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熙
內容摘要:近年來,我國農村居民消費逐年增長,但是在發展中與城鎮居民消費差距明顯,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有國家的政策扶持力度、城鄉經濟發展、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等,在此基礎上,本文分析了城鄉居民消費不均衡的原因,梳理了刺激農村居民消費的財稅政策體系,提出財稅政策改革的重點。
關鍵詞:農村居民消費 城鄉統籌 財稅政策
我國農村居民消費分析
(一)農村居民消費水平逐年提高
近年來通過政策支持和市場自主發展,加上農村居民收入增長,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逐漸提高,從2006年至2016年,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呈現出明顯的增長態勢,農村消費市場總體發展良好(見圖1)。
從圖1可以看出,我國的農村居民消費呈現出平穩、持續增長的發展特點,從2006年國家實施免收農業稅為節點,2006年農村居民消費支出為3066元,2007年增長至3538元,增長率為15.4%;2008年,我國實施家電下鄉等財政補貼政策,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增長至4065元,增長率為14.9%;2011年農村居民消費增長速度較快,增長率為25.2%,2012至2015年,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平穩增長,但增長率回落,平均增長率為11.85%,及至2016年農村居民消費終于突破了萬元。
(二)城鄉居民消費水平不均衡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帶動了我國居民收入的增加,與此同時,各地消費市場不斷擴大,市場的巨大潛力,直接體現在其市場規模上。我國的居民消費日益增加,釋放消費潛力,不斷刺激了我國居民消費水平的增長,然而,在增長中,呈現出城鄉發展不均衡的特點,城鎮居民消費水平增長較快,農村居民消費雖也穩步增長,但是增長速度遠低于城鎮居民消費(見表1)。
通過表1分析,由于經濟、文化、收入等方面的差距,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在消費水平、消費支出等方面具有明顯的消費差異。2006年,城鎮居民消費水平為10739元,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僅為3066元,相差7673元,相差2倍還多,隨后的10年間,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消費水平一直差距較大,平均相差13341元,基本上都是相差2倍多,及至2016年,農村居民消費水平才達到2006年城鎮居民消費水平。這一差距表明了我國農村居民消費水平與城鎮居民消費水平的差異。
從消費結構上來看,2016年農村居民食品煙酒消費支出比重為32.2%,比2015年下降0.8個百分點。在交通通信、文化娛樂、綠色環保、家電類耐用消費品和家用轎車等方面農村居民消費增長趨勢明顯。
城鄉居民消費不均衡的原因
(一)城鄉差距
城鄉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城鄉經濟水平的差異,我國長期形成的以城市為發展中心而不重視農村的二元化結構,使得城鄉和區域發展有很大的差距,城鎮消費市場成熟,消費內容、消費品類、消費方式等優越于農村市場,加上交通、金融、通訊、物流等產業的完善,城鎮居民消費有更多的基礎設施支持和公共服務支持,使得城鎮居民比農村居民享受更多的消費服務和消費選擇。而農村消費市場比較落后,消費需求不高,有的地區甚至交通不便,發展落后,據統計2016年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為7017萬人,有14個連片特困地區,有20多萬人用不上電,7.7萬個貧困村不通客車,33萬個自然村不通瀝青(水泥)路,占比39.6%,這些因素制約了農村消費的發展。
(二)收入差距
消費是收入的函數,即C=a+by,a>o。其中,y是收入,其大小直接影響著消費水平。農村居民收入與城鎮居民收入相比,不僅偏低而且增幅緩慢,這就決定了城鄉消費水平的差異(見表2、圖2)。
由圖2可以看出,消費與收入密切相關,近年來,我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較高,與此相對應的是消費支出較高,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較低,則消費支出隨之比較低,這種收入差距,造成消費差距,使得農村地區消費水平相對遠遠落后于城鎮地區。
(三)財稅政策差異
造成城鄉消費失衡的另一原因是政策扶持力度、傾向差異造成的,而在經濟發展中,最主要的影響政策是財稅政策,政策的傾斜造成“二元經濟結構”,在這種結構下,資源、資金等從農村大量流向城市,公共財政的資源配置也主要向工業和城市傾斜,財政在農村投資、消費方面的資金投入總量不足,據統計1978年以來國家財政用于農業的支出占國家財政總支出的比例低于15%,有的甚至是低于10%,遠遠低于農業在GDP中的比例,而農村上繳的稅收占國家稅收的26%,直接導致城鄉的長期不均衡發展。
近年來,國家逐年加大了對“三農”的支持力度,2006年取消了農業稅、提高糧食收購價格、加強社會保障等,通過這些財稅政策使得農村消費有了很大程度的發展,但是隨之,化肥、農藥等生產要素和生活用品物價上漲,加上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農村的教育、醫療等對其他消費產生了擠出效應,使得這些收入帶來的效益不斷被抵消,農村居民真正得到的實惠有限,導致農民消費成本增加,不敢消費。
刺激農村消費的現有財稅政策體系
(一)直接或間接增加農民可支配收入以推進農村消費的政策
增加農民可支配收入,其中最直接的方式是減少農村居民的稅收負擔,如2006年取消農業稅,2017年免征增值稅規定及從農民專業合作社購買免稅農產品可按13%的扣除率計算抵扣增值稅進項稅額等。
其次是農業補貼,國家每年拿出大量的資金進行農業直接補貼或補貼給相應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龍頭企業等,以期擴大農業生產,改善農業生產、經營環境等,截止到2016年,農業補貼項目有50多種,有土地流轉補貼、貸款補貼、購農機補貼、種糧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農業保險補貼、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退耕還林補貼、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等。據統計,現在我國每年對農業的補貼已經超過1萬億元。
