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松 郭登峰 薛冰 鐘璟 王文奎 王宇



摘 要: 依托江蘇省先進催化與綠色制造協同創新中心,構建校企、校校、校所、校地和國際化協同模式,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通過常州大學化工專業研究生培養的辦學實踐,探索供給側改革背景下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 供給側改革 協同創新 大數據 人才培養
一
在當前高校主流評價以科研為主、人才培養效果短時期內難以顯現的情況下,形成了高校及教師過于重視基礎科研,對人才培養投入不夠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加劇了高校學生學用不適的問題[1]。一方面社會急需能夠滿足企業需求的研究生,另一方面學校科研院所培養的研究生“過溢”同社會所需人才培養脫節,導致人才資源的供給不平衡必須對研究生教育供給側進行結構性改革。協同創新中心作為高校、科研院所和創新型企業的聯合體,肩負著科技創新的任務,人才培養也是主要任務之一,其人才培養模式不同于常規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以企業需求為入口和企業接納吸收為出口形成有效的閉合回路。協同創新中心為載體的育人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研究生教育供給緊張的問題,其模式的成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進行推廣和復制[2]。
國家在2016年進行的第四輪學科評估更加關注人才培養質量問題。“人才培養質量”是評價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培養過程質量”“在校生質量”“畢業生質量”三維度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模式。中心培養的學生和企業需求聯系相對緊密,更加符合研究生培養的供給側需求。此次評估首次加入了對用人單位的跟蹤調查,更加全面考察學生畢業后職業發展質量[3]。通過用人單位的反饋信息評估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情況。目前學位點在國家第四輪評估中化工的綜合評價等級為B-,江蘇省內評估的等級為良好。
對目前中心畢業的化工專業研究生(2014年—2017年畢業)進行調查問卷,由于畢業生畢業時短,樣本數量較少、代表性不足,分析結論可能有些偏頗。隨著學校“十三五”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的全面深化,化工專業研究生的培養方案和分類培養機制將繼續完善。通過問卷調查和數據采集得出的結論如下:
2014年畢業生,即中心培養的第一屆畢業生就業率和全體畢業生就業率相比并不占優勢,尤其專業學位還相對較低,主要原因是第一屆畢業的專業學位學生較少總計19人,其中中心僅9人,樣本數不足,不具有代表性。且中心成立初期,培養的政策在處于修訂和試運行階段。
2015年畢業生,中心就業率和全體畢業生就業率相比明顯出現增長優勢,尤其是中心培養的專業學位學生就業率突破到93.3%,和非中心專業學位畢業生相比優勢明顯,主要是中心提供的實習實踐機會比較完善,其就業意識、觀念比較成熟,和一年后的離職率低的情況相吻合。非中心培養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專業實踐不能得到較好的滿足,主要源于導師推薦和個人尋找專業實踐機會。
2016年畢業生,中心就業率與總就業率、中心專碩就業率與專碩總就業率基本持平,分析主要原因主要是中國經濟和全球經濟增速進入一個平緩時期,就業不景氣,近幾年積累下來,2016年的就業率出現了滑坡。其就業率和全校其他專業就業率一樣同往年相比出現下滑。同時江蘇省產業經濟改革,化工行業受到影響。這些都是造成2016年數據出現不規律性下滑的主要原因。2017年畢業生的就業率出現了小幅的回升,總的就業率同中心培養學生的一次就業率差距并不大,在15%左右,國家對產業重新布局后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在逐步回暖,但完全消化還需要一段時間。
中心成立時間僅有5年,畢業生僅有4屆,樣本數偏少,且受到宏觀經濟形勢影響較大,數據沒有體現明顯的規律性,需要依托中心進一步完善今后畢業生數據的收集。
2014年中心運行培養學生的第一年,中心培養的畢業生一年之后的跳槽率比非中心培養的畢業生要低,專業學位和學術相同;
2015、2016年畢業生,呈現同樣的趨勢,中心的畢業生就業穩定性強,而且中心畢業的專業學位畢業生離職率僅為學術型畢業生的1/2;
