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從兵
[摘 要]興之所至,金石為開,興趣的衍生隨之帶來的是知識的不斷深化,興趣牽引人們的神經去感知新鮮的信息,獲得多重的感悟,尤其對于學生來說,學習的過程是枯燥的,缺乏興趣的課堂上學生的性質索然,總想逃之夭夭,課堂上難以集中注意力參與互動,無法完成初中歷史的自主參悟,教師應注重課堂興趣的填充,結合學生喜聞樂見的元素,使得初中歷史以靈動的形式展示出來,學生脫離課堂的封閉限制,在無限自由的晴空中遨游,寓情于景樂享初中歷史的求知過程,以興趣為引線獲得全面素質的發展。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初中歷史中承載著古人的智慧,是歷史長河中緩緩流淌的國學精粹,初中歷史的教學不僅在于簡單的歷史知識傳遞,在歷史的感悟與體驗中,初中歷史教師應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讓學生身臨其境,代入自身的情感體驗不同歷史時期的風云變幻,在無數的歷史人物中,或悲或喜的經歷不一樣的人生,從而遷移教材中的內容,由此及彼顧及自身,獲得生活的啟迪。潛移默化幫助高中生走出認知的誤區,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念。
一、現階段初中歷史教學狀況
1.外部因素歪曲歷史
通過互聯網的媒介,傳遞文娛內容,初中生普遍能夠接觸到電影、電視劇,尤其在近幾年的“抗日雷劇”中,初中生接觸到很多并非史實的歷史內容,也就潛移默化的影響了學生的歷史價值觀念,雖然這些歷史的劇情中,也有很多關于真正歷史內容的知識點,但學生往往對于一些偏頗的情節記憶較為深刻,當面對歷史的書本時,學生很容易產生聯想,也就對歷史充滿了困惑,這些喧賓奪主的歷史“文化”對教學的有序推進帶來了一些桎梏。
2.慣于死記硬背
歷史的知識點較多,需要學生背誦記憶的內容也同樣較多,學生在歷史的學習中,更加偏向于死記硬背,而過于歷史的理解卻較為淺顯,遇到歷史的問題,先找答案模板,而不是結合熟知的內容進行自主的思考,長此以往學生不再積極的進行歷史的互動,造成這種現象的部分原因是某些教師上課太過枯燥無味,主要還是來自于學生學習目的及方法不正確。出現這種狀況不但使很多學生失去學習初中歷史的興趣,也導致他們無法真正理解歷史,不注重思考歷史,陷入惡性循環。
二、初中歷史教學策略
1.運用情感激發興趣
“感人心者,莫乎先情。”在教學中,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堅持情感教育,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又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如在講《兩漢經營西域和對外關系》一課時,我告訴學生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是為了聯絡大月氏,東西夾 擊匈奴。在講到張騫帶著100多人剛走出漢朝邊境,就被匈奴兵抓住時,學生為張騫的安危擔憂;當聽到匈奴人想讓張騫投降,把他拘留了十幾年,而張騫始終保持漢節,忠于祖國時,學生被張騫臨危不懼,忠心報國 的愛國主義精神所感動,當知道張騫好 不容易在經受13年的磨難之后,終于和另一個人回到了長安時,學生的高興之情溢于言表。對這個故事具體 情節的生動描述,不但使學生產生了極大興趣,尤如身臨其境,為張騫的命運時憂時喜,同時又加深了對張騫 這個歷史人物的了解,深深地被張騫的愛國主義精神所感動。這時我又強調張騫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探險家和外交家。這樣以情感人的教學,使學生對 張騫在歷史上作出的重大貢獻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也就能更好地回答課文中提出的“張騫對我國歷史上作出 了什么貢獻”的思考題。
2.有效地利用直觀教學資源
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運用地圖冊、教材插圖、彩圖、歷史掛圖等多種直觀形象化教學資源進行教學,來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吸引學生的注意,使學習更易理解和記憶,引起學生興趣。如上《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狂潮》時,我指導學生看教科書上的插圖《時局圖》,在分析了帝國主義國家通過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等多種手段,掀起瓜分中國狂潮后,向學生指出圖上鷹、蛇、熊、狐貍等動物所指代的殖民侵略者,以及它們肆虐橫行的地域范圍,從而使學生對帝國主義國家占據中國大半河山、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有了直觀、形象的了解。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能激發學習興趣。
3.挖掘課程中學生感興趣的課程資源
要善于結合現實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的興趣。聯系現實為了說明現代事實的歷史根源,培養學生“以古鑒今”的認識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熱情。如可聯系現在臺灣島內有些人鼓吹臺灣獨立,妄圖建立臺灣共和國,編織“一邊一國”、“兩個中國”的謬論,引導學生回顧歷史上大陸與臺灣的關系的史實:孫權派人到過臺灣,元設澎湖巡檢司,清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以及《世界歷史》中的“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關于臺灣問題的決議等,這些事實無可辯駁地指出了臺灣歷史上就是中國的領土,有利于學生認清臺灣問題的實質。使學生覺得運用歷史知識對解決現實生活中重大問題竟有如此大的作用。學生有怎能不對歷史產生濃厚的興趣呢?
4.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歷史教學活動中,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不能忽略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方法很多,如學生課堂表演、討論、師生互問、學生中互相答疑等。不同的內容,可以選取不同的激活方式。在上《甲午中日戰爭》這課時,在課堂上就可把中日談判時李鴻章和伊藤博文的對話展示給學生,由學生分組表演。通過學生自己查找資料,親身模擬、表演,在表演中感悟歷史人物的所想所思,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既能在表演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又提高了學生對事件的認知深度、水平,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結語
初中歷史教學是學生認識歷史、傳承歷史文化的黃金時期,教師應當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不斷提升自身人格魅力,并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和互聯網資源,使課堂生動形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自主學習,達到正確認識歷史、傳承歷史文化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黃亦嬋. 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 新課程下, 2011(3):68-68.
[2]于彥清. 探討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 中國校外教育, 2016(5):26-26.
[3]楊鋒. 淺談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J]. 引文版教育科學, 2016(4):34-34.
[4]趙順琪. 淺析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 新課程中學, 2015(5):6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