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翔
摘要:本文以生態學為理論依據來分析大學英語教學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研究英語教學中的問題,探求失調現象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勾勒出優化大學英語教學生態系統的框架,提出符合生態學原理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大學英語;多媒體教學;文化生態失衡;策略研究
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促使我國高校大學英語教學在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評估、教學手段等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尤其是多媒體課件在英語上課的廣泛采用,切實提高了大學英語的教學質量。主要表現為:首先,各高校根據《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的精神,結合自身的特點和實際,積極建設“基于計算機和課堂的英語教學模式”,探索課堂教學與計算機網絡、自主學習等的不同結合模式。其次,大學英語教學獲得各級部門越來越多的支持,其地位獲得了顯著提高,這突出的表現在學校和各級部門在財政上對大學英語軟硬件建設的投入上。再次,教學評估體系作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很多院校都采取了多元評估的方式。
與此同時,大學英語教學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計算機和多媒體的使用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教師的傳統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也沒有像預想的那樣能夠大幅度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究其原因,在計算機和多媒體這些現代信息技術設備強勢介入大學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整個相關的教學環境和因素并沒有進行很好的調節以達到平衡的狀態。按照生態學的視角,大學英語教學在某種程度上處于失衡的狀態。而大多數學生在利用多媒體課件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常流于膚淺,把中西文化等同,忽略了文化的差異,不熟悉外國文化,在理解方面造成了許多誤區,致使他們不能理解文章內在的內容,阻礙了外語水平的提高,影響了教學效果。
一.大學英語多媒體教學文化生態失衡狀況的表現
1系統結構失衡
很多大學師生比例嚴重失調,有的大班動輒八九十名學生,甚至更多,在這種情況下分配給每個學生的課堂時間就變得很少,教師在掌控課堂方面就有一定難度,除了講授,很難開展有效的課堂活動并與學生形成良好的互動。另外一方面,教師很難擺脫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而采取有創新的教學方式,學生因為得不到參與課堂活動的機會,或者沒有被提問的壓力,學習的主動性會降低。而僅僅靠多媒體的教學手段,教師很難掌握學生對文化知識的接受度。
2系統功能失衡
首先是信息傳遞失衡。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真正的“人際交流”,教師花大量的時間來演示多媒體課件。另一方面,教師的語言綜合素質還會影響教師的課堂掌控、知識拓展和自由發揮。由于無法用外語自由表達,教師常常會采取“回避”或“縮略”策略,呈現給學生的是不地道、不準確的英語,對文化的有效傳遞大打折扣。其次,教學目標與實際目標失衡。目前國內的教育環境仍然是以應試教育為主,教師和學生都難以擺脫考試的束縛,所以課堂教學基本上是重技能分析輕技能應用、重知識灌輸輕能力培養、重考試要求輕全面發展。
3社會期許與大學英語教學任務的失衡。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考察的主要是學生的英語聽力、基礎知識、詞匯量和英語寫作能力,沒有對英語口語的考察,因而學生沒有全面提高英語綜合能力的愿望,利用多媒體課件學生只是更多地傾向于理解而不是有效模仿原汁原味的語言文化,使得大學英語教學重新回到傳統教學的老路上。
二.生態化教學理論闡述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其周圍環境相互關系及作用機理的科學。如果生態系統處于平衡狀態,系統結構和功能就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 但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來因素的影響超過了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的話,生態系統就會失去平衡狀態,也就是所謂的生態失衡。大學英語教學同樣也是一個由教與學的主體(教師和學生)和各種因素組成的系統,如果主體之間、主體與各因素之間處于協調、平衡的狀態,他們就能發揮各自的作用和功能,使大學英語教學很好地進行;如果這個系統失去了平衡,大學英語教學就會出現問題。
生態化教學是在“系統觀、整體觀、聯系觀、和諧觀、均衡觀”視角下的教學,其主要特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生態化教學的根本特征體現在“生命性”上。它強調尊重生命及學生的個性, 培養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的生命個體。第二,“系統性、整體性”是生態化教學的主要特征。生態化教學是人與教學環境按照一定的規律共同組成,相互作用而成的一個整體。第三,“開放性和自組織”是生態化教學的關鍵特征。第四,“動態平衡”是生態化教學的目標。生態化教學要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師生之間、師生與環境之間、學生個體與群體之間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并不是一個平穩發展的歷程,而是處在不斷的運動、調整的狀態中,也只有在不斷運動變化的過程中才能實現生態化教學系統與環境間的“最佳”與“和諧發展”狀態。
三.調整大學英語多媒體教學的文化生態失衡狀況策略研究
1.盡量縮小班級規模、注重課堂師生互動。
高校應該采取措施盡量縮小班級規模,平衡課堂上的師生比例。 這樣,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順利開展教學,組織課堂活動,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互動交流的機會也會增多,學生發言的機會增加,會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動力,促使他們用英語表達自己的觀點,與老師、同學用英語進行交流,使他們朝著聽、說、讀、寫、譯幾項技能全面提高的方向發展。
2.注重學生課外的自主學習、增加形成性大學英語教學。學習的過程也是學生構建知識的過程,教師在課堂上的講授和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對學生起引導作用,學生需要一個自己消化吸收的過程,同時通過自主學習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拓寬自己的知識面,真正把所學的內容變為自己的知識。學生具備了自主學習的能力,不僅可以幫助他們深化學習,提高英語水平,而且在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也可以幫助他們不斷提高自己,有利于不斷地、全面地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教師還應增加形成性評估在評估體系中的比重,使學生認識到平時學習表現的重要性,讓他們重視學習過程,這也會影響到他們的學習態度,增加他們學習的動力,客觀上有利于他們改變應試性學習的傾向,使他們的英語學習走上良性的軌道。
3.改變應試教育環境
外部環境有時會影響甚至決定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和教學過程。 由于社會用人單位在面試的時候很重視畢業生有沒有四六級證書,所以學生在校時會以通過四六級考試為學習目標。而四六級考試的要求與大學英語教學目標不是完全一致的,會使學生偏重于聽力和閱讀的訓練而忽視口語的練習,這對提高他們的英語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是不利的。所以,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應該注意到這一問題,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逐步改變應試教育環境。即使這些考試短期難以取消,也應借鑒托福和雅思的做法,改變題型,增加口試內容,注重對學生英語綜合技能的考察。
總之,本研究有利于解決我國當前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的生態失衡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其次是通過優化的大學英語教學系統能夠為學生提供較為理想的生態環境,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更有利于學生“學習生命”的健康成長和個人的可持續發展;再次,通過協調大學英語生態系統中各生態因子間的關系,有利于使師生通過教與學的活動,建立平等、和諧的生態關系,實現二者的共生和協同發展。
本文為外研社大學外語教學科研項目《調整大學英語多媒體教學的文化生態失衡狀況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17112201)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