專業學位學生培養過程中,中心可以提供更多的專業實習和實踐的機會,實訓基地更完善,而非中心的專業學位學生培養更多地依賴于指導老師提供的機會,在系統性和制度性上得不到保證,所以非中心培養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其就業穩定性相對較差;
專業學位相對于學術型研究生就業觀更成熟,得益于其研究生期間的半年到一年的專業實踐。
根據統計可以看到2011-2014級已經畢業專業學位學生的畢業論文其工程實踐相關性比例,中心遠高于非中心,中心維持在70%左右,而非中心僅為25%,2011級畢業生專碩中心人數為7人,人數較少相關性比例超過85%。說明中心依托協同單位開展科學研究和學生培養上達成了高度一致,即絕大部分的學生是以科研項目制的形式開展畢業論文。非中心專業學位學生承擔企業課題的機會偏少,更多的是從事老師自己所安排的基礎科學研究,偏離了社會所需的實際應用。
根據2015、2016級數據看,基本上延續了前四屆的情況,中心協同單位可以提供更貼近工程實踐的課題。
總體而言中心培養的研究生更加符合供給側改革的要求,更能貼近企業的需求和當地經濟發展的要求,其體現在中心就業率高,離職率低。就業觀成熟,對于未來職業發展和職業規劃相對清晰。在用人企業的反饋上也可以看出,中心培養的研究生更好地融入到新的集體中。
二
目前研究生培養存在的問題與建議如下:
1.研究生聯合培養的內在動力和創新深度不足
在聯合培養研究生過程中,雙方追求的目標和價值不盡相同,科研院所或企業側重于經濟效益,高校更側重人才培養,兩者如達不到有機銜接就會產生矛盾,造成企業參與高校聯合培養研究生的內在動力不足。此外,企業追求“短平快”科研項目,造成聯合培養研究生的課題研究主要停留在合作開發和委托開發等較低層面,不愿花更多時間開展深入探索研究,使得研究生創新的深度和力度不夠。因此,聯合雙方必須以高水平項目為索引,形成緊密的協同創新戰略聯盟,以“創新人才培養”為合作切入點和利益匯合點,協同打造聯合培養利益共同體,實現高校與科研機構、企業的利益均衡,提高聯合培養研究生的質量[4]。
2.企業導師評聘和考核評價機制待完善
目前高校企業導師評聘標準較高,既要對學位有要求,又要具有豐富的科研、生產、管理經驗和較突出的工作業績。許多產學研合作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中的科研和技術骨干沒有副高職稱或博士學歷,事實上企業中符合條件的導師都承擔著比較繁重的科研或生產任務,影響了其在指導研究生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在企業導師考核上,高校往往參照校內導師標準,沒有相應的評價和獎勵機制,造成企業人員申請企業導師的積極性不高,合作欲望不強。高校要轉變觀念,實施校內導師和企業導師的分類考核,不以學術成就作為唯一評價標準,將人才培養、行業服務和區域貢獻等因素作為企業導師的重要評價標準,鼓勵企業導師參與研究生聯合培養工作,高校承認其在聯合培養中的理論教學與專業指導工作量。
3.知識產權成果歸屬爭議時有發生
聯合培養研究生發表的學術成果或專利,按規定原則上應歸屬高校。但是聯合培養單位和高校對于聯合培養研究生在科研創新中形成的研究成果和知識產權的歸屬有時會產生爭議和分歧。高校和企業在簽訂聯合培養協議,要充分考慮雙方的合作經歷、科研聲譽、導師能力、合作意愿、信息溝通等因素,明確約定成果歸屬,協議生效后雙方要嚴格執行,相互信任并及時溝通交流。研究生與培養單位也要簽訂誠信承諾書,對相關數據負有保密義務[5]。
參考文獻:
[1]李金龍,張淑林,裴旭.協同創新環境下的研究生聯合培養機制改革[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4(9):30-34.
[2]沈健.持續提升江蘇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水平[J].江蘇高教,2016(1):5-7.
[3]孫躍東,王張琦,羅堯成.產學研協同聯合培養研究生的創新體系——上海理工大學“一校八院所”的改革實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3(8):29-33.
[4]胡翔勇,方子帆,張世梅,呂俊麗.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體系創新研究與實踐——以三峽大學為例[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5(1):44-48.
[5]楊霄玉,于興華.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模式對策研究[J].大學教育,2016(10):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