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元菊
[摘 要]《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口算,加強估算,提倡算法多樣化”。但是長期以來,我們對學生的精算能力的培養給予了較大的關注,對于學生的估算能力則一直較為忽視,學生的估算意識薄弱,很多學生沒有估算的習慣。教師要轉變觀念,重視估算教學;要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讓學生體會到估算的必要性、優越性;教給學生估算的方法,提高學生的估算技能;加強督促引導,讓學生形成估算的習慣。
[關鍵詞]小學數學;估算能力 ;培養研究
估算,是日常生活中一種常見的計算方法,許多問題有的只需要了解大致的結果,有的很難算出準確的結果,這就需要用估算的方法來幫我們解決問題。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增強學生的估算意識,讓小學生掌握一些簡單的估算方法,對幫助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從而培養他們的數感及數學應用意識都有積極的意義。如何在小學數學中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能力呢?下面我結合自己多年教學實踐,談一些個人的做法和認識,同大家交流。
一、借用生活感受估算價值,培養學生估算能力
過去教師一直非常重視學生筆算的正確率和熟練度,學生缺乏估算意識與估算方法。但在日常生活中恰恰是估算較筆算用得更為廣泛。要想強化學生的估算意識,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首先要在具體的情景中改變學生對估算的態度,正確地認識并體驗估算的實用價值,變“不愿估算”為“喜歡估算”。估算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所謂估算,是指在計算、測量中無法或沒必要進行精確計算和判斷時所采用的大致推測。估算要以培養學生對計算或測量的結果有概括性、整體性的認識和理解,并且要對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進行合理的判斷和推理,能夠提高學生處理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估算到超市購物需要的錢,估算一個房間的面積有多大,估計外出旅游的費用,一個體育場大約能容納多少名觀眾……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涉及這類的估算問題。面對上述問題時,沒有必要計算出準確的結果或暫時無法得出準確結果時,估算不失為一劑“良方”。那么,如何引導學生去關注這類問題的解決,培養小學生的估算意識呢?首先,教師要有估算的意識。其次,教師要有意識地結合相關教學內容,有步驟地將估算與解決生活中的有關問題聯系起來,逐步滲透,讓學生不斷加深認識。
總之,教師啟發學生運用估算,盡量結合課堂上所學的數學知識,尋找契機組織學生觀察、分析;再通過交流估算方法、技巧等途徑,讓學生在實際運用中感受估算的樂趣,并切身體驗用估算解決問題的實用性和便捷性,凸現估算應用的價值。
二、交給估算方法,培養學生估算能力
估算雖然是一種大致的估計,但并不是憑空猜想的,那種沒有根據的臆想亂猜往往與實際結果相差較大,那么如何進行估算才更具有合理性和準確性呢?小學生估算意識和能力的培養與教師的教學關系十分密切,教師教學中要強化估算意識并結合教學內容做好估算方法的示范。而教師的估算方法又著重體現在對各冊教材中估算題材的挖掘和有目的有計劃地滲透上,這種滲透則需要穿插到教學過程中去,教師加強估算教學并促進學生形成良好數感,培養學生良好的數感和量化能力的形成,具體要在平時的教學中,能將一些估計的思想方法直接或間接地滲透給學生。 常用的估算方法有以下幾種:
(1)近似估算法。根據實際情景把兩個數估成整十、整百數或幾百幾十數,這樣能方便估算出一個大致的得數或范圍。
(2)聯系實際估算法。如人數、租車的數量一定是整數,汽車行駛速度比人行走要快得多。
(3)據零求整法。如一張報紙有多少個字,一個年級的學生人數……例如:在教學“10000以內數的認識”時,為給學生建立10000的觀念,先數出10袋100粒的花生放在一個合適透明杯中,不多不少正好裝滿,這就是1000粒,那要10000粒花生這樣數下去該多慢啊,有什么辦法能很快看到10000粒花生呢?一個孩子回答到:“用這個杯子裝10次大約就是10000粒。”他的辦法得到了同學們的一致認可,很快大家就看到了大約10000粒花生……在這個實驗中那些黃豆并不是準確的10000粒,也是一種估計, “據零求整”整個實驗不僅讓學生感受10000的大小,同時在實驗的過程中滲透給學生一種量化估計的方法,便于他們以后進行較大數量的估測。
再如,在學過米、厘米、克和千克后,一方面幫助學生建立相應的教學單位的觀念,同時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填寫恰當的單位:黑板長4米,課本寬18厘米,一條大魚重2千克,一輛卡車載重2噸,通過這些練習加深孩子們對生活經驗的認識。學生以曾經練過的東西為參照來判斷,感覺容易多了。
三、精算估算相整合,培養學生估算能力
精算過程中應有估算,即利用估算來尋找精算的錯誤,其實估算中也會用到精算,精算與估算是一組不可分割的計算方法。如:在解決排隊問題時,有一個學生提出據我估算,200個學生,每9人排一小隊,可以排成22隊,這雖是一個估算的結果,但已經很好地滲透了精算。因為22×9不超過200,但余數又小于9。
四、增強估算應用,培養學生估算能力
學生數學素質的核心是應用數學的能力,主要體現在用數學的觀點和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因此引導學生在課內外自覺運用數學方法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能力。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中一切估算的資源,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經歷,創設現實的生活情景,開展富有生活氣息的實踐活動,變估算由“可有可無”到“無處不在”,增強他們自學運用估算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意識。例如:解決“教室、操場的周長大約有多少米”要用到估算、購物時要用到估算……估算天天有用,估算日日存在,估算是精算的基礎,估算也是精算的補充,估算教學只有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才能顯現估算的內在價值。 再比如,黃金周放假時,很多孩子都有和家人出游的計劃,借此契機設計了一個“理財小能手”的實踐活動,提供了一個南部──成都三日游的出游路線,并有各項費用:楠木至南部往返車費20元,旅行社276元,餐費186元,自選付費景點280元。孩子們根據我提供的信息很快就估算出這次旅游的費用大約是762元。甚至孩子們還說出門在外多帶點錢吧,帶1000元……既通過估算合理地解決了問題,又豐富了與數學有關的生活體驗,增強了他們估算的應用意識。
六、加強督促引導,形成估算習慣
學生估算意識和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個長期訓練積累的過程,需要教師成為教學的有心人,從日常的教學和生活中,去挖掘隱含的估算題材,為學生搭建估算的平臺,進行長時間、有計劃、有步驟的滲透的訓練。
總之,估算不僅可以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可以訓練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和記憶力,還可以提高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預見能力和判斷能力,對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具有重要的價值。我們教師應提供估算的機會,讓學生接受估算,培養他們對估算的興趣、形成估算習慣、提高估算技能,從而使學生的數學技能和數學素養得到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