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云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扶貧開發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這是扶貧開發工作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黨中央提出的極具時代性、科學性、針對性的戰略部署。“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我縣為加強村級管理,各鄉鎮在開展扶貧工作時見仁見智,大多采取副職干部包村這一做法。副職干部包村,是鄉鎮黨委、政府聯系村級的橋梁和紐帶,是副職干部在全力完成分管工作后,深入熟悉農村工作情況、密切聯系群眾、服務人民、提升自身工作能力的有效抓手,能夠推動十九大精神在農村各項工作中的有效落實。但在副職干部包村工作實踐中,仍然存在帶有普遍性又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精準扶貧;鄉鎮;“模塊式”管理;實踐與思考
一、鄉鎮“模塊式”管理的意義
“模塊式”管理,發揮了服務基層群眾的工作推進作用,調處矛盾糾紛的緩沖化解作用,鍛煉干部成長,對于解決鄉鎮工作中難點問題、復雜問題、階段性任務重等諸多問題都很有益處。
1.“模塊”成為傾聽民意的“傳感器”。“模塊”是離村民距離最近的“小集體”,最能聽到群眾呼聲和訴求。鄉鎮以“模塊”為基礎,建立完善的反應社情民意的渠道,并不斷完善渠道的形式和機制,充分與村民進行互動,了解社情,掌握民意,進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傾聽群眾呼聲、解決群眾利益訴求、采納群眾合理建議的新機制,推動鄉鎮實現科學發展、創新發展、和諧發展。
2.“模塊”成為化解矛盾的“緩沖帶”。鄉鎮處于行政體制的最底層,是各類社會矛盾的直接發生地和解決地。副職干部包村需構筑矛盾化解的第一道防線,要以村“兩委”為核心,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管理,實行村“兩委”成員聯系村民(居民)代表、黨員聯系群眾、村民(居民)代表聯系農戶(居民)制度,做到“小事不出村”。充分發揮“模塊”管理作用,以協調會議形式解決包村疑難問題,充分發揮“模塊”協調解決矛盾糾紛的緩沖作用。
3.“模塊”成為干部成長的“孵化器”。副職干部在 “模塊”工作舞臺中,不斷增長總攬全局能力,統籌擺布能力,穩步推進能力,緊緊牽住“牛鼻子”,充分施展個人才華,既知曉項目工作,又能夠調處矛盾糾紛,還成了拆遷征占的“行家”,個人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在工作中得到全面提高,成了領導干部成長的“孵化器”。
二、鄉鎮“模塊式”管理亟待解決的問題
1.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包村干部存在思想誤區,認為包村與分管工作無關,完全依靠村干部開展工作,對出現的問題和矛盾糾紛沒有好的處理辦法,更不注重研究,一味“聽吃聽喝”。
2.副職干部各自為政。對包村出現的問題,與自己分管相關的工作耐心處理,和分管無關的工作往外推,而且副職之間缺少必要的溝通與“粘合”,工作中不能形成處理問題的合力。
3.處理問題治標不治本。包村干部遇到矛盾糾紛,“頭疼醫頭腳疼醫腳”,不愿深挖問題存在的根源,害怕出現更深層次矛盾,自己不能解決而“引火燒身”。
4. 只顧眼前不能兼顧長遠。對有些工作的隱患心知肚明,但只是等到護林防火、夏季防汛、重大活動安保維穩等階段性工作時才肯下力量包保,確?!耙欢〞r期內”不出問題。
三、鄉鎮“模塊式”管理取得的成效
1.黨的十九大精準扶貧學習教育以來,部分鄉鎮為更好地服務基層、服務群眾,解決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解決快速發展突顯的社會矛盾,解決以往副職干部包村存在的突出問題,部分鄉鎮黨委綜合分析情況,探索管理模式,合理配置人員,改進干部包村方式,收到較好的效果。
