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劍蘭
[摘 要]初中生已經擁有了屬于自己的特殊思維方式,他們對于新鮮事物充滿著好奇心,具備突破自我、挑戰自我的勇氣和決心。教師設計教學方案、組織教學活動時應尊重學生的主體意愿,滿足學生的內心需求,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是初中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踐教學中融合分層教學理念,一方面能夠消除學生的抵觸情緒,開拓學生更為廣闊的進步空間,促使其階段性成長任務的優質完成,另一方面可以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發揮學生的主體優勢,助推教育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同時揭開當代素質教育的一個嶄新篇章。本文針對初中數學課堂的分層教學情況進行了深入分析,并簡要論述幾點有效策略,希望能為其他教師教學思路的多元化轉變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分層教育;研究;分析
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不明顯,課堂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單一固化的教學方法,枯燥乏味的課堂氛圍,不僅難以激發學生的濃厚興趣,還會讓學生衍生嚴重的厭學情緒,師生關系不夠和諧,教學質量越來越低。如何改善這一弊端現狀,遵循學生的自然成長規律,確立分層的教學目標,組織特色的訓練活動,啟發著學生思維的創新力與想象力,促進他們身心的全面發展,這是數學教師們值得深思的一個關鍵問題。分層教學充分體現了以生為本、因材施教原則,方便學生進行深層數學知識的系統性研究。筆者特意憑借自身多年的實踐經驗,對數學課堂的分層教學工作發表幾點新的看法。
一、對學生進行科學分層
學生在不同環境中成長,個體差異始終存在,教師要想實現課堂的分層教學,就要按照學生的能力差異,進行學生進行一個科學分層。同時還要考慮數學成績、認知水平等因素,充分保證分層教學的合理性、科學性、有效性。另外,對教學對象的分層標準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需要定期的更換及調整。學生分層的標準為:分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較強的優等生劃分為A類;分析能力足夠,但是解決問題能力不足的中等生劃分為B 類;基礎知識不夠扎實,主動意識相對較差的后進生劃分為C類。
二、對教學目標進行分層
數學教師在仔細研讀過教學目標后將教學內容分為三個層次?;A層次主要以基礎知識的掌握和運用為目的;中間層次以較難知識的運用為目的;高級層次以數學知識的綜合運用和難題的解答為目的。除此之外,教師在每節課授課前都要嚴格按照三個層次的原則準備教學大綱,使每個學生都能夠輕松的完成本節課的教學標準。如教師在教授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定理“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時,可分為以下三個層次:1.了解并且熟記該定理(基本知識,適合基礎薄弱的C類學生);2.通過該定理的學習推理出底腳相等的兩個對邊也相等(適合數學能力較強的B類學生);3.可利用該定理進行數字計算(適合數學能力好的A類學生)。分層備課是教學目標分層的關鍵,教師只有在授課時掌握好不同層次學生的數學能力,因材施教的方法才會產生較高的成效。
三、對學生進行分層評價
對學生評價的分層是指根據學生的分層對學生進行評價。比如對于A類學生,則更多要求他們調整心態,對數學知識舉一反三,對于B類學生則是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對于偏難的知識點進行講解,而對于C類學生,一開始只需要他們重拾對學習的興趣就可以了,只要各層學生達到各自的目標,老師就應該給予肯定。如教學《豐富的圖形世界》時,對于A類學生則需要在他們掌握課本知識并且能進行例題拓展的時候,再給予高度評價,而對于B類學生則需要了解圖形的基本知識,會解簡單的題型即可,而對C類學生則需要他們掌握最基礎的圖形變換就可以了。
四、對數學作業分層布置
為使各類學生在課后能得到不同程度的鞏固和提高,我對課外作業和練習也進行了分層次、有梯度的設計。給三組學生布置的作業難度不同。如我給C類學生的作業以單一機械的練習為主,偶爾也從綜合多變的練習中選一些比較容易的布置給他們;給B類學生的作業主要從單一機械練習和綜合多變的練習中選一些中等難度的;給A類學生的作業以綜合多變的練習為主,偶爾也從單一機械的練習中選一些較難的布置給他們。或者三組學生同時接受同一難度的作業,但要求他們仍按三個組收齊,批改時則把精力集中在C類學生的作業上,對C類學生,要求他們通過作業強化基礎知識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對B類學生,要求他們通過作業透徹理解基礎知識,掌握一般地解題方法和解題規律。對于A類學生則要求他們在完成作業時側重于基礎知識的深化理解和掌握,在一題多解和一題多變上下功夫,掌握一般地數學思想、數學方法以及解題規律、技巧。
五、加強學生能力的培養
這主要是針對學生的運算能力較差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較差提出的。在培養學生運算能力方面,通過了解和平時觀摩,發現學生碰到運算復雜一點時就要借助計算器,我就向學生說明不動手運算會造成的后果,并且堅決不允許學生帶計算器進教室,另外我尋找一些運算較繁的問題,讓學生多練習。有些學生對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無從下手,課堂上聽老師講是懂的,但自己做時就無從下手了。針對這一情況我在平時課堂教學過程中,特別注重分析問題的過程,學生一遍沒聽懂,我就分析兩遍甚至三遍,并要學生當場分析,把解題過程寫出來。課堂上由于學生經常參加活動,并能獲得成功,增強了學生對學習的信心和積極性,使他們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了。
六、結語
總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則是學生在學習道路上的指引者,教師的作用就是幫助學生制定合適的學習目標并使之趨于完善。分層教學不僅可以實現因材施教的目標,而且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有利于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各個層次學生的水平得到提高,這符合新課標的要求。因此,初中數學教師可以采取分層教學方法來達到提高自己學生水平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岳衛紅.初中數學分層次教學的實踐與反思[J].新課程(上),2017(4)57-60.
[2]韋玉膽.初中數學“分層次教學”的探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9)497-499.
[3]劉桂萍.數學教學中對分層教學的體驗和看法[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6(03)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