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慧卿 葉澤洲 羅娜
摘 要:二戰后產生了后現代主義,后來逐步發展為解構性后現代主義和建設性后現代主義。以過程哲學為理論基礎的建設性后現代教育思想不同于現代教育思想,這種思維方式下的混合式教學更加注重多元化、尊重主體差異、注意多方協調整合、重視創新和激發自主性。這種混合式教學相對于傳統教學有著更加注重生成的意義,更加重視建設的意義性和重視創新的重要性的進步思維。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后現代主義;教育哲學
一、后現代主義與混合式教學
如今,被學界普遍認同的關于后現代主義的主要向度一般來說有三種。一是偏于激進的后現代主義,主要代表人物是利奧塔、福柯等,其主要特點是否定性。注重否定與批判;二是建設性后現代主義,主要代表人物有懷特海、霍伊等,其特點是建設性。側重于否定、批判,又具有積極、肯定和建設性;三是庸俗的后現代主義。庸俗的后現代主義指對否定性和建設性的后現代主義的簡單化理解,其代表人物是杰姆遜。
關于混合式教學目前學界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清晰的定義。主要有著三種看法,一是認為在以E-Learning為教學途徑的教學模式為混合式教學;二是認為混合式教學是各種不同教學形態結合的產物;三是認為混合式教學是指C-learning和E-learning兩種教學形態的混合。認為混合式教學主要是指傳統課程教學與網上教學的混合教學。
二、后現代主義視角下的混合式教學的特征
(一)多元整合
后現代主義視角下的混合式教學應該是多元整合的教學。在混合式教學過程中,整合主要體現在教與學的統一。教師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是相互協調的關系,要不斷整合教與學,在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時不可脫離教育主線。學生與教師要有機整合。混合式教學中,教學的方式發生了多種改變,不再是簡單的課堂教學亦或是簡單的線上學習,而是三種方式的不規律循環的交互式教學,這三種方式是指混合式教學中主要的三種形式,一是課堂教學,二是線上自主學習,三是在老師指導下的小組討論。這里所指的整合,正是這三種教學方式所需資源的合理整合,時間與空間的合理整合。
(二)差異性
后現代主義視角下的混合式教學是尊重差異的教學。尊重差異,是后現代主義的一個重要觀點,在混合式教學中,尊重差異也是其教學方式產生的重要出發點。總的來說,混合式教學的一切設計,都離不開尊重差異性的思想,這也是混合式教學之所以產生的重要觀點之一。混合式教學的差異性主要體現在,一方面每一個學生可以自主的選擇學習方式,也可以在老師的幫助下自主的制定屬于自己的學習計劃。另一方面是教師對學生觀點的包容上,教師尊重每一個學生的不同的聲音,先做認真的傾聽者,再根據每一位學生的不同情況幫助學生制定學習計劃。
(三)生態性
混合式教學有著多種教學方式供學生選擇,這首先是符合人類自然天性的,人是有主觀能動性與差異性的。混合式教學給學生自主安排學習以可能性。另外,如小組討論的方式,學生可以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以一個自由平等的出發點發表自己的意見,不同于傳統課堂的教師或者書本的權威,在這種環境下,學生更能發表最為出發于自我本性的觀點。教師在小組討論中不強制學生接受自己的觀點,更多的是只作為一個成員與傾聽者,不去刻意把握討論的方向,而只是對于一些知識的闡述。這種去中心化的教學,是具有生態性的教學。
三、對中國教育改革的啟示
(一)要重視生成的意義性
后現代主義視角下的混合式教學,認為教育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教學活動中逐漸生成的,以過程哲學為指導,認為“存在是由其生成構成的”。教師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混合式教學就是通過教學活動彰顯價值,必須要在教師與學生的了解與理解下開展,由學生和教師選擇合適的方式,在教師的參與與學生的自主選擇下逐漸生成。在教學活動中排出外界因素,將注意力放在教師與學生身上,混合式教學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學生與教師的基礎上,將教育活動的節奏、內容與方式,以及調配資源合理規劃,使教學在一切看起來隨機卻又有目標的情況下逐漸生成。
(二)要重視建設的意義性
后現代主義中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對于混合式教學的影響最大,它不像結構性后現代主義對事物進行全面的否定,而是在現有的社會環境背景下,對事物進行批判,提出建設性意見,進行局部的整改,從一個現實實體轉為另一個現實實體,最終讓過去事件與永恒客體相結合成為現在事件。這種觀點形成的混合式教學重視教學的價值,重視每一個教學事件的價值在教學總體中的意義。這使得學生與教師會認真對待每一個教學活動,發現或者體悟其價值,從而不做無用功。混合式教學的建設性體現在對傳統教學的批判與借鑒上,它致力于整合各種教學方式,尋找適合的、高效的教學方式。
(三)要注重創新的意義
懷特海認為“宇宙的本質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所有的東西都在表達:植物和動物都是有創造力的”。后現代主義視角下的混合式教學,相對于傳統教學或是線上教學來說是一場顛覆式的創新。它改變了動搖了原有的教學主體關系,變革了教學方式,更新了教學觀念。這種創新意識產生出來的教學模式,也培養著有創造力和創新意識的教師和學生。在混合式教學的過程中,更多的是一個發現知識、學習知識與創造知識的過程。
參考文獻
[1]懷特海,李步樓譯.過程與實在[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2]孟強.梅洛·龐蒂、懷特海與當代科學論[J].現代哲學,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