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已在當今的教學實踐中深入人心,但如何在語文的教學實踐中貫徹落實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是我們要探究的問題,本文就在文言文教學中如何貫徹落實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淺談幾點嘗試。
關鍵詞:語文核心素養;文言文;教學策略
隨著社會向知識化時代的轉型,它要求教育要開啟的是人的未來智慧,即面對復雜多變的不確定的現實生活情境能夠綜合運用特定的學習方式,孕育出跨學科的觀念、思維模式和探究技能。
語文學科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其核心素養是在豐富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構建起來的。故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審美的鑒賞與創新,文化的理解與繼承。基于此,高中的語文課堂不能只是向學生單向傳遞信息,也不能是知識的碎片化給予,而應該是綜合開發課程資源,提升學生綜合能力與素養的過程。
高中語文學習要在實踐中建構語言,運用語言,達到表達與交流能文明得體、自由順暢;要讓學生的思維能力、思維品質得以有效提升,能嚴謹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并闡述充分的理由;要在審美活動中提高鑒賞能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高尚的審美情趣;要在把握祖國語言文字特點的運用規律中加深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理解與熱愛,最終實現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理解與繼承。總之教學中應該盡可能體現語文核心素養的要求,開啟學生的未來智慧。
文言文作為一種古代文化遺存,其文學性強、思想性高,可承載教學功能豐富,而教材選取的文言選文普遍篇幅較短,內容較單一,所以在教學中應充分開拓課外教學資源。下面就以《過秦論》的教學作為示范,談論語文核心素養觀照下的文言文教學策略。
一、 課內及相關文章的學習
《過秦論》課內外共有三篇,見錄于《史記·秦始皇本紀》,其中選入教材的是上篇。對于此部分的學習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課內選文閱讀,第二階段是課外兩篇文章的閱讀。基于語文課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在教學策略上不管是課內還是課外文本粗讀主要讓學生自讀課文,教師只作必要的點撥指導,這樣做主要是為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下面對學習階段作詳細介紹:
第一階段的學習策略主要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模式。具體是首先安排一節課時間讓學生借助課下注釋及工具書閱讀課文,并鼓勵小組討論,同學間互相學習并釋疑解惑,以疏通文意,教師只作點撥。其次安排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間交流自學成果,教師對學生間出現頻率較高的疑難問題作集中的講析。學生交流自學成果時要求介紹文中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點。這樣做的目的是讓生生、師生間交流互補,相互啟發。
第二階段的學習任務有兩個:其一是完成中、下篇兩篇課外文本的閱讀,其二是對《過秦論》三篇作比較閱讀分析。第一個任務因是課外文本,故不多作要求,只要求學生能讀懂文本,把握其主要內容即可。第二個任務通過三個問題設置來完成,目的是訓練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和思維發展與提升兩個核心素養目標。具體如下:
問題設置:(1)秦滅亡的原因是什么?請用自己的話概括。(2)作者如何闡述秦滅亡的理由?請用自己的話概括。(3)文章的邏輯是否嚴密,你更喜歡哪一篇?請說明理由。
說明:三個問題都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出答案,目的是訓練學生語言的建構與運用能力,另外用自己的話表述清楚自己的觀點只有真正讀懂了文章后,才能解決此問題,其閱讀與理解的能力自然得到訓練。
第三個問題要求學生分析文章說理的邏輯則要更深入理解,這是思維的提升。而對于更喜歡哪一篇則是審美鑒賞能力的培養。
二、 拓展延伸,整合開發其他課程資源
語文核心素養中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理解與繼承的培養通過拓展教材,開發其他的課程資源來實現。因教材本身的容量有限,我們增加一些與教材有關聯的其他文本作為教學資源補充。《過秦論》中有提到各諸侯“會盟而謀弱秦”而“合從締交,相與為一”時戰國四君子“明智而忠信,尊賢而重士,寬厚而待人”。《史記》中恰巧有戰國四君子的列傳,所以我們可以把戰國四君子列傳作為課程資源,一者開發一個巨大的文言文教學專題,增加學生對古籍的閱讀量,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與創造力;二者此四篇列傳有較強的文學性并蘊含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通過學習可以提升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自信與自覺,并實現理解與繼承之目的。
此部分的學習重點是讓學生大體讀懂文本所寫的人和事,感受文章中蘊含的民族傳統文化等。培養學生在自主合作學習中發展創新思維、提升鑒賞能力,并在完成任務后樹立的文化自信。具體的教學步驟如下:
