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進成
[摘 要]環境問題是當今世界人們重點關注的熱點問題。環境保護需要環境道德教育。環境教育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滲透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探討了初中地理教學中環境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在初中地理教學合理滲透環境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環境教育;初中地理;價值及目標
一、在初中地理教育中滲透環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環境道德是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我國頒布的《公民道德建設綱要》一文中明確規定:“社會公德是所有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遵循的行為準則,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中國,保護環境第一次成為公民社會公德的一項重要內容。另一方面,地理學是一門研究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關系的學科。它在現代科學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解決當代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高中地理教育的許多內容與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和社會發展密切相關。青少年是道德觀念形成的重要時期,更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和希望。把握這個關鍵時期,一代又一代地培養,必然會在整個社會形成良好的環境道德感。
二、初中地理教育中滲透環境教育的途徑
1.大力普及環境科學知識,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環境意識”是一種反映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價值觀。初中生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方面的形成階段。培養他們強烈的環保意識并產生良好的社會輻射帶動作用,對提高人們的整體環境意識產生重大影響。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等十多項環境保護行政法規和有關自然資源保護的行政法規。“已加入并簽署了20多項環境保護國際公約。適當地向中學生進行環境法教育,使他們認識到自身在環境保護方面的權利和義務,提高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
2.積極組織環保活動,把環境道德意識落到實處
雖然課堂學習是環境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但脫離實踐的理論知識也是無用的。因此,學生必須走出課堂,體驗環境道德教育在實踐活動中帶來的沖擊與驚喜。例如,在3月12日的植樹節,可以開展植樹活動,有條件更可以走出校園。 2012年3月22日的世界水日,讓學生以各種方式感受寶貴的水資源; 6月5日世界環境日,學生可以在校內或校園外舉辦環保知識宣傳活動,清理街道、綠化區的垃圾,組織環保知識競賽。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可以樹立良好的環保意識,養成良好的環保行為,讓他們了解環保的重要性,最終達到我們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揚帆. 走向地理新課程[M].知識產權出版社,2004: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