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東
[摘 要]《數學課程標準》強調:要讓學生在現實的情境中和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體驗和理解數學知識。新課改時期,我們要改變原有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學習方式,就應該更多地讓學生自己去體驗,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創造。
[關鍵詞]體驗;數學;學習
一、課前預習,初步體驗書本知識
“體驗學習”是以學生動手操作,直觀感受等活動方式,獲取感性材料和一定的經驗,作為思維活動的基礎,去認識新的知識。因此,學生課前預習就對所學知識有了初步的感受,而這種感受正是學習新知識的基礎同時也是為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充分體驗知識的產生、形成騰出更多的時間。
如,在教學《認識鐘面》時,課前,給學生布置任務,每人設計一個“鐘面”,于是,全班同學回家后紛紛行動起來,用紙殼、圖畫紙等材料,仿照自家的鐘面制作起來,有不懂的地方請家長輔助制作。學生在親手制作的過程中學到了很多知識。結果在正式上鐘面這一課時,就顯得很輕松了,原本感覺很難講授的知識,學生對答如流,并且,還向老師提出了許多超出本節課內容的問題。正是學生有了這些親身體驗,學生上課時思路打開了,非常投入,熱情很高,學習起來特別輕松。
二、課上開放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體驗知識的產生與形成
小學數學教學內容絕大多數是可以聯系生活實際的。在教學中,教師只要把教材與現實生活有機的結合起來,就能使學生體會到數學離不開生活,體會到數學的用途。這對于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濃厚興趣、探索意識、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如在教學《加減法速算》時,我是這樣引入的:首先由電腦出示3箱蘋果,其中2箱每箱100個,另有一個箱子里有47個,讓學生從中取出199個,鼓勵學生自由地思考“取”的方法。甲生:先拿47個,再拿100個,最后再從100個的一箱中取出52個,這樣就取出199個;乙生:我先取100個,再從另一箱中取99個,共取出199個;丙生:我先取出兩箱是200個,再拿出1個放回47個的那個箱子,這樣就取出199個。師:如果讓你來取出這199個蘋果,你會用哪種方法?為什么?結合不同取法的交流,電腦進行取蘋果過程的演示,使學生直觀而又深刻地體會到,先取2箱再放回1個的取法最簡便。由于所設計的問題情景,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景中的問題是開放的且能向學生提出智力挑戰,所以引起了學生的興趣,思維一下子被激活了。大家憑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多角度地進行思考,成功地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中,隱含著“多加要減”“多減要加”的思想方法,為學生主動探究加減法速算的算理提供了鮮活的生活原型。
三、提供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
1.提供“玩”的機會,讓學生在玩耍中體驗。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促進人們素質、個性發展的最主要途徑是人們的實踐活動,而“玩”正是兒童階段特有的活動形式。在教學中,可以把課本中的一些新授知識轉化成“玩耍”活動,創造氛圍以適應和滿足兒童的天性。從“玩耍”中自覺地探求有關知識、方法和技能,“玩”有收益、有選擇、有創造,“玩”的過程也是體驗學習的過程。
2.提供“做”的機會,讓學生在操作中體驗。“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操作,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因此,多讓學生動手操作,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也是學生體驗學習的一種方式。
例如:在教學《圓柱體的表面積》時,讓學生觀察圓柱體的模型,先看整體,再分析圓柱體的各個組成部分,接著讓學生動手操作:拿一張長方形的硬紙卷成筒,即為圓柱的側面,再把側面展開。這樣反復兩次,讓學生在操作中觀察、思考展開圖長方形的長是圓柱的什么?寬呢?然后引導學生歸納出:“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是長方形,它的長是圓柱的底面周長,寬是圓柱的高。”在學生有了豐富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推理得: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 ↑↑
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圓周長×高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經歷了觀察、實驗、猜測、驗證和推理的數學活動,并通過相互合作交流得出了結論。且學生在活動中,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得到了和諧發展。
四、回歸生活,讓學生在應用中體驗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指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數學起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能使學生進一步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
例如:學習了《圓的認識》后,組織學生對“車輪為什么是圓的?”這一生活問題作深入探討,引導學生用圓的知識來解釋;學習了《圓柱和圓錐》這一單元后,引導學生計算沙堆、稻谷堆的體積和重量;學習《百分數的意義》后,引導學生收集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百分數材料,并通過數據對比、分析,了解社會的變化和進步;學習《統計圖表》后,指導學生注意收集家中的各種發票,了解收入支出情況,經過加工整理,制作季度份收入支出情況的統計圖;學習《比例尺》后,讓學生測繪學校教學樓平面圖等等。在實際應用中,我既讓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用數學;又讓學生體驗到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帶來的愉悅和成功,逐步養成帶著問題的眼光觀察生活中的問題。
五、在情境中體驗學習
數學從來就不是書本上的枯燥學問,它的“身影”活躍于生活的每個角落,它的價值體現于你我的生活中。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挖掘、調動與生活相關的東西,把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作為一種教育資源,實現生活情境與文本材料的整合,在充滿生活氣息的教育教學中,將教師和學生雙方的積極性,創造性充分地發揮出來。如在《長方體的體積》中,開課伊始就為學生展現一幅熟悉的生活場景:淘氣和笑笑兩人在進行搭積木比賽,這是他們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搭成的,請大家幫他們算算,并說一說你的想法?
當學生得出用數方格的方法求體積時,又設置障礙:這個長方體你有什么辦法知道它的體積嗎?學生各抒己見,但最后都覺得有必要學習一種比較簡易的計算方法求長方體的體積。這樣的設計把學生置于數學的情境中,感受到數學問題來自于生活;因此,當學習以生活為后盾時,學習就會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六、結論
體驗學習是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教學策略,它充分展示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中,在體驗中思考,在思考中創造,在創造中發展。
參考文獻:
[1]林良富.追尋兒童數學教學之真[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2]傅建明.教師專業發展:途徑與方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