(一) 學習前的準備
學生手頭沒有戰國四君子列傳文本,所以事先印發此四篇列傳,并且盡可能詳細地提供相關的注釋讓學生可自主讀懂文本。
(二) 所選擇學習內容的幾個特點
《史記》是傳記作品,其所記的人物蘊含豐富的故事,能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其寬厚仁愛忠信的品格是民族精神,另外也有一些頗富爭議的東西給了我們討論空間。二是戰國四公子列傳是《史記》中的精品,代表著《史記》寫人特點,學生通過閱讀此四篇列傳可以學到較多寫人記事的方法;實現寫作能力遷移。三是此四篇列傳總體呈現出了戰國時代一些社會風貌,包含較多的傳統文化因素,可提供較多的研討內容。四是此四篇文章較長,學生能自主讀完,可鍛煉學生閱讀文言文的信心與毅力,對閱讀其他課外文言文有很大的幫助。基于以上考慮我們選擇了這些文本作為教學拓展資源。
(三) 課時安排
四篇文章因《平原君虞卿列傳》篇幅較短一些,安排一節課,其他各篇均安排兩節課。《孟嘗君列傳》安排在最前,且此文篇幅較長,所以放在最先閱讀。《平原君虞卿列傳》安排在第二閱讀,此文除篇幅較短外還有就是此文的注釋較翔實,學生自主閱讀的障礙較少。安排在第三篇閱讀的是《春申君列傳》,此篇的篇幅較大,涉及的人物也較多,內容繁雜,難點較多,學習閱讀困難較大,因此此文提供譯文,讓學生文白對照。不過我們要求學生先讀文言文文本后再看譯文,從而真正實現學習文言文的目的。最后閱讀《魏公子列傳》,因為此文不但篇幅小,而且文言特殊用法的較少,學生閱讀障礙也小。
(四) 指導學習過程設計
設計學習過程主要依據學生認知的規律從易到難,從淺入深,從讀懂到理解,從感知到評價,最后到創造。為此我們設計三個層面的導學:
第一個層面:借助注釋及工具書讀懂文章,理順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因為是人物傳記,所以要求學生把握人物所涉及的主要事件。如《平原君虞卿列傳》是一篇平原君與上卿虞卿的合傳,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只要求學生把握平原君的主要事跡。如在秦國邯鄲的危急時刻,平原君在毛遂的大力協助下與楚訂立盟約,求得救兵;平原君采納李同意見成功救趙等。
第二個層面:在讀懂列傳文本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對人物進行評價。設計此項目的是鍛煉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思維發展與提升能力。因為此過程只有對人物傳記作深入的研讀后再分析思考才能得出,另外要用自己的語言把對人物的評價寫出來,需要語言建構能力等。所以我們讓學生讀完了列傳文本后小組內討論,把得出的評價在全班交流分享。另外老師也可提供一些前人爭議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如司馬遷認為平原君是個“翩翩亂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體”的人,你是如何理解的?請從原文中找出相關的理由。又如魏公子信陵君有四君子之首的說法,你如何理解?請從原文中概括出依據。這些問題可很好地鍛煉學生的思維,并在對人物的分析中得以提升其審美鑒賞能力。
第三個層面:側重于語文核心素養中的“文化傳承與理解”兼顧其他核心素養的培養。
《史記》中的戰國四公子列傳是人物傳記中的精品,因人物在當時影響較深遠,所涉活動較多,故其中包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對四篇列傳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較多的傳統文化知識,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所以在此階段的學習中我們主要通過幾個問題來實現:第一個問題是“學習了四篇列傳,你更喜歡哪一位公子?請簡述理由。”設置此問題主要考查學生是否真讀懂,是否能理解作品的藝術性、人物的形象化、蘊含文化的豐富性等,特別是人物在歷史關鍵時刻所表現出的民族精神在學生中應得到理解與傳承。第二個問題是“你在四篇列傳中還讀出了哪些有關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文化信息?”此問直指作品中包含的文化引導與傳承。第三個問題是“若你是當時的名士,你會到哪位公子門下當門客?請簡述理由。”此問題的設置主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能評判人物,培養學生辯證思維品質。另外要闡明自己到哪位公子門下當門客的理由必然涉及對此公子人格魅力的理解,四公子不管哪一個都有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神品質,如忠義、仁愛等。
因此在核心素養的觀照下,對文言文的教學不能僅停留在對文言文字詞句的翻譯與理解。而應該全面綜合考慮以文言文為載體,展開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通過以課文為中心拓展延伸,在課外文言文的學習中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 倪文錦,歐陽汝穎.語文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 朱紹禹.中學語文教材概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3] 趙福樓.核心素養:現代語文重建的起點與歸宿[J].高中語文教與學,2017,3.
作者簡介:
俞如雄,福建省龍巖市,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河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