等優惠政策落地有確切依據;二是在此基礎上,根據農業產值占所在區域經濟總量的比重,制定明確的涉農貸款考核指標,對完成考核的農合機構進行獎勵,對未完成考核的農合機構進行通報。
參考文獻
[1]藍虹,穆爭社.中國農村信用社改革后的績效評價及提升方向——基于三階段DEA模型BCC分析法的實證研究[J].金融研究,2014,(4):63-82。
[2]王碩平.農村信用社省聯社改革之探討:以廣東為視角[J].南方金融,2012,(4):58-60。
[3]張荔,王曉研.中國農村信用社人治理的異化與回歸[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1,(10):15-19。
[4]張煒.基于成本收益視角的農村信用社改革與支農目標實現研究[J].海南金融,2013,(2):84-87。
[5]周月書,彭媛媛.雙重目標如何影響了農村商業銀行的風險?[J].中國農村觀察,2017,(4):10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