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琦 王澤珺
摘 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的主流價值觀,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其傳播的廣度和踐行的深度直接影響人民群眾精神文明的發展及我國社會思潮的變化。通過對儒家價值觀傳播的深度剖析,在揚棄中創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的一種渠道:以儒家“修身”思想助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以“社區文化”為重點,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凝聚力。
關鍵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傳播 儒學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擁有幾千年的歷史積淀,儒家思想作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它對于喚起文化自覺,提升文化自信,增強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一定的文化屬性,且呈現出一定的文化現象。同時,它又能直接或者間接影響未來國家文化發展方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參考中國傳統儒家思想,勢必能產生一種新意。
一、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要性及意義
中國的文化,從古至今,可謂是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支柱,至今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它經過兩千余年的發展演變,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并維系著社會秩序的運行。以“仁”“禮”為核心的儒家價值觀所形成的社會政治和倫理規范,對現代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孕育著民族精神,能夠給中國民眾提供安頓精神的文化家園。儒家思想注重尚和貴中的和諧思想、孝悌禮儀的交往理念和精忠報國的愛國精神[1],這些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內容可以契合,儒家的教育體系和內容,對于建立高效的傳播機制具有借鑒作用。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至今已有五六年的時間,雖然取得了顯而易見的成就,但是對于建設公民道德環境的重要任務來說,核心價值觀的傳播還是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價值觀作為介于文化層面和政治層面的觀念意識形態,其傳播的過程不能過于“口號化”和“抽象化”,應當注意在百姓生活中普及,要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深地根植在人民群眾心中。應該說,灌輸方式的宣傳手段應當改進。所以,傳播的發展方向和途徑應在文化和政治之間建立積極的互動,進行很好的溝通,才能平衡政治和文化之間的關系[2]。
二、傳統儒學價值觀的傳播方式
孔子創立的原始儒學,經過孟子、荀子等儒家學者的繼承和發揚,逐步建構了一套以道德為根基的思想理論體系,這個體系以倫理常道的“仁”為出發點,最終歸宿于現實的“禮”。其“仁”、“禮”思想在古代社會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它是社會政治制度的結構形式,另一方面,它代表著社會生活的行為規范。作為一種文化傳統,儒學在長期發展中與封建帝制緊密結合,其本身就是依附于帝制才得以傳播發展的[3]。在春秋戰國時期,私人講學風氣盛行,催生了“士紳”階層的出現,“士紳”以培植、持守儒家的道德理想和精神氣質為尚。他們因具備學士和教育而被社會所看重,成為傳播儒學價值觀的中堅力量,因此具有較高的威望。士紳階層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不僅力求以儒學思想改造社會,而且不斷根據社會實踐的要求發展儒學的新范式。從社會實踐來看,以古代士紳階層為代表的知識分子,深入到社會基層進行實踐,辦理公共事務,維護社會秩序,通過“講禮法、明倫常、宣皇仁、正民俗”等教化活動,將儒學意識形態轉化為民間人倫日用的基本規范[4]。
此外,依靠于官府設置的各種學校,是古代傳播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借助這些學校,儒家重要經典著作在社會上流行。通過興建書院,建立講堂,傳播儒學并教化百姓。書院兼具教育和基層管理功能,同樣成了化民成俗的場所,有些時期的書院還會舉辦祭祀活動,對讀書的學生進行禮儀教化,一度成為社會的中心。為統一社會的文化心理,政府又設置了專掌教化的鄉官以推動基層教化與學術傳承。依靠集體的力量向民間傳播儒學,使儒學逐漸成為“顯學”,在社會上產生很大影響,這對于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和民族精神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些活動不僅是一種社會教育,而且是教化的手段。
在這幾千年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儒家思想的傳播使得整個古代社會的價值觀趨于一元化,促進了社會的穩定。儒家所構想的社會是文明和秩序、道德和禮儀的社會。儒家思想在中國古代社會樹立的以道德基準為意識形態的旗幟,可資參照,為核心價值觀的傳播途徑提供豐富的資源。
三、創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的渠道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使命是創造出與我們正在努力建設的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滿足廣大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新文化。我們不能滿足于表面上的轟轟烈烈,應當在此基礎上建立一種中國文化的理性認識,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像春雨一樣沁入人的心田,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得到認可??梢赃@樣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其源頭活水而言,它來源于現實,來自于社會,來自于生活。這就是說,核心價值觀傳播必須緊扣現實生活。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民間充分融合。
傳統文化的思想真諦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人民群眾產生共鳴的必要環節。因此,要更好地發揮核心價值觀的吸引力,需要借鑒古代相關經驗,通過擺事實、講道理,借用與百姓有關的日常語言和歷史典故,使理論由深奧到通俗,為大眾所掌握。在踐行過程中,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得更有效,就需要有相應的機制作為支撐,它只有與百姓的日常生活相關聯,跟傳統美德相承接,才會很好地被認同、被信服。推進廣大人民群眾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需要立足當代社會實踐活動,關注和回答中國大眾群體所面臨的問題。如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大眾群體的支持,就會有魅力,進而產生社會共鳴,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
2.儒家“修身”思想助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化。
教育是一個國家文化賴以傳承的基礎。但是,教育活動只是一種外因,不能只單純強調外部教育的作用,修養也是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知的最好方式。《大學》道:“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齊家,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這是古代儒家育人的重要思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個人層面的要求,齊家是社會層面的要求,治國平天下是國家層面的要求[5]。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個層面的要求與古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可以契合,這說明文化具有繼承性。從個人修養層面來看,古代儒家育人的思想意在“修身”,目的是以“仁”為中心,把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整合在一定的范圍內,塑造和諧的道德風氣。在當今社會,儒家傳統育人思想對當社會主義公民的人格塑造仍然具有規范作用,以“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為內容的個人層面對廣大人民群眾提出了要求,我們要結合古代的修身思想,進行主體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發展,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民大眾和傳統文化三者相結合,傳播才能更加有成效。
3.以“社區文化”為重點,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凝聚力。
“社區文化”是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著力點。在古代社會,基本上是以家族為為單位,并且每一個族都會選出一個族長帶領家族的人去踐行儒學的價值觀,這便于儒家思想的傳播與滲透。同時,百姓的社會風俗大部分是在士紳階層主導下,使得儒學的意識形態日益滲透入民間的日常生活中,促成了社會實踐的儒學化趨勢。現代社會絕大部分是以社區為單位的地緣關系,鄰里之間都互相不認識,為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順利傳播,我們需要效仿古代儒家的做法,在小區設立“區長”,建立以“區長”為主導的社區文化。通過開展各種各樣的文化實踐活動將我們的核心價值觀深入社區群眾心中。
四、結語
人類的知識、經驗是有某種共通性的,正是由于這種共通性,前人的知識、經驗對后人往往具有啟迪和借鑒作用,是后人智慧的資源。就儒家傳統而言,儒者倡導的仁義之德、禮法之數無疑更取決于社會對個人的規范、制約的意義。為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借鑒儒家思想的優點和成功之處,以利于建構當代中國的民族精神。
參考文獻:
[1]房列曙,木華.中國文化史綱[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朱漢民.中國傳統文化導論[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9.
[3]韋政通.儒家與現代中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4]衷海燕.儒學傳承與社會實踐——明清吉安府士紳研究[M].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2.
[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