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員偉
摘 要: 在新課程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時代背景下,要想真正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小學語文教師不僅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而且需要注重對學生包括閱讀理解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培養。本文分析開展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作用,提出優化策略,以期更好地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
關鍵詞: 新課改 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引言
閱讀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小學生識字和寫作學習的主要基礎,而且是小學生獲取更多知識的重要渠道。在新課程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時代背景下,要想真正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小學語文教師不僅需要注重培養學生語文基礎知識,而且需要注重對學生包括閱讀理解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培養。在這種現實要求下,小學語文教師必須不斷創新閱讀教學理念和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不斷提高小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最終順利實現提高小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教學目標。筆者結合教學經驗,分析開展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優化策略,以期更好地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效率。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作用
(一)閱讀教學是學生識字的有效途徑。
如果要對一個文本或者文章進行閱讀,首先就需要本身具備一定的識字能力,這就需要我們花費大量時間在語文識字教育上。由于中華文字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博大精深,這就導致我們即使花費大量時間開展識字教學,也很難幫助小學生順利掌握大量字詞。閱讀作為一種學生識字的有效途徑,可以幫助小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不認識的生字開展查找、記憶和復習,從而幫助他們理解、儲備和掌握字詞。
(二)閱讀能夠培養小學生的語言能力。
小學語文在本質上是一門語言類學科,“語言”是小學語文學科的最主要特征之一,這就必須注重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由于小學生剛剛接觸正規的語文教育,這就使得他們的語言能力相對欠缺。通過開展閱讀教學,小學生可以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直觀學到各種語言表達技巧,使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得以提高。
(三)閱讀可以幫助學生積淀文化內涵。
語言作為一種思維藝術,小學生借助閱讀教學可以不斷提高文化修養,不斷積淀文化內涵。語文閱讀作為一種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個體氣質和修養的學習過程,小學生最先感受到的是文字內容,伴隨著閱讀的不斷深入,可以透過文字認識和理解作者想要傳達的文化內涵和思想情感,不僅有利于開闊小學生的視野,而且可以通過閱讀不斷積淀文化內涵。
二、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小學語文教師教育理念相對落后。
目前,小學語文教師除了需要負責學科教學和科研任務之外,還需要擔任各種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一些小學語文教師教育理念相對落后,難以深入接觸和學習各種先進的新課程教育理論。與此同時,由于小學語文教師對于新課程教育改革認識不夠深入,對各種先進教育理念和方式的主動學習和應用的欲望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水平的提高。
(二)學生普遍缺乏語文閱讀學習興趣。
閱讀原本應該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正如作家高爾基所強調的那樣讀書的樂趣就像口渴的人漂浮在湖水上一樣。但是,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由于各種主客觀因素使得一些小學生對于閱讀存在一定的誤解,不愿意將時間和精力用在語文閱讀學習上。與此同時,由于傳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于強調文本背誦,使得學生沒有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和習慣,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小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
(三)小學生缺乏高效的課外閱讀訓練。
目前,影響小學生語文閱讀水平提高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普遍缺乏高效的課外閱讀訓練,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順利實施。盡管新課程改革已經在全國各地深入開展,但對于大部分教師來說,仍然停留在課堂講解和海量練習的應試觀念中,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學生的課外自主閱讀訓練,不利于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與此同時,部分小學語文教師仍然局限于使用教材開展閱讀訓練,閱讀訓練素材的局限性必然影響到小學生的閱讀興趣,不利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新課程背景下優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
(一)尊重學生閱讀體驗,倡導學生個性閱讀。
由于每一個學生的語文學習態度和能力存在差異,這就使得每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情感體驗各不相同,如同“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學生的生活經歷和思維方式不盡相同,即使學生閱讀的是同一個文本,也會產生不一樣的閱讀體驗。因此,在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充分尊重每個學生的閱讀體驗,并且以民主平等的態度積極倡導小學生開展個性化閱讀,鼓勵他們分享和交流閱讀體驗,不斷調動小學生的語文閱讀主動性和積極性。當小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得到來自教師、家長和同學的認可后,必然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并且樂于表達和分享體驗和想法,從而有利于提高小學生對文本的閱讀理解能力。例如,我們在進行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閱讀教學時,可以根據文本內容提出問題:巴迪的第一首詩引出了兩種完全不一樣的評價。請問,你們對這兩種評價有什么看法呢?然后引導小學生主動說出想法,小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和交流溝通不斷彰顯個性思維,促進學生個性思維的發展。
(二)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學習興趣是引導小學生主動實施閱讀學習的最好動力,如果小學生沒有閱讀興趣,自然就會厭煩,反之則自然會不厭其煩地主動學習。針對這種情況,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必須與時俱進地創新閱讀教學方法,有效激發小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一方面,應從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入手,開展針對性的閱讀誘導。根據相關研究結果表明,不同階段的學生存在不同的閱讀興趣。一般而言,小學低段的學生更加喜歡寓言故事、童話故事,小學中高段學生則更喜歡英雄故事、探險故事和戰爭故事。因此,我們必須利用這一種閱讀心理特點,抓住有利時機開展閱讀誘導,以便有效激發他們的閱讀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應根據教學內容創新閱讀教學方法。赫伯特·斯賓塞曾經強調過“硬塞知識的教育方法”只會引起學習者對于書籍的心理厭惡,如果教師不加區別地采用同樣的教學方法,則必然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在深入了解班級學生特點的基礎之上,根據閱讀教學內容不斷創新閱讀教學方法,開展個性化閱讀、多角度閱讀和多方法閱讀并用的教學,從而在激發閱讀小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感受語言文字的神奇魅力。
(三)創設動態閱讀情境,增加學生情感體驗。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小學生在理解文本內容的基礎之上,調動積極情感。實踐證明,只有將小學生放置在特定的閱讀情境中,才可以真正喚醒學生的情感體驗。小學語文教師在創設動態閱讀情境時必須堅持從小學生閱讀情況出發,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認知和個體差異,促使其融入文本而深入體驗文本蘊含的情感。一方面,可以為學生創設直觀的閱讀教學情境,引導他們通過現場觀摩和親身體驗的方式直接收獲真實的情感體驗。例如,我們在開展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荷花》教學時,如果恰逢夏季且周邊有觀賞荷花的有利條件,就可以組織小學生利用現場觀摩荷花的方式進行現場參觀和親身體驗,進而不斷深化學生對文本內容和情感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為學生創設虛擬的閱讀教學情境,給小學生呈現耳目一新的視聽感受以增加其情感體驗。例如,我們在進行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上冊《圓明園的毀滅》教學時,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播放紀錄片《圓明園》,從而使小學生一邊閱讀一邊感受,引發情感共鳴。
四、結語
提高小學生的閱讀水平并非一日之功。我們必須從新課程教育理念出發,摸清閱讀教學規律,循序漸進地開展訓練,從而不斷提高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最終順利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張瀝.初探新課改下小學語文高段閱讀教學有效途徑[J].學周刊,2018(04):131-132.
[2]李加杰.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的研究[J].信息記錄材料,2018(05):142-143.
[3]雒貴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分析[J].學周刊,2018(08):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