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發展逐漸走向全面化、科學化,對學生學習、科學等各方面素養的培養也成了當下教育工作者們共同思考的課題。而小學作為學生學習的基礎階段,在這一階段對學生進行核心概念教學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本文就對小學科學課堂中應當如何開展核心概念教學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幾項針對性策略。
關鍵詞:小學科學;核心概念;策略
核心概念主要是指一種可以適用于一個確定范圍內,物體、現象等的概念,又稱為大概念。在小學的科學教學中,它主要代表那些可以幫助學生認識世界、改變世界、適應自身發展、處理人與自然、社會與自然的觀念和思想。其中,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地球科學、技術都是小學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小學生未來成長和發展的重要基礎。
一、 把握學生的前概念
學生前概念指的是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概念,因為它具有隨生性、自發性和廣泛性的特點,因而前概念基礎各有不同,如不規則、不外顯且具有頑固性的特點,在給教師課堂教學帶來益處的同時也隨之帶來一些障礙。所以在科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對學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就是傳統教學中提到的“備課要備學生”,要重視學生前概念的把握,更要挖掘和糾正學生錯誤的前概念,適時的引導和轉化正確的前概念。
目前我國正處于信息化的發展時代,獲取信息的方法越發多種多樣,其中,網絡、報紙、書籍等都是學生掌握科學信息的重要途徑。在生活中,一些來源于教師、家長等的耳濡目染也會給學生在學習中帶來一些先入為主的觀念,這些印象或對學生未來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助益,或對學生未來的發展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注意學生的前概念,并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
二、 引導學生感受科學核心概念
英國的哈倫在他的《科學教育的有原則和大概念》中講到:在構思科學教育的目標時,在知識方面不是用一堆事實和理論,而是用趨向于核心的概念的一個進展過程,可能會部分有助于克服上面提到的困難。這些核心概念以及進展過程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與他們在校以及離開學校以后的生活有關的一些事件和現象。而知名教授張穎之、劉恩山在他們的論文《核心概念在理科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記憶事實向理解概念的轉變》中,也曾對國內外多個專家對核心概念的界定和理解做了解讀:核心概念是對知識的本質、原理、理論的理解和闡述,是一個或是一系列知識的主干。近幾年來,有關核心概念問題的探討為我國課堂教學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考,同時也注入了新的活力。小學科學學科無論從課前準備,課上活動和課后延展等方面都具有內容十分廣泛、開放性極強、強調培養學生動手能力以及創新精神的特點。具體說來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方面是課前為輔自主預習,課上為主集體探究、課后延伸拓展等具有廣闊的活動空間;一方面是學習內容的處理十分靈活,活動空間十分廣闊,主要包括實驗、操作、繪畫、創作等方面;一方面是科學探究具有開放性和多元性。
三、 幫助構建核心概念
教師在科學課堂教學中要幫助學生構建核心概念。比如在教學《陽光下的影子》(“光”單元五年級上冊第二課)這篇課文時有位教師是這么做的,特意選了一個陽光明媚的天氣,走進教室以后,學生狀態還比較好,孩子們已經按事先的預習布置準備好了小木棒和橡皮泥。他組織到操場后分組:第一組學生用粉筆在地面畫足球門影子的變化;第二組用軟尺測量每個時間段影子的不同變化;第三組根據前兩組的數據進行總結、歸納,并形成活動方案。在這次探究性學習活動中,第二小組表現得極為出色,他們能夠想到用尺上大小不同的刻度分別記錄時段長短不同的數據,使得數據更為準確,在整個活動中,學生們有的蹲著,有的坐著,有的弓著身子找影子,甚至有的趴在了地上,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特長,至此學生不但明確了探究任務,而且掌握了整個活動程序和研究方法,使得本課的學習完全由學生自主操作,由此形成了這一知識的完整體系,尤其是對《陽光下的影子》這一課的核心內容有了明確、清晰的認識。
四、 深化科學核心概念
科學核心概念是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的過程中,通過一些鍛煉與培養并最終形成的一種素養,科學核心概念需要教師、家長幫助學生不斷深入。根據目前我國的實踐經驗來看,科學核心概念有兩種深化方法,一種是概念圖構建法,另一種則是讓學生能在解決問題中時刻思考與之相關的科學概念,進一步深化學生心中的科學核心概念。盡管這二者途徑有所不同,但最終道路卻同樣通往深化科學核心概念這一結果。在方法選擇中,筆者更加推崇應用型深化,這主要是由于應用型深化可以及時暴露出學生在科學知識學習、理解上的不足,利于及時改正學生的認知錯誤,深化科學核心概念。
五、 總結
綜上所述,在小學科學課堂中,想要對學生進行核心概念教學,就需要先對學生的“前概念”進行把握,找出學生在概念理解上存在的錯誤,并及時予以糾正,然后發掘學生的長處,幫助學生建構核心概念,促進學生不斷深化科學核心概念,才能使學生真正在小學科學課堂中形成正確的科學核心概念。通過對學生科學核心概念的教學,學生可以成功成為一個在事件處理中具有頭腦的人才,為祖國建設做出應有貢獻。
參考文獻:
[1]黃曉,孫麗偉.小學科學教學設計的規范化和學科化[J].全球教育展望,2014,43(4):111-120.
[2]葉寶生.小學科學教學觀察實驗設計的依據和方法[J].課程·教材·教法,2013,33(12):68-72.
[3]張軍霞,丁朝蓬.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行為的研究與分析——以16節公開課為例[J].課程·教材·教法,2014,34(6):72-78.
作者簡介:吳運坤,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