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玉東
摘 要: 本文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導入高職語文教學的理念闡述、課程目標定位、教材整合、教學原則、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語文實踐活動、教學評價方法等方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導入高職語文教學的實施路徑進行探析。
關鍵詞: 核心價值觀 高職語文 實施路徑
職業教育不僅要培養合格技能型人才,更要促進人的綜合全面發展,價值觀教育對職業人才的培養不可或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的凝練和升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導入高職語文教學,實現高職語文教學與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深度結合,引導學生從情感、態度、理性等多層面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是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職院校育人全過程的需要,不僅可以有效拓展高職語文育人功能,更有利于培養具有較高人文精神素養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一、核心價值觀導入高職語文教學的理念闡述
“文學教育是最為適合的價值觀教育平臺之一,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不僅是文學語言的教學,其中更應滲透價值觀教育”[1]。高職語文教學應該以人文素質教育理念和有效課堂教學理念為指導,以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立德樹人為基本旨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大學語文教學融合研究,是深化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體現了課程文本的傳承、借鑒與創新”[2]。這種創新要求語文教學應堅持審美性與思想性并重,情感熏陶與價值觀引導并重,知識積累與理性鍛造并重,能力提升與人格陶鑄并重。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高職語文教師要自覺做到以核心價值觀引導和統領高職語文教學,并以此帶動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促進學生主體的回歸和學習能力的提高,使核心價值觀成為學生人格構成和人文素養的核心支撐。
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的高職語文課程目標定位
著眼于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高職語文教學目標應該包含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加強語文基礎能力的培養,包括閱讀、表達、寫作、文學常識、語言常識等基礎能力的提升;二是提高學生審美素養,發展學生的情感和心理,培養學生純正、高尚的審美情趣;三是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以有利于學生的職業發展;四是重視語文德育、態度、價值觀的養成,提升學生的人格修養,促進他們形成健全的人格。通過教學目標的重新定位,把核心價值觀教育作為高職語文教學目標的重要部分確定下來,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的高職語文改革奠定基礎。
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的高職語文教材整合
對于高職語文教學來說,要重新整合高職文學教育資源,選擇涵蘊豐富的價值觀內涵的優秀文學作品,選擇以傳統詩詞、散文、小說、戲劇為代表的富含中華文化因子和美學特性的經典作品,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以利于在教學中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在學習篇目選擇上,可以按照核心價值觀進行分類,比如:富強——梁啟超《少年中國說》;民主——《孟子·盡心章句下》節選;文明——陳從周《說園》;和諧——《飛鳥集》選讀;平等——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根源》節選;公正——《萬家訴訟》節選;愛國——紀伯倫《朦朧中的祖國》;敬業——梁啟超《敬業與樂業》;誠信——《顏氏家訓》節選;友善——《小狗包弟》。通過選取一些在內容、主題方面含有核心價值觀因子的文學作品,在課堂教學中將核心價值觀巧妙地融入背景介紹、人物形象分析、主題思想分析、課堂活動等環節當中,在浸潤濡染中達到潛移默化的育人效果。
四、確立以核心價值觀為導向的高職語文教學原則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只有非常簡短的24個字,入耳入腦容易,達到入心則需要充分挖掘字面之下的豐富內涵,講究方法形式的靈活性和多樣性。鑒于此,應該在高職語文教學中嘗試探索“全程關照,統籌兼顧、靈活適度,潛移默化”的教學原則。
(一)“全程觀照”。教師在制訂整體教學計劃的時候,要將核心價值觀導入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全環節,全方位,同時要把核心價值觀的三個層面、二十四字全面地、有計劃地地導入語文教學,而不是片面地、部分地導入。
(二)“統籌兼顧”。指教師在學期教學計劃制訂、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對核心價值觀的導入進行統籌安排,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有計劃、有重點、有節奏、有層次地導入核心價值觀,要做到“天時、地利、人和”,做到和教學情境、教學內容、教學設計巧妙結合,達到春風化雨、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三)“靈活適度”。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導入核心價值觀要做到靈活適度、疏密有致、自然貼切,而不是生搬硬套、強行灌輸、穿鑿附會。比如對于有的篇目來說,在課堂導入環節融入核心價值觀比較合適,有的篇目則適合在主題思想提煉環節導入核心價值觀,還有的篇目則適合在課堂實踐環節或知識拓展環節導入核心價值觀,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根據所教授內容和教學情境靈活導入核心價值觀,同時遵循適度原則,不宜喧賓奪主。