具體做法是,安排每名副職干部包1-2個村,負責處理包村日常問題;對不能解決的復雜問題或涉及需要協調幾名副職才能完成的工作,由鄉鎮黨委政府授權給包村副職主持,涉及問題的分管領導干部和股所站長參加聯席會議,共同協商后按組織原則形成處理意見;對聯席會議還不能解決的問題由書記、鄉鎮長辦公會研究后,再提交鄉鎮黨委會或領導班子會議議定。副職都當“小鄉長”,提高了領導干部的綜合素質。“模塊式”管理,核心就是鄉鎮黨委充分發揮副職干部的主觀能動性,轉變“負責傳達精神、只管中心工作”的包村角色定位。明確包村干部的六項工作職責:一是村級班子建設,負責指導包村“兩委”班子建設;二是領辦事項,引領村民辦理計生、民政等各類審批事項;三是階段性工作,完成包村防火、防汛等工作;四是重點工作,完成拆遷征占、尾礦庫管理、退耕還林等重點工作;五是企業服務與管理,協助企業協調解決與村、組的矛盾與糾紛,對駐村企業進行環境保護等管理;六是信訪穩定,負責包村矛盾化解工作,確保包扶村日常信訪、重要時期信訪穩定?!澳K式”管理,要求副職干部對包村事務采取“保姆式”管理,把所包村當成一個只有1或2個村的“小鄉”進行包保。包村干部既要緊盯村“兩委”班子建設,又要協調跑辦項目等大事、難事,使包村干部在實踐中鍛煉,在發展中成長,打造出一支敢于出擊、敢打硬仗、能打勝仗、奮發有為的干部隊伍。
2.包村干部成了群眾的“貼心人”,密切了干群關系?!澳K式”管理,“管”的是包村干部,“理”的是群眾的事兒。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不能等群眾來,要靠干部主動走到群眾中去。通過深化鎮干部包村工作,把“連心橋”架在鎮干部與群眾之間的“最后一公里”。為此,這些鄉鎮副職干部手中多了一本記錄包村情況的民情工作日志,村民手中也多了一張方便群眾辦事的包村干部“連心卡”。包村干部用日志記錄下群眾提出的問題,積極為村民解難題、辦實事、做好事。群眾有事,不是直接跑到鎮里敲敲這門、敲敲那門地“亂找一通”,而是通過“連心卡”上的電話先聯系包村副職干部,能馬上解決的馬上解決,不能馬上解決的,召開“聯席會”集體研究解決。孛羅臺鎮安家峪村村民老高說:“原來有點事兒不知道找誰,現在好了,有事兒找包村干部一個電話就到村里來了,真是挺方便老百姓的。”改進了包村模式,干群關系持續升溫,促進了各項工作有效落實,成了群眾的“貼心人”。
3.主要領導不再“眉毛胡子一把抓”,從繁雜的事務中解脫出來謀大事、辦大事。部分鄉鎮實行的“模塊式”管理,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貫徹落實習近平同志提出的“六個精準”要求,做到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堅持扶貧開發與經濟社會發展相互促進,堅持精準幫扶與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開發緊密結合,堅持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并重,堅持扶貧開發與社會保障有效銜接。繼續深化貧困村考核、干部駐村幫扶、精準扶貧、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金融服務、社會參與等精準扶貧機制改革,建立健全考核機制、貧困退出機制和第三方評估機制,為精準推進提供體制機制保障。大力實施七項專項行動,把行業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落到實處:實施教育扶貧行動,確保教育脫貧一批,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實施健康扶貧行動,確保醫療救助緩解一批,提高貧困人口身體素質,減輕其醫療負擔,努力減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實施金融扶貧行動,拓寬扶貧投入渠道,為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實現自我發展提供金融支持。鄉鎮實行的“模塊式”管理,實質是以處理矛盾、糾紛化解、尋求脫貧路子等問題為主線,強化鄉鎮領導班子聯系服務群眾的意識,充分調動鄉鎮副職主動參與中心工作和各方面工作的積極性,黨政“一把手”則通過每半月聽取一次包村副職的情況匯報,掌握全鎮社情民意,從紛繁復雜的日常事務中“解放”出來,騰出精力謀劃全局,協調關系,集中處理大事難事。
總之,十九大精神培訓學習以來,鄉鎮為更好地服務基層、服務群眾,解決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解決快速發展突顯的社會矛盾,解決以往副職干部包村存在的突出問題,鄉鎮黨委綜合分析情況,探索管理模式,合理配置人員,改進干部包村方式,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龔愉森.如何構建農村社區社會管理型模式[J].管理觀察,2012.12
[2]雷正超.鄉鎮公共管理淺析[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