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汪曉宇
摘 要 隨著我國高校教育的日益普及,大學生尤其是女大學生的就業環境日趨激烈,就業中的性別歧視問題已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文章對女大學生就業性別歧視現狀進行了分析,指出法律規制存在的問題,并從加強反就業性別歧視立法、完善司法救濟途徑和建立專門的執法機構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建議。
關鍵詞 女大學生 就業 性別歧視 建議
基金項目:2016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女大學生平等就業權的法律保護研究”(項目編號:2016103630 0105)。
作者簡介:劉暢,安徽工程大學人文學院法學專業2015級學生;汪曉宇,安徽工程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刑法學、大學生法制教育。
中圖分類號:C913.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6.188
隨著大學的擴招,越來越多的學生能夠接受到高等教育。然而,逐年增加的大學畢業生人數卻使得大學生就業問題日益嚴峻。其中,女大學生在勞動力市場遭遇的就業性別歧視問題更加突出。毛澤東同志曾說過:“中國的婦女是一種偉大的人力資源?!迸髮W生系統地受過高等教育的訓練,是婦女中的杰出代表,亦是人力資源的重要承載者。對女大學生的歧視將損害社會對這一人力資源的有效利用,同時也給女大學生造成嚴重的心理傷害,不利于社會的穩定。男女平等是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我國多年前就將男女平等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對女大學生的歧視也背離了男女平等的基本國策,不利于文明的發展?!皬姆珊褪聦嵣弦匀娴摹⒊志貌恍傅男袆又\求男女平等的實現,是當代世界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币虼耍瑥姆山嵌忍接懪髮W生就業性別歧視問題,并找出解決方案,具有緊迫性和現實意義。
一、女大學生就業性別歧視現狀
由北京師范大學勞動力市場中心組織撰寫的《2016中國勞動力市場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僅在大學生初次就業率上,女大學生比男大學生要低百分之十,女大學生仍然面臨嚴峻的就業困境。不僅如此,《報告》顯示,女性的勞動報酬仍然低于男性。2015年,男性大學生平均薪酬為4351元,女性大學生為3896元,兩者相差495元。2015年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在多所高校間做過一項有關大學生就業的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86.6%的女大學在應聘時遭到性別歧視,其中工科女大學生占80%以上。不僅如此,有80.2%的女大學生認為,用人單位在招聘過程中存在“招聘信息顯示限男性或男性優先”、“不給女性復試機會”、“提高對女性的學歷要求”等現象。
以上數據表明,女大學生就業狀況令人堪憂,她們在就業時面臨著歧視困境,這種歧視困境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錄用歧視
錄用歧視即用人單位在為同一個崗位招錄員工時對女大學生的要求比對男大學生的要求更嚴格。他們并不明確表示拒絕接收女大學生,但對女大學生準入條件限制更多。常見的有,在外貌上要求女大學生形象好、氣質佳。在女大學生婚育自由方面也提出一些限制條件,如規定女大學生幾年內不準結婚生育。《中國職場性別歧視狀況研究報告》顯示,對于被迫簽訂“禁婚”、“禁孕”條款的情況進行調查發現,有4.1%和3.4%的被調查者表示被迫簽訂過此類勞動合同。社會上錄用歧視現象的普遍性,使得真正通過考驗進入工作崗位的女大學生數量遠遠低于男大學生,反映出用人單位招錄員工時的性別比不平衡。數據中女大學生初次就業率低于男大學生10個百分點的原因就在于此。
(二)報酬歧視
