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作教學是小學語文的重要部分。習作是小學生理解表達能力的體現,是小學生閱讀能力充分展示的平臺,同時又是小學階段的教學難點,大多數老師和學生心里感到畏懼。葉圣陶先生說過“作文即做人”。不要忽略思想教育的激勵功能,不要小視思想滋潤的內化作用,不要忽視正面教育的催化效應。教師在習作教學中,要教育學生:學作文,先學做人。教師要通過班級集體教育,點燃積極向上之火,激發學生的內驅力。習作智慧之樹要靠教師精心培育,習作之花才會燦爛盛開。
關鍵詞:習作;引導;激發;善用
一、 借“活期存折本”——引導學生積累
習作訓練的過程始終都伴隨著育人。常言道:“行動從思想來。”要讓學生養成細心看、用心聽、敢于問的觀察習慣,養成勤于積累材料的好習慣。教師抓好思想教育是不可或缺的環節。福建省特級教師趙矜明老師就用自己的一本活期存折,讓學生明白習作就與存款的道理一樣,隨時錄下生活中的所見所聞。習作時,打開材料“倉庫”,一定能提取到合適的材習作料,這樣就不會“瞅著題目咬筆頭,看著紙頭直發愁”啦!教師要用各種方法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絢麗多彩的生活,養成注意觀察的良好習慣,為習作儲備充足的材料。此外,還可以借用古今中外關于勤于觀察、積累素材的資料,以說故事的方式,教育學生認識平時收集點滴生活素材的重要性,如:《文與可觀竹》《施耐庵觀虎》《蘇東坡畫竹》《齊白石畫蝦》等,都可以借來作為教育學生積累生活素材的資料。
二、 重視激發習作興趣——指導學生用事實說話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一個兒童就其天資來說,都是“詩人”。只要在教學方法上打開創作的源泉,就能使詩人的琴弦發出美妙的樂聲。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句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的老師在習作教學時滲透并教會學生用自己善于發現的雙眼去留心生活,觀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主要要激發學生表達的欲望,精心地創設情景,有話可說,有物可言——讓學生想寫,“用我手寫我心”。在教學中,課堂中的即興作文是最易激起學生習作欲望,教師要善于抓住突發事件的瞬間。如:一個無比平常的課前三分鐘,最吸引人眼球的淘氣包鄧焱斌同學居然不在座位上,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說起他的去向,直到他垂頭喪氣地出現在教室門口,于是我讓大家觀察他的表情動作,揣摩他的心理;再了解他和好朋友廖志雄之間的突發問題。讓學生認真觀察他倆解決問題的過程并寫下來。于是,一篇篇妙趣橫生的習作呈現在我的眼前。每一篇習作的內容都那么具體生動,字里行間還透露著真切的情感。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我們的視野里,只要抓住機會認真觀察,在習作中嘗到了甜頭,獲得了成就感,增強了自信心,培養了興趣,就會覺得習作并不難。
三、 閱讀借鑒——拓寬寫作思路
激發學生寫作興趣是作文教學的主要原則,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語文教師尤其需要引導學生多讀書,讓孩子捧起書本,做個喜歡閱讀的孩子。閱讀讓他們了解更多的故事,收獲更多的知識,懂得更多的道理,積累更多的詞句。這些都是日后習作的絕佳素材;閱讀讓他們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學習作者行文的種種技巧,這樣就像定期儲蓄,日后會不斷收到利息。此外,語言教師還應該把向學生推薦課外讀物作為己任。例如:教學《最后一頭戰象》,不妨出示《狼圖騰》中的片段,吸引學生去閱讀……諸如此類,讓課外閱讀成為學生無限延伸的、豐富多彩的課堂。“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閱讀便是寫作的源頭活水,激勵學生海量閱讀,有朝一日學生便可“借他山之石巧攻玉”。僅僅閱讀還不夠,教師還要啟發學生在閱讀中,多方積累好詞佳句,力爭遷移到習作中去。因為生動的習作離不開正確運用好詞佳句。所謂“好詞”,就是要能夠準確地表達意思。所謂“佳句”,要給讀者留下回味的空間。可以是修辭手法的恰當運用,可以引用生活中的熟語……哪怕只是摘抄、識記下好詞佳句,天長日久,也會是筆用之不竭的知識財富。
四、 熟能生巧——善用教材學選材
不少教師發現這樣的現象:學生明明身在材料堆中,卻不知如何選擇材料,就像來到花圃中,面對眾多鮮花,覺得不知采摘哪一枝花才好。教師怎樣引導學生根據各種習作要求,選擇合適的材料呢?教材是學生習作的好例子。教師不妨從學生最熟悉的讀物——教材著手,引導學生從課文中學習如下選材要點:
1. 選真實的材料。
《老人與海鷗》這篇課文為什么令讀者動容?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明白,這個老人真實地存在過,他的塑像就在翠湖公園里靜靜地立著。課文作者親自采訪過,與老人交流過,被這位老人的一言一行震撼了,所以這文章才如此有感染力。
2. 選鮮活的材料。
選材如買菜。買菜要選新鮮的、鮮嫩的,新鮮的蔬菜容易吸引家庭主婦的眼球,吃著口感好。教師要讓學生明白何謂材料鮮活。一是新近的、剛發生的材料,二是沒見過或比較少遇見的材料,三是雖然常見的但卻有新意的材料,四是看起來很普通卻很新奇特別的材料。
3. 選獨特的材料。教師可以利用教材,說明選材要注意獨特性。例如關于毛主席的故事不勝枚舉,《毛主席在花山》一課,作者只選擇了毛主席和人民一起喝茶、推磨等平凡可感的材料,便把毛主席親民如子的特點表達得淋漓盡致。這樣的素材,很貼近百姓,平中見奇,新中見真,小中見大,選材角度獨特,所以很能反應領袖人物平凡的另一面。
還可以讓學生選小巧的材料,選典型的材料等。作文各項能力是“練”出來的。教師在日常生活與寫作教學中,要訓練學生“識珠”的獨特目光,學生才能從眾多生活材料庫中,發現并選擇適合本次習作的材料。
陶行知先生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萬般佳作從真出。”習作是心靈與心靈的交流,教師要引導學生實話實說,求真寫實。教師要做個有心人,從學生的興趣入手,讓學生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隨時記錄下來,愛上習作,放飛心靈。
作者簡介:馮利鳳,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杉城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