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森 李揚
摘 要:傳統價值觀,是指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對客觀事物的評判標準和看法。具體到教育上,就是人們對教育的認識及辦教育的指導思想,這是決定教育發展的關鍵所在。客家傳統價值觀對梅州當地的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方面,正確的傳統價值觀不斷推進著梅州教育的發展進程,另一方面,落后、糟粕的傳統價值觀阻礙著梅州教育的發展,本文將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討論。
關鍵詞:客家精神;教育發展;傳統文化;傳統價值觀
教育問題歸根到底是文化問題,而一個民族文化的核心與靈魂,正是其價值觀。在博大精深的地域文化影響下,客家形成了其特有的傳統價值觀,幾百年來對梅州當地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立足“世界客都”梅州,探討該影響在梅州教育發展過程中不同方面的體現。在教育越來越被重視的社會背景下,研究這一問題對梅州當地教育的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1 客家傳統價值觀在教育方面的界定
傳統價值觀,是指一個民族長期以來形成的對客觀事物的評判標準和看法。價值觀反映一個民族的精神品格和生產生活方式,是其文明得以延續的精神紐帶,對民族性格的鑄造、民族精神的凝聚和綿延發揮著巨大作用,在民族傳統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1]
客家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圍最廣闊、影響最深遠的漢族民系之一。他們繼承了古代正統的漢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等地各個不同的地域文化,逐漸形成了內涵豐富、極具鮮明個性特征的客家文化。客家傳統價值觀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本文討論的主要是客家族群長期以來形成的,對教育起著直接影響的傳統教育價值觀。它包括:耕讀傳家,崇文重教的歷史風尚;興學為樂,讀書為本的優良傳統;尊師重道,“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教育觀念等。對于優秀的部分,我們應當對其充分地加以利用并將其融入梅州當地的教育發展過程中,以發揮其巨大的影響力和推動作用。同時,也應該看到客家傳統價值觀的局限,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避其不良影響。
2 客家傳統價值觀對梅州當地教育的影響
客家傳統價值觀良莠混雜,是一把“雙刃劍”。我們應當辯證地看待它在正負兩方面對梅州當地教育產生的影響,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本文主要從兩個方面解讀和分析客家傳統價值觀對梅州當地教育的影響:
2.1 客家傳統價值觀對梅州當地教育發展的推動
客家人“興學育才、崇文重教”的思想由來已久,無論在何時,教育對于他們來說都是頭等大事。盡管梅州地處山區,受區位、交通等因素的影響,經濟發展一直備受制約,但客家人弘揚著興學育才、崇文重教的客家傳統價值觀,努力突破經濟落后的限制,大力建設、發展教育。新中國成立之初,周恩來領導的中央文字改革委員會曾到過梅州進行調查。令他們驚訝的是,在經濟落后的梅州地區卻難以找到不識字的人。他們調查的范圍自然包括當地的農民和婦女,在重男輕女等傳統觀念盛行的當時,女性難以得到公平的教育機會。盡管客家地區也有重男輕女的意識存在,但出于對子女培養的重視,大部分客家女性也能夠接受較高水平的文化教育。客家地區如此重視教育的現象,在當時的中國是十分罕見的,同時也從側面反映了客家傳統價值觀對梅州當地教育發展的推動。
梅州文化教育現代化發展迅速,無論是數量規模還是質量上都有極大的提高,尤其是近代更是周邊無法比擬。[2]早在2013年,梅州就成為了粵東西北地區的首個“廣東省教育強市”。在2015年“廣東省教育強縣(市、區)”和“廣東省教育強鎮(鄉、街道)”的驗收工作中,梅州全市共有8個縣(市、區)和112個鎮(街)通過驗收,覆蓋率達到了驚人100%,梅州成為了粵東西北地區首個實現教育強縣、強鎮全面覆蓋的地級市。目前,全市有各級各類學校1281所。其中小學444所,在校生298971人,學齡人口入學率100%,毛入學率102.64%,升學率100%;初級中學166所,在校生147971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毛入學率104.89%,升學率100%;普通高中(含完全中學)63所,在校生115909人,高中升學率92.28%;中職學校29所,在校生55795人,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4%;幼兒園573所,在園(班)幼兒人數136897人;特殊教育學校6所,在校生528人。全市有國家級示范性普通高中10所,國家級重點中職(技工)學校7所。