(四)“潛移默化”。高職語文語文教學傳遞核心價值觀應做到春風化雨、潛移默化,要避免淪為說教式的道德教育,而讓個體在情感上認同、接納這些規范,用生命體驗、內化這些規范。將核心價值觀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通過課堂內外、顯隱課程、師生交流、線上線下、語文實踐等途徑“自然”地導入核心價值觀教育,使學生“自然”地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五、探索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的高職語文教學模式
在教學模式上,嘗試“審美體驗——理性分析——價值觀引導”三維遞進教學模式。語文教學首先是審美教育和情感熏陶,同時又包含豐富的理性和哲理內涵。情感是作者主觀意緒的傳達,情感與形式屬于審美層面,理性是作者對情感的內在調節和規約,理性和態度屬于價值觀層面。在語文教學中導入核心價值觀要做到由情入理,情理交融,相得益彰。文學作品情和理的關系大致可分為“情理交融”和“情理背反”兩類,在教學過程中,對于“情理交融”類的文章要循循善誘,由情入理,進而上升到價值觀的領悟層面,對于“情理背反”式篇章內容,要在課堂上進行“情感體驗——理性分析——價值觀引導”三個階段的提升,以核心價值觀進行正確的引導,進而深化情感體驗和理性思考,讓學生與作品中各種人物進行對話,在理性批判的基礎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完善自己的人格。
六、探索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的高職語文教學方法
(一)情景還原。教師可以將核心價值觀融入情境教學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體的社會生活的場景,引起學生的態度體驗,引發情感觸動,引導學生理解作品隱含的價值觀傾向。如在講授屈原的《山鬼》時,可通過情景還原使學生進入到主人公所處的環境和心理當中,進而體會屈原的人生處境和憂君憂國的愛國情懷。
(二)角色體驗。通過對所學篇目的模態轉換引導學生進入作品角色,使學生在進行角色體驗的過程中拉近課本人物與學生之間的情感和心理差距,以此實現角色互換,促進學生對角色的理解和判斷。這種“帶入式”的角色情感體驗對學生的情感影響較大,在選擇角色的時候應注意選擇正面能量和情緒的角色進行實踐。
(三)對話思辨。針對作品中涉及價值觀碰撞的內容或主題情感與核心價值觀發生碰撞的內容,可引導學生展開小組討論或對話辯論,使學生在對話、思辨、反思的過程中達到情感與價值觀的和諧統一。
(四)反思凈化。通過引導學生寫作文、寫日記進行自我反省和自我凈化。通過作文設計砥礪思想、升華情感,使學生自然地將自己的價值觀注入其中,通過反省反觀自己的心路歷程,在無形中提高學生的價值判斷能力和道德境界,有助于學生加深對人生、社會的思考,也可以完善其價值取向追求。
七、開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的高職語文實踐活動
要通過校內外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在豐富學生的課外文化生活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受到核心價值觀濡染,進而強化核心價值觀教育效果。一方面,要精心策劃組織高質量的、有影響力的文學實踐活動。如大型詩文朗誦活動、舞臺劇表演活動、演講辯論活動、文學社團活動、影視鑒賞活動、詩文經典朗誦活動、大學生論壇等。通過這種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載體,讓學生的精神擺脫圈子、階層意識,把精神投放到國家、民族、人民的闊大境界中。另一方面,語文實踐要關注社會、關注民生、關注現實,語文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校園,和當地圖書館、博物館、中小學、公益服務機構等聯合開展文學實踐活動,組織學生進行各種社會調研,開展社區公民閱讀調查等,以此強化學生的社群意識、責任意識、人民意識。
八、探索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的高職語文教學評價方法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導入高職語文教學需要有效的考核評價作為促進和反饋。學生的價值觀培養是一個由淺入深、由情感體驗到理性升華的過程,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關注學生對核心價值觀的認知、情感、態度是高職語文教學教學評價中的重要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對話、互動的過程是形成性和能動性的,應該以形成性評價替代結果性評價,以發展性評價替代限定性評價,以互動式評價替代被動式評價。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創造性。形成性、發展性評價能夠積極引導學生發現自我尚未發掘的人格潛質,引導學生的心理、態度、情感走向,最終導向核心價值觀素養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孟睿.大學語文是價值觀教育的適宜平臺——論以高職大學語文教學為平臺的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教育[J].遼寧高職學報,2016(10).
[2]鄧瀅.淺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職大學語文教學的意義[J].現代語文,2017(2).
基金項目:本文系巴音郭楞職業技術學院2016年立項院級課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的高職語文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編號:bykj2016s-10)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