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芬
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每一篇課文都文質兼美,內容與形式完美結合。從四年級開始,還選編了《說勤奮》《滴水穿石的啟示》《談禮貌》等數篇說理文。由于這類說理性文本,數量不多,篇幅不長,在教學中往往容易被教師忽視。曾經聽一位新教師教一篇說理文。初出茅廬的新教師,內心非常渴望孩子們能認識這樣一種對孩子們來說是嶄新的體裁的文章。在課堂上花了大量的精力干澀地分析什么叫議論文,以及“論點”“論證”“論據”的含義。實際上事與愿違,學生大多不領老師的情,最終還是一頭霧水地走出了課堂。
其實,有心地研讀小學中高年段的說理文,你會發現,雖然篇目不多,但是它們都具有共同的優點:清晰的觀點,生動的例子,平白的語言……與敘事性作品相比,說理文要求邏輯嚴密,表達準確,論據有力。教師解讀教材時,腦海里要有文體意識,關注說理文這一文體特點,包括要注意把握論點與論據的結構關系,論據方面注意把握事例的精當有力,表達方面注意把握語言的準確嚴密等。教師應該用好這樣的文本,引導學生體會人生道理,品味說理文的格局和魅力。
本文試以《說勤奮》的教學為主例來談談說理文的研讀思考和教學探索。
《說勤奮》這篇說理文編排在四年級的上學期。四年級的學生,初次接觸說理文,全新的認識,陌生的感覺。他們是不是能夠對這樣的說理文產生興趣呢?很明顯,要靠教師怎樣用好教材。
考慮到四年級學生的學情,教者在實際教學中對這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了重新組合。為了實現學生在閱讀教學課堂上的生命發展,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者嘗試著在中年級的說理性課文教學中“授之以漁”:
一、對“題”質疑激學趣
【片斷1】
師(板書課題):課題中的“說”,你是怎么理解的,或者可以換成什么字或詞?
生:我覺得可以換成“談”。
師:放進去讀一讀。
生:談勤奮。
師:真好!意思一樣。
生:也可以說成“談論”、“議論”。
師:也請你代進去讀一讀,意思通不通?
生:論勤奮。
生:議勤奮。
……
師:咱們今天就來談一談“勤奮”這個話題。同學們覺得,這樣的一篇課文應該談論些什么呢?
生1:可以談談什么是“勤奮”。
生2:應該需要說說為什么要勤奮。
生3:可以說說勤奮有什么作用。
……
(教師隨機用板書記錄下學生提出的問題)
師:大家圍繞課題提出了許多與“勤奮”有關的問題,老師梳理后寫在了黑板上。接下來,請大家圍繞著這些問題,自由地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看看課文有沒有如你們所想,來說說這些問題。再看看,課文除了講到這些問題,還講到了那些方面的內容?
【評析】
理解課題是走進課文的第一步。第一次接觸到說理性課文的題目,從《說勤奮》到《談禮貌》,題目就是課文的眼睛,直達文本的中心話題。所以,在課始時,教者就引導學生對課題質疑,對課文的主要內容進行有效的推理。
在質疑時,教者為避免讓學生落入習慣性的思維的“圈”,——“為什么?是怎樣的?結果怎么樣?”曾幾何時,這三大問題已經成了閱讀課上學生對文本質疑的三大“決勝法寶”了。所以,我引導學生以換詞的方式談一談課題里“說”的含義,使學生初步意會這篇課文的寫法,對說理文這一文體有初步的體驗。接下來的質疑,緊緊圍繞“課文應該圍繞主題談到哪些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學生的想法非常開放——什么是“勤奮”?“勤奮”了會怎么樣?怎樣做才是“勤奮”……教師在耐心傾聽的同時,用板書梳理下與文本相關的問題、值得探討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需要幫助學生錘煉語言,學會提完整的問題、有價值的問題。
這樣的質疑,不僅激發了學生對平淡的說理性文章的學習興趣,而且也使學生接下來的自讀探究成為有本之木,順理成章。
二、“理”“例”對照明事理
【片斷2】
師:課文向我們舉了哪幾個例子?
生:司馬光勤奮學習和童第周勤奮學習的例子。
師:品讀這兩個事例,體會這兩個人分別是怎樣勤奮學習的?勤奮學習給他倆帶來了什么?你能用不同的符號畫出他們的做法和結果嗎?
【片斷3】
師:這兩個事例說明了什么道理呢?你能用課文中的語句來說一說嗎?
