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桂蘭
[摘 要]近年來,人們的核心教育觀念已然發生了重大轉變,對于基礎教育教學工作更是提出了新的要求。閱讀教學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豐富學生知識儲備、開闊學生視野范圍的最佳途徑,教師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探索新的教學途徑,堅持以生為本、因材施教原則,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學服務,融合多種創新元素,刺激學生的興奮點,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鼓勵學生主動參與閱讀活動,積極思考相關問題,在點滴進步中圓滿完成學習任務,明確未來的奮斗目標,這對于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學習能力的綜合發展而言是非常有利的,同時也將揭開當代素質教育的一個嶄新篇章,迎來語文教學工作更加輝煌的明天。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教學方法;有效研究;思考
新課程理念在小學教育領域不斷深化,語文教師應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及時調整課堂的引導思路,全心全意服務于全體學生,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提高他們的人才價值。通過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善用多種方法,開拓學生的進步空間,這不僅能夠消除學生的抵觸情緒,打消學生的成長顧慮,還會不斷優化課堂的教學效果,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助推教育現代化進程的持續加快。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的組織閱讀教學活動,深度整合現有資源,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調動學生自學熱情,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出發,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活躍學生的形象思維,有利于取得語文課程改革的事半功倍之效。
一、培養學生閱讀習慣
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會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閱讀積極性,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為和諧師生互動關系的構建打下堅固基礎。良好閱讀習慣一旦養成,既能成為孩子個人的寶貴財富,又可讓他們終身受用。在小學階段,教師要下氣力培養學生認真預習的習慣:一邊讀,一邊想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主動克服閱讀困難的習慣;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及勤于閱讀的習慣等等。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就能自己去讀書并有所獲。在教學中,教師要十分重視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如學習《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一是學生對周總理不太熟悉;二是人們自發地聚集到長安街送別總理的感人場面學生沒有親自經歷,這對他們理解課文內容有一定難度。我校一位老師在講讀課之前,讓學生從報刊上收集有關的資料和圖片,在課堂上充分利用這些材料,這堂課就上得非常成功。學生有了這種習慣,對于學習其他課文,就會主動查找相關資料,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學好課文,也為將來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礎。
二、創設合理教學情景
“文章不是無情物”,教材上的每篇課文都是作者內在情感的表達,都有其特有的寫作情景。根據這一特點,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將文章中這種特有的情景在教學的過程中有所體現,讓學生“身臨其境”的去感受筆者的情感促進學生的情感與文章所表達的情感產生共鳴。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加學習的熱情。教學情景的創設,教師可以積極的利用多媒體課件、掛圖或者教師通過自身的語言進行描述概括文章形象,給學生更直觀的感受,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增強語文教學的趣味性。如在講授《雨點兒》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給學生觀察雨過天晴后,亮晶晶的水珠在草上,在花上的那種狀態,還有蝴蝶,蜜蜂等昆蟲類穿梭在花叢中的動態美。這種形式的教學更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學生仔細觀察,用心去體會那種感受,可以引導學生對課文的意境充分的理解,讀出韻味,起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拓展學生閱讀途徑
要提高閱讀能力,光靠課堂教學幾十篇課文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通過閱讀教學,激發學生在課外主動找讀物看的興趣。在教學中,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一時難以解答。但是,其他學生卻提出了很多不同看法。如有位教師教了《蜘蛛的網》后,有個學生提出問題:“蜘蛛的網能粘住小飛蟲,甲蟲等等,它自己卻不會粘住,是什么原因?”教師沒有想到學生會提出這個問題,于是立即變換思路,嘗試發動其他學生,說:“你們想想吧!看誰能想出來?”另一個學生回答說:“因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教師接著問:“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學生答:“我在《動腦筋爺爺》那本書上看到的。”這就表明學生多看課外書,十分有益于自身閱讀能力的提高。
四、創造開放型的課堂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下學習,思維會更加敏捷,思路會更加開闊。開放師生關系,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用平等、商討的口吻跟學生對話,鼓勵學生敢于創新,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課上老師講解不對的地方,或有更好的見解鼓勵學生大膽舉手發表自己的見解,有疑惑的地方大膽提出來集體討論、分析原因。打破以往老師在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聽的呆板而單一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如教學《在大熊貓的故鄉》一文時,課前我讓學生先預習,了解課文講的內容,自己看了這篇課文之后有什么感受?講課時我提了這樣一個問題:“哪位同學在生活中看見過大熊貓?能跟我們講講你見到的大熊貓長什么樣嗎?”問題一提出,學生們就吱吱喳喳地講起自己在哪見過大熊貓,大熊貓有多大,長的什么樣。一個小小的問題就把學生們的思路拉到了課堂中,再聯系到《在大熊貓的故鄉》這課,學起就輕松多了,學生們聽得也認真,發言踴躍,“大熊貓是我國的國寶”,“我們要保護大熊貓,愛護動物”。在這種氛圍中學習,學生敢于表達,從而激發學生研究問題的興趣,學生的自學能力也得到提高,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下,加深感知、理解,從而懂得總結。
三、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教育新課程標準規定應使學生掌握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使學生打好聽、說、讀、寫的基礎,閱讀能力作為小學教育中重要的一環應引起教師足夠的重視,激發起學生對閱讀的興趣,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閱讀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為學生以后更高年級的學習和終身學習樹立良好的習慣,提供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韓麗.閱讀教學突破口的選擇和設計例析[J].語文教學之友,2017(12)113-114..
[2]王寧寧.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聽說寫技能[J].教育,2016(06)70-71.
[3]胡瓊.試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策略運用與閱讀能力的培養[J].校園英語,2017(25)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