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瑞容
【摘 要】時代的進步,科技服務的日漸深入,青少年接觸網絡的機會越來越多。這本是一件順應時代潮流的好事,但青少年由于自控能力等諸多因素,利用網絡進行學習以增長自身知識能力的時間相比于游戲、社交等課余活動的時間,少了許多,以至于網絡這件科技利刃成了青少年,特別是初中孩子荒廢學業的“幫兇”,致使大部分家長或社會人士大聲疾呼“讓孩子遠離網絡”。事實真得如此嗎?本文基于網絡背景,立足初中語文后進生的現狀,試圖從孩子的興趣點入手,提出幾點轉化的方式方法。
【關鍵詞】初中語文;后進生轉化;轉化思考;興趣點
后進生,是班級教學、管理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后進生的成因當然是多方面的,共性的點在于他們對于學習都失去了興趣。因此,尋找后進生的興趣點,因勢利導,就成為轉化的重中之重。毋庸諱言,網絡的發展,特別是手機的普及,讓處于成長階段的初中生在擁有了廣闊的視界之外,也增加了諸多學習之外的誘惑。諸多后進生的產生直接或間接地與此相關。大量的調查數據表明,這些后進生的主要精力或注意力,幾乎集中在網絡游戲和社交平臺上,在虛擬世界中,要么尋找存在感、成就感,要么在熟悉或陌生的環境中渴求心靈共鳴,要么在無所事事的刷屏中“不會感到無聊”——網絡環境成了他們的最大的“興趣點”。既然如此,對此類后進生的轉化,自然也要從這方面入手,在轉移興趣點的同時,達到轉化的目的。
一、創新課堂,啟發后進生主動參與
課堂教學在目前的教育教學背景下仍然是主陣地,所有的轉化策略都必須以“服務課堂”為宗旨。因此,把握住課堂教學主動脈,是前提和條件。課改明確提出,學生是課堂主體,教師是課堂主導。把學生的興趣吸引到課堂,真正發揮主體作用,是創新課堂的立足點和出發點。例如,在教授《蘇州園林》時,可以讓學生在預讀全文的基礎上,欣賞紀錄片《蘇州園林》,之后根據影像截圖,讓學生按照自己的解讀用個性化的語言表述方式陳述圖片內容,再請同學補充或修正,以強化對課文的理解。對后進生而言,這樣的訓練方式是在類似于交流討論的氛圍中悄然進行的,沒有學習壓力,只有輕松的探討和善意的提醒。課后可以讓學生再深入研究導游詞的寫作,將他們覺得好玩的景點借鑒課文的寫作方法寫出來在課堂上進一步交流。重點是一定要配以適當的景點相片,達到圖文并茂的效果。一篇純文本,利用感性資源,調動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參與課堂學習,切實發揮主體作用。再如,在新聞單元的學習中,將課堂設計成新聞發布會現場,請同學輪流充當主持人,接受其他同學的提問,就班級或社會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會前提醒學生要收集某些議題的相關新聞或時評以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發布會進行的同時,利用微信或微博、QQ等媒體軟件的攝像功能,在朋友圈中對本次發布會進行即時傳輸,使學生特別是后進生對課堂的參與給予高度的重視,不隨意應付。這樣的發言機會應該說是平等的,每個同學都能進入互動環節,成為會場的焦點。對于個別需要特別關注的后進生,教師可以預設相關問題,啟發該同學進行自我思考,自我評價,從內心深處引導他們正視自己的學習問題,達到轉化的目的。當然,課堂創新的形式是多樣的,不必拘泥于某一模式,可以根據課堂的實際需求靈活處理。
二、改編課本劇,激發后進生文本探究的興趣
改編課本劇最大的目的在于“寓教于樂”。一場表演從劇本的選擇到情節的構思,從場景道具的制作到人物細節的揣摩,無不是語文能力在實踐中的培養與訓練。對后進生而言,在課本劇的舞臺中展現自己的才藝,是極具吸引力的一個秀場。例如,在學習完《最后一課》后,我的要求是,讓學生們自行編排課本劇,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可以融入現代元素。參演人員的選擇上,我特意挑了幾個后進生,讓他們挑大梁。幫助他們利用網絡查找資料來解決劇本的編寫后,我用手機錄下了他們彩排的個人特寫,然后與他們參照劇本就人物的表現力進行反復的琢磨,引導他們深入理解人物當時的心態及肢體語言,使他們能較為清晰地把握人物的情感表現。同樣的閱讀理解能力訓練,在不同形式的活動中,后進生們主觀能動性發揮的程度是截然不同的,不僅能基本理解文本內容,還能積極挖掘人物內心,配合老師的引導對各種相關內容進行有價值的思考。表演過程中,我也讓其他同學從旁攝影,即時傳送到朋友圈、微博、QQ群,讓這些參演的同學能夠獲得關注以提升成就感。盡管編排的過程較為耗時,但學生們特別是后進生在其間所獲得的學習自信與學習興趣是可喜的。再如,改編《木蘭詩》時,讓我更為驚喜的是,學生們包括后進生為了更好地表演,對文言文的主動記憶、拓展積累完全自發。一場表演秀下來,課文中要求掌握的文言字詞以及相應的知識拓展,學生們已經爛熟于心,無需老師再強調。