報酬歧視集中表現在同工不同酬。即用人單位以性別為劃分依據對同一工作崗位上的員工給予不同的報酬。通常情況下,女大學生在與男大學生相同的工作崗位上,付出相同的勞動,卻得不到與男大學生相同的報酬。上文數據顯示,女大學生的平均薪酬低于男大學生將近500元。用人單位對女大學生的報酬歧視受“男強女弱”、“男主外,女主內”等根深蒂固的傳統性別文化影響,使得女大學生的勞動成果得不到相應的回報,女大學生的價值被貶低。
(三)學歷歧視
學歷歧視即在同時招錄男女大學生時,用人單位對女大學生的學歷要求更高。具體表現在,當今社會上有不少用人單位在招錄員工時都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即:女本科等于男???,女碩士等于男本科,女博士等于男碩士。這般帶有否定女大學生學習能力的學歷歧視給女大學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在這樣的局面下,女大學生只能被迫深造,繼續讀研讀博。而在讀研讀博的過程中,她們又喪失了大量的就業機會,等到學成歸來才能與低于自己學歷的男本科生在同一起點競爭。對女大學生的學歷歧視也在實際上造成了女大學生的社會地位低下。
二、女大學生就業性別歧視法律規制存在的問題
(一)立法規制的不足
1.認定標準模糊,缺乏可操作性
針對就業歧視問題,我國已出臺了《憲法》、《勞動法》、《就業促進法》以及《婦女權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規予以規制。但在這些法律中,主要禁止的是直接歧視,對社會上用人單位越來越多實施的間接歧視行為無法認定,存在法律上的滯后性。《勞動法》第 12 條規定:“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視”。《就業促進法》與《婦女權益保障法》對歧視內容的界定也大致與《勞動法》相同,同樣過于原則化,而沒有具體的認定標準?,F行法律沒有將年齡、身高、戶籍、學歷、婚姻狀況等納入就業歧視的范圍,針對就業機會歧視問題也處于空白。用人單位利用法律上的漏洞,侵犯了女大學生的就業平等權,而女大學生欲維權,也無法可依。
2.生育保障機制存在缺陷
女大學生在社會上扮演著雙重角色,既是勞動者,又承載著繁衍人類的重任。生育,是女大學生作為女性的一項基本功能,它傳承著人類文明,促進社會的發展。而有些用人單位因考慮到女大學生的生育成本將其拒之門外,這種歧視是狹隘的。然而,現行法律法規缺乏完善的生育保障機制對女大學生的生育成本進行分擔。最終,生育卻成了女大學生職業生涯中的一個負面影響。
3.缺乏特殊的舉證責任方式
在一般訴訟活動中主要采用“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規則?!罢l主張,誰舉證”的舉證責任讓女大學生在保障自己平等就業權時困難重重。女大學生作為弱勢群體,在搜集證據、調查證據、利用證據的方面能力薄弱。針對用人單位的就業歧視行為,我國法律沒有規定特殊的舉證責任方式。當女大學生遭遇就業歧視時,往往因舉證困難而放棄維權。
(二)司法救濟途徑不完善
沒有救濟的權利不是權利。然而,目前我國尚缺乏有效的司法救濟途徑以便女大學生在受到歧視時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就業歧視還不屬于勞動爭議和勞動仲裁的受案范圍。國家制定的《就業促進法》也只是籠統的說明如果勞動者遭到就業歧視可采取司法救濟途徑維護自己的平等就業權。如第 25 條:“各級人民政府創造公平就業的環境,消除就業歧視,制定政策并采取措施對就業困難人員給予扶持和援助”。第 62 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實施就業歧視的,勞動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但《就業促進法》沒有明確說明就業歧視的含義,以及對就業歧視行為的法律制裁和懲罰性規定都存在欠缺。
三、女大學生就業性別歧視法律規制的完善
(一)加強反就業性別歧視的立法
1.明確對就業性別歧視的認定標準