生:告訴我們“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什么?是勤奮”。
生:告訴我們“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生:說明了“古往今來,每個……”
……
師:請大家與剛才我們學習的兩個事例對照,用你的理解來說說司馬光與童第周手中的鮮花是什么?他們的汗水和心血又分別表現在哪里呢?
生自由圈畫,同桌開始小聲交流后,全班進行討論
【評析】
說理性文章的主要寫法就是舉例子、講道理。那么,怎樣使學生讀懂例子,明白道理呢?怎樣引導學生將課文的“例”和“理”有機結合進行理解體會呢?教師通過設計兩個問題,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突破了這一教學重點和難點:(1)這兩個例子分別寫了誰?他是怎樣勤奮的?他勤奮的結果是怎樣的?(2)將兩個例子與課文中的“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這句話進行對照,司馬光與童第周手中的鮮花是什么?他們的汗水和心血又分別表現在哪里呢?
在反復朗讀課文第一、四自然段,結合第二、三自然段的學習,學生自然明白了“成功者手中的鮮花”和“汗水和心血”的比喻義,以及“為什么說今天仍然要勤奮才能有所作為”的道理。
三、比較事例學寫法
【片斷4】
師:作者為什么要選這樣的兩個故事作為證明自己觀點的例子呢?你覺得這兩個例子選得好在哪?
生1:很有說服力。
師:怎樣有說服力,誰能展開來談一談?
生2:司馬光的例子是古代的,童第周的例子是現代的。這樣比較有說服力。
師:對,正應了“古今”二字。
生3:這兩個例子看起來一樣,實際上不一樣。
師:哪里不一樣?愿聞其詳!
生3:司馬光代表天資聰明的人,他通過勤奮學習,最后成功了;童第周一開始基礎差,但是他通過勤奮學習也成功了。這兩個例子不一樣,有說服力。
師:你很會比較!那只選擇兩個聰明的人,通過勤奮成才的事例好不好,或者只選擇兩個基礎差的成才的例子好不好呢?
生4:不好。這樣就沒有說服力。應該用不同的例子告訴我們,基礎好和基礎差的人都是通過勤奮才能成才的。
師:同學們的思考非常全面。如果讓你再選擇補充事例來證明“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勤奮”的話,你還會選擇哪些事例呢?(課件出示部分事例:鑿壁借光、通往夢想的梯子、傷仲永)
(學生自由閱讀故事)
生5:我覺得可以補充《通往夢想的梯子》這個故事,這個事例寫的是外國人通過勤奮成才的故事。這樣,古今中外的例子都有了,更加全面。
生6:我覺得《傷仲永》這個故事也不錯。它告訴我們,即使是小時候很聰明,但是不勤奮,也不會成才。
師:那可不可以選擇補充《鑿壁借光》這個例子呢?
生:不能。因為這個事例跟課文中的例子差不多,有點多余,應該選擇與課文中的例子不同的。
……
師:同學們分析得很有道理。講道理,舉例子,是說理文的兩大利器。寫好說理性的文章,就要會選擇具有說服力的典型事例來證明觀點。也不是舉的例子越多越好。
【評析】
領悟說理性文章的寫法,此處教者主要引導學生采用比較法學習說理性文章選擇事例的典型性。首先,教者指導學生將司馬光與童第周作對比,看看他們之間有什么異同;其次,教者提供補充材料《鑿壁借光》《通往夢想的梯子》《傷仲永》等,引導學生學會選擇典型事例來證明觀點。這個學習活動可以放開來讓學生合作探究,不僅能使其逐步領悟“天資聰穎的人通過勤奮能成才”和“即使基礎比別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樣可以成才的”,更在無形中使學生初步掌握了說理文的基本的寫作方法。這是一個完全開放的過程,是學生自己辯證、總結歸納的過程。與直白地解釋相比,這么做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也鍛煉了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上是教者在教學《說勤奮》這一課時對說理性文本教學的幾點思考。綜上所述,教師在教學說理文時,不能只是帶領學生讀幾個例子,懂一個道理;也不是單純教故事、學習人物的精神,而是更進一步,引導學生逐步認識到作者的創作思路,理解說理文這一文體的寫作方法。并且在教學的同時,滲透一些淺顯的語文知識。教師要有一種“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整體研讀觀,一旦在說理文的教學中有了理性與感性的有機融合,課堂就會煥發出生命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