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旺
內容摘要: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都是按照既定的思想、目標、模式、評價體系來施教。愿望上不允許學生出錯,意識中抵觸學生的錯誤,忽略教育的本質。挫折和懲罰能增強學生的體驗的完整性,學會負責,過之則有害無益。封閉式的教學模式拘束了學生和教師的視野,創新就無從談起。以能力的犧牲為代價的安全無疑于因噎廢食。教師的情感體驗比知識更能影響學生的一生,多一些關愛,多一種方式,少一些責備會更好一些。
關鍵詞:教育現狀 思考 執行中的困惑 呼吁
坦白說,教師是影響和制約教育發展的最關鍵因素,如今國家在教師成長過程中關于教育理論、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等方面建立支撐的平臺已足已滿足教師成長的需要,廣大的教育一線教師特別是西部地區教師在專業成長中仍然面臨著許許多多的困惑。
1.關于教學模式
現行的教育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課外活動都是以教育者的意志、思想、目標所設計的框架模式在教育教學中得到實施而已。小到每個小學生的言行舉止和學習習慣,大到一個班級的發展目標,甚至是一個學校、一個區域的學生的學習生活,都受他們的領導者——教育各階層的從業者所定制。不管這身衣服合不合身,他們都使自己的身體“合適”的被包裹起來。比如:一個學校有著不同的年級、同一年級又有著不同的班,各級、各班的學生在個體上是有差別的。有的班(或級或個體)喜歡聽、讀寫,也有的班適合說、背、討論,如果我們不加區別,那么無論你怎樣要求,總有一些班級不能照顧到。這種現象在一個班級中同樣存在,適合“甲”的方式不一定“乙”也喜歡,而“丙”要的又和“丁”不一樣。這對于學生數在45人以上的班級就是“因材施教”的出現原因。教師不能因學生的“才”施教,只好選擇因教科書的“材”而教。這在45人以上的班額中是教師普遍采用的方式,因為我們實在不能在40分鐘內考慮到太多的個體,只能以課本知識為主體,以學生的掌握為目的。過程盡量為全體考慮,很少兼顧個體。
2.關于考核評價
近年來,隨著數字化、量化考核等方式進入學校,反映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評價方式變成了一個個冷漠的數據:及格率、均分、優秀率、出勤率、課時量、道德分、領導打分……如果你的每項分數都高,你就是優秀的,如果你任何一項下降,那么都不是好老師,學生、家長的評價并不能衡量教師的水平,口碑好不如量化分數高。所以老師們拼命按照量化指標追求高分,不惜花費大量時間、精力,讓學生盲目、機械地重復訓練,犧牲自己和學生的休息時間來追求一個個近乎神話的考核數據。音樂課上了數學,美術課上了語文,勞動實踐課上了英語……如此功利化的教育,能否培養出怎樣的學生?出現過多的標準答案之后,同學們還能對“雪化了變成春天”作出回答嗎?古語云:“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我們是經歷了多少年的教育現在又在教育別人的時候,但卻不能包容學生的錯誤:“應該會說,應該會寫,應該會做,不該做錯……”之類的話經常用來教導學生。
3.關于教育懲罰
教育懲罰作為日常教育管理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手段,同時也是經常使用的一種教育方法。[1]因此,教育中對學生進行個別懲罰和挫折體驗是完全必要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隨意懲戒學生。體罰和變相體罰一直是個敏感的話題,許多地方的學校至今仍是存在的,無庸置疑,這是不對的。但是它為什么屢禁不止?雖然許多殘酷的現實擺在大家面前,但是仍有人“出手不凡”,視體罰者為教育法寶。究循原因,主要是教師個體素質的問題:性格急躁,方法單一,既不能用更好的方式解決又不思考改變教育方式,認為學生有“核桃”心理(只認打認砸)不能一說見效,而教師又急功近利無意多說……適度的挫折能使學生明白頑強和責任,學會為自己負責,可是體罰和變相體罰卻不是上策。到底怎樣去懲戒學生,是一個因人而異、因生而異的問題,只能靠個人取長補短,揣摩領會。這不僅是一種教育技術,更是一種教育的藝術[2]。
改變教育的現狀對于我們普通的教師來說是力所不及的,要改變我們自身的缺憾應該是力所能及的,只要我們付出一些金錢、時間、精力、思想,就可以改變我們所能改變的范圍內的現狀――課堂、班級,如果每個教師都這么做了,何愁我們的教育現狀不改變?我們還會怕大家對教育言詞犀利嗎?我們還用得著為自己的事業辯護嗎?
參考文獻
[1]卜立強,閆志芳.對道德教育合理手段的探討[J].《中國西部科技》,2007,1
[2]李憲星,蘇玲.“懲罰”使教育更和諧[J].《中國基礎教育》,2008(5):20-21
(作者單位:甘肅省會寧縣郭城農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