更多的是間接增加農民收入的財稅政策,如2016年,中央財政安排15億元資金支持開展糧食綠色生產,安排9億元資金用于實施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扶持一村一品專業示范村鎮建設、扶持農業電子商務、扶持家庭農場及農民合作社發展、支持農村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項目、支持農村金融發展、對鄉鎮企業減費降稅等,這些政策都增加了農村居民的收入,使得2016年農村居民人均工資收入達到5022元,同比增長9.2%,促進了農村居民的消費。
(二)降低農村消費品價格以促進農村消費的政策
這主要是指政府通過對特定消費品價格進行補貼,以低于市場價格的方式滿足農村居民對這部分商品的需求,刺激消費,最主要的政策是“家電下鄉”政策,2008年的家電下鄉政策直接給予13%的消費補貼,據統計,這一年內財政補貼家電下鄉資金達到104億元,累計拉動消費9200億元。2009年,家電下鄉開始全面推行,品類增多,包括汽車、摩托車、電腦、熱水器、空調等耐用消費品。對農村消費品價格的消費補貼,主要是通過財政資金發揮杠桿作用拓寬農村消費市場,是拉動農村消費的一個政策手段,可以有效刺激農村居民購買的欲望,增加農村居民的消費。
(三)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以擴大農村消費的政策
國家近年來實施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2017年,農村社保采取了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外加政府補貼相結合的籌資方式,政府加大補貼力度,財政對西部地區給予全額補助,東部地區是50%的補助,對家庭人均純收入低于當地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農村居民給予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等;2010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基本實現覆蓋全國農村居民,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2017年政府需為每一位繳費用戶補貼420元;2006年,農村義務教育實現全免費等。這些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是國家對農村地區的重要戰略部署,穩定了農村居民的收入預期,減少對養老、疾病等預防性儲蓄,促使消費長期穩定增長,從而進一步擴大消費。
以上這些財稅政策在刺激農村居民消費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提高了農村居民的收入,促進了農村居民的消費,但是長期以來,農村居民消費并沒有呈現出爆發式增長的態勢,國家的財稅政策逐漸完善和調整,但是農村居民消費依然增長速度緩慢,發展至今,農村居民消費仍遠遠落后于城鎮居民,十年間平均增長率僅為11.85%,從表2分析得知,到2016年,農村居民消費支出才達到10130元,還未達到2006年城鎮居民的消費水平,這有很多方面的原因,現行農村地區的財稅政策推動力不足也抑制了農村居民消費的增長。
城鄉統籌視角下刺激農村居民消費的財稅政策改革重點
(一)加快農村的產業化經營增加農民的收入
財稅政策的實踐應從當前的減免全面轉型為對農村經濟的扶持,補貼只是一部分,更主要的是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這需要我國的財稅政策要從根本上促進農村居民的富裕,提高農村居民的收入,如大力推進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促進農村種植業、加工業、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提高就業率等,促使農村居民收入增加。
通過財稅政策的調整,支持農產品深加工業等企業的發展,通過金融、保險等政策扶持龍頭企業,發展效益高的生產項目,培植主導產業,扶持農產品發展農產品品牌,增強品牌附加值,在產業鏈延長、產品增值、效益提高等方面增加農民的收入。
(二)加快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農村居民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日常消費,一部分用于教育、醫療等保障方面,因此,為了促進農民居民的消費,國家的財稅政策要大力傾向于農村居民,調整財政支出的結構,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提質增量,逐步完善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全力保障民生和重點支出,逐步和城鎮社會保障體系接軌,集中財力辦好惠民實事,保障農村居民的權益,讓農村居民逐步得到完善的保障服務,減輕消費的顧慮,使農村居民可以放心地消費,為農村消費市場提供有力的保障。
如進一步完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提高醫療水平,減輕農村居民對于看病的恐慌,支持構建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可以加大農村社會養老金的數額,提高養老保險在農村的保障水平,目前我國各地區養老保險基本是由地方財政負擔的,是和地方財政實力有關,有的地區保障較多,有的地區較少,國家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實現保障的均等化;提高農村的教育水平,通過財政補貼來加強農村的教育、培訓、人才培養,加強補貼資金的使用效果,落實科教興農的方針。
(三)增加財稅支農政策的執行力
國家的財稅政策是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和地區實際情況而制定的,本意是為增加農民收入,但在落實上,由于各地區的經濟、文化差異,會在執行上有所偏差,從目前的市場狀況來看,支農資金從規模及增長水平上沒有真正發揮作用,農村居民收入的增長遠遠落后于支農資金的增長,因此農村在落實財稅政策時,要因地制宜,提高支農資金有效利用率,確保各項農業補貼政策真正落到實處。同時,針對財稅支農政策,要加大監督和管理,加強后期的監管和考核,建立資金庫,確保支農資金真正得到有效的利用,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避免不當得利,也避免重復、浪費、使用不當等現象,通過財稅支農資金的有效利用,從而發揮其作用,增加農村居民收入,最終實現農村居民消費增長。
參考文獻:
1.司春燕.新型城鎮化中擴大消費需求的財稅政策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6(4)
2.王超.財政支農、人口轉變對農村居民消費影響研究[J].商業時代,2013(7)
3.李香菊,衛帥弟.擴大我國農村居民消費的財稅政策研究[J].長白學刊,2016(5)
4.張雪鳳.促進居民消費需求的稅收政策探析[J].會計之友,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