2.2 客家傳統價值觀在教育方面的局限
2.2.1 客家傳統價值觀對教育的功利化
中國傳統文化中歷來存在著類似“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學而優則仕”這樣的觀念。古有科舉制,今有高考,大多數人讀書的目的是走上仕途,功成名就,這是無數中國人畢生的追求。他們將讀書當作是脫貧致富、改變命運的途徑。對于個人而言,教育不是為了個體獲得發展,而是獲取功名、揚名顯性、改善社會地位的手段。[3]這在客家人的傳統價值觀當中也有所體現,客家地區關于讀書做官方面的俗語俯拾皆是,譬如“補漏趁天晴,讀書趕少年”、“唔讀書,瞎眼珠”、“四十四,目聚聚;六十六,學唔足”等等,這都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客家傳統價值觀對教育的功利化。
教育的功利化給梅州當地教育造成了一系列不利的影響,以下簡單談兩點。首先,形成了過分重視應試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的育人模式。學生的學習動機來源于“取得更好的成績”而非自身內在的需要,這直接扼殺了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與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的素質教育相違背。長此以往,對學生個體的發展和梅州當地教育的進步都是不利的。其次,教育的功利化還導致了梅州當地教育的發展出現了結構性上的失衡,這主要體現在普通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差距上。梅州全市共有1281所學校,但中職(技工)學校僅有29所。類似于“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等這樣的客家傳統價值觀導致了大部分人對非傳統教育產生了一定的偏見,也就是說在認可度方面,職業技術教育在梅州地區遠遠低于普通教育。
2.2.2 客家傳統價值觀對教育觀念的影響
教育觀念,即社會關于教育的看法、認識,主要包括學生觀、人才觀等方面。客家傳統價值觀對當地教育觀念的形成、發展和演變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本文主要對學生觀進行分析。
美國教育家杜威在他的學說中提到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擔任“看守者”和“助手”,引導學生的興趣,滿足學生的需要而不對其多加干涉。這種新型的教育觀念越來越為世人所接受,甚至成為了主流。但在過分強調尊師重道,絕對服從教師權威的客家傳統價值觀影響下,梅州當地卻仍以“師為上,生為下;師為主,生為仆;師為尊,生為卑”等傳統學生觀為主。
教學是教與學雙方面的活動,但大多時候教師卻在其中起著絕對支配的作用,是師生關系的中心。反觀學生,他們在教學活動中處于被動地位,缺乏積極主動性,接受的是“填鴨式”的教學。學生對于教師過度服從,缺乏自主,自由發展的空間被壓榨,這阻礙了學生個性、創造性的培養。
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并將其落實到教學活動中,能夠保證教學活動取得理想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做到以下幾點: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教育中,關心、關注學生;以學生為主體,遵循個體身心發展的規律;留足空間,引導學生全面發展。改寫梅州當地不合時宜的、錯誤的教育觀念,逐步突破客家傳統價值觀對梅州當地教育發展的局限仍需我們不懈的努力。
[參考文獻]
[1]汪麗萍.民族地區優秀傳統價值觀及其現代意義[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5,29(06):80-84.
[2]劉達志.現代化進程中的梅州客家教育文化[J].教育文化論壇,2013,5(01):114-117.
[3]趙功,王瑜.中國文化傳統對教育觀念現代化的影響[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08):12-16.
(作者單位:嘉應學院 文學院,廣東 梅州 514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