我國目前法律尚未明確界定就業中的性別歧視概念。而早在1958年國際勞工組織通過的《關于就業和職業歧視公約》的規定中首先提出了“就業中的性別歧視”的概念,即基于性別的任何區別、排斥或特惠,“其后果是取消或損害就業方面的機會平等或待遇平等”。借鑒國際上對就業性別歧視的定義標準,我國應將就業機會歧視這一間接歧視納入就業歧視范圍。如此一來,女大學生在遭遇就業機會歧視時便有了申請賠償的法律依據。而且,在現實生活中,就業性別歧視存在于女大學生求職入職的全過程之中。因此,女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遭遇的年齡、身高、戶籍、學歷、婚姻狀況等具體細化的歧視也屬于就業性別歧視。還包括女大學生在入職后經歷的報酬、福利、職業培訓、社會保險、休假、晉升等一切性別歧視問題。這樣便最大程度的保障女大學生在就業平等權受到侵害時能夠有法可依。
2.制定《生育保險法》完善生育保障機制
鑒于我國目前生育保障機制的欠缺,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制定《生育保險法》完善生育保障機制。具體做法包括進一步擴大生育保障的覆蓋面,對女職工發放標準統一、項目完備的生育保險,由國家出臺相關政策給予錄用女大學生的用人單位以適當稅收減免和財政補貼等。做到將生育成本社會化、法制化。為女大學生平等就業營造一個安全無憂慮的社會環境。
3.在舉證規則上實行舉證責任倒置
舉證責任倒置意味著在反就業歧視訴訟中,女大學生只需證明其受到歧視,而用人單位則要提供“合理證據”證明其沒有對女大學生造成歧視。如果用人單位沒有充足的證據證明自己的做法是合乎法律的規定,便要承擔因歧視所帶來的法律責任。這種舉證責任保護了女大學生作為弱勢群體不至于因舉證困難而承擔敗訴風險,降低了女大學生在遭遇就業性別歧視時的維權難度,更有利于實現訴訟公平,提高訴訟效率。
(二)完善司法救濟途徑
法律救濟是反對就業歧視、保障女大學生平等就業權益的最后屏障。為此,需要將就業歧視納入勞動爭議和勞動仲裁的受案范圍,啟動勞動爭議和勞動仲裁處理程序,并擴大勞動仲裁部門的受理就業歧視案件的范圍。針對女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遭遇的年齡、身高、戶籍、學歷、婚姻狀況等具體細化的歧視以及女大學生在入職后經歷的報酬、福利、職業培訓、社會保險、休假、晉升等一切性別歧視問題,都屬于勞動仲裁部門的受案范圍。此外,應當完善《就業促進法》,明確就業歧視的認定范圍和認定規則、反就業歧視法律的適用范圍以及用人單位實施就業歧視行為的法律責任。最后,當基本法律仍無法提供有效的法律救濟時,還應啟動憲法救濟程序。由憲法作為女大學生反就業性別歧視的最后一道防線。
四、結語
當前,勞動力市場上人才供過于求的局面,致使許多高校畢業生找工作屢屢碰壁,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相伴而來的就業歧視現象也屢見不鮮,尤其是對女大學生的就業性別歧視更加嚴重。欲遏制社會上的就業性別歧視現象,必須完善立法理念,讓法律緊隨時代的發展;同時完善司法救濟途徑,做到既有權利也有救濟;最后,良法必須得到實施才算是良法,建立反就業性別歧視的專門機構保障法律的執行也十分重要。當我們的社會能夠保障女大學生不因性別因素失去就業機會的時候,那么我們的社會才真正發展成更加進步文明的社會。為了文明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國家和整個社會應當努力保障女大學生的平等就業權,為女大學生營造一個公平競爭的就業環境。
參考文獻:
[1]楊大文、郭建梅.當代中國婦女權益保障的理論與實踐——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在中國執行情況的調查研究.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1.
[2]2016中國勞動力市場發展報告.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勞動力市場中心.2016.
[3]北京大學法學院婦女法律研究與服務中心.中國職場性別歧視狀況研究報告.中國婦女報.2009-06-15.
[4]于燕翔.法制視角下女大學生就業性別歧視問題研究——以天津農學院為例.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2.
[5]韋月萍.完善我國女大學生就業性別歧視法律制度.【廣角鏡】Wide-angle Lens.2014(9).
[6]潘宇昊.女性就業歧視的法律分析.南通大學學報.2010,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