三、巧設作業形式,在點贊中樹立后進生的學習自信
對于后進生而言,作業的存在形同虛設。如何讓他們能主動完成既定作業,完成目標訓練,老師們可謂煞費苦心。相較于傳統模式,網絡資源的介入,為作業的創新形式提供了可能。預習作業的布置中,我讓學生們將當天的預習思考及時發送到班級的QQ空間,同時啟用公共評論區,讓同學們對彼此的發言作相關的點評,覺得好的點贊。上課環節,我把學生們的評論結果結合課堂內容配合投影,統計完成情況,評選星級學習分子,輪流承擔空間管理員工作。對后進生而言,剛開始的時候,他們在空間中露面的次數屈指可數,偶有發言,也是應付式的居多。但隨著點贊輿論的形成,這個年紀應有的不服輸的性子逐漸被激發出來,參與度逐步提高。這就是一個良好的開始。課后作業的布置,那些開放性題目我也是將之掛在網上,甚至讓管理員自行擬定周末議題,讓學生們暢所欲言,彼此點贊,然后將討論結果作為課堂評講的直觀呈現。一個學期的實驗下來,學生們都能全員參與此項活動,并且在活動中真實地表現自己的思考。原本的幾個后進生,在擔任了一屆管理員后,對作業討論的態度有了極大的轉變,能自發維護空間秩序,發帖跟帖評議。
四、構建資料庫,引導后進生正確對待網絡資源
后進生之所以后進,就語文學科而言,莫不是缺少一個積累的過程,從學生個體角度說,是態度問題,從學業角度來說,是知識儲備及運用問題。二者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影響。以作文為例,后進生怕寫作文,無非是無話可說。究其原因,在于寫作素材的缺乏、寫作思路的閉塞。這樣的問題光靠老師的寫作技巧點撥是遠遠不夠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呀。所以,要轉變后進生的學習態度,就應該在知識技能方面為他們增加一些成就感,而知識技能的提升,則勢必關注學科知識的儲備。資料庫的構建,正是基于以上考慮。既然后進生將大部分的時間花費在網絡環境中,那么,如果轉換他們在網絡環境下的逗留內容,對于他們而言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如,每周設定一個議題,讓他們上網搜尋該議題的相關新聞或時評,以及由此延展的討論性話題,整理成寫作筆記,以書面的形式呈現,在固定的時間點于班級中進行評比;再如,某個時間單位里完成整理成語典故、名人名言、名家逸聞等,形成短小的文案,利用課前時間和大家分享;或者,收集整理某部小說的相關點評,試著模仿進行個性化的批注,訓練自己的深層次思考等。當這些日常點滴積累的資料形成一定規模后,必然是學生提升語文素養的利器。同時,由于后進生的課余關注點集中在這個資料庫的構建上,對于其他影響學習的娛樂類需求當會有所減低,興趣點自然也隨之轉移,從而達到正確使用網絡資源的初衷。當然,這些僅僅是設想,在具體實施中需要學校與家庭的雙重督促與引導,特別是后進生在起步之初,更需要來自多方的鼓勵。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后進生的轉化,非一蹴而就的快餐式教育,需要水磨工夫,需要見縫插針,需要循序漸進,需要因勢利導。但不管如何,抓住他們的興趣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轉化,才是根本。網絡環境,只是為后進生的轉化提供一個平臺,提供一件可資操作的工具。學生的教育,說到底,還是“人”的教育。
【參考文獻】
[1]李海燕.開啟語文教育的窄門[J].才智.2014(09)
[2]王富成.淺析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多元化教學方法.考試周刊.2018(12)
[3]王冉超.讓語文課堂充滿趣味“動感”.語文天地.201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