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導致學困生產生的原因,有學生主觀方面的因素,也有教師、家長等客觀方面的因素。作為農村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師,應當積極結合學困生產生的成因,采取積極的、針對性的轉化對策,促使學困生轉化,為實現“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的目標奠定基礎。
關鍵詞:農村小學低年級數學;學困生;成因;對策
在農村小學低年級數學的教學中,學困生的產生,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教育理念的提出,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切實關懷每一名學生,無論是“尖子生”還是“差生”,都應當得到教師平等的對待,實現教育公平發展的目標。這就要求農村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師在教學中,科學分析學困生產生的原因,采取積極的、具有針對性的轉化對策,促使學困生學習效率提升,為實現“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目標奠定基礎。
一、 農村小學低年級數學“學困生”成因
(一) 主觀因素——學生自身的因素
學困生的產生,與學生自身的因素是密不可分的。正所謂:內因是事物發展的原因,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學困生自身的因素,是導致其淪為學困生的“內因”。
首先,學困生邏輯思維欠佳,理解能力有待提升。數學是一門邏輯性較強的學科,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抽象思維能力、語言理解能力。而很多學生之所以淪為學困生,源于其在知識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即同樣的問題講解,一些學生能夠快速的理解、吸收,而部分學生總是反應“慢半拍”,不能跟上教師的節奏,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成績自然落后,最終淪為學困生。其次,學生存在思維惰性,積極主動性不足。思維惰性是學困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們總是處于被動狀態。例如,在作業上,一些學生總能夠積極主動的完成,并且還要結合課外讀物等學習更多的知識。而學困生在作業上,往往存在著拖沓的現象,必須要在教師監督、家長監督的共同作用下,方能潦草地完成。這種不積極、不主動的學習態度,這種惰性的思維,是導致其淪為后進生的關鍵因素。第三,學生缺乏正確的學習習慣,未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教師應當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科學的學習方法。例如,學生應當養成課前預習、認真聽課、課后鞏固復習的好習慣。在學習的過程中,善于借鑒他人優秀的學習經驗,彌補自身的不足。然而,很多學困生在學習中,對于教師布置的預習任務,往往都是敷衍了事;聽課的過程中走神、開小差;課后也不認真完成作業,不認真鞏固復習。長此以往,這部分學生將難以趕上學習的“大部隊”,淪為學困生。
(二) 客觀因素——教師、家庭因素
首先,教師的因素。關于學困生產生的教師方面的因素,我們不能將研究的眼光局限在一個班級,而應當從大的角度研究和探討問題。以農村地區為例,相比較城市地區的教育而言,農村地區教師在教學水平、文化程度、教育理念等方面都存在不足,這就是為什么農村地區的學困生比例相對較大的重要因素。在農村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由于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導致農村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師良莠不齊,教學理念落后,不能為學生實施優質的教育,最終使得農村地區學困生偏多。
其次,家庭因素。在農村地區,家庭教育缺失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以留守兒童尤為突出。同時,由于農村地區家長的文化水平低下,對孩子的教育意識不足,教育能力低下,導致農村家長難以充分發揮“家庭育人”的功能,最終使得孩子的學習成績難以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導致了學困生的產生。
二、 農村小學低年級數學“學困生”的轉化對策
(一) 從學困生產生的主觀因素入手,實施積極轉化對策
首先,實施情感教育,關愛學困生,消除惰性思維。針對學困生數學學習中動力不足、惰性思維、自信心不夠的現象,筆者主要是從情感教育的角度,關心愛護學困生,消除其自卑心理和惰性思維。一方面,筆者在日常的教學實踐活動中,會加強和學困生之間的溝通交流,了解其生活狀況、學習狀況,在這種溝通交流中把握學困生的心理態度,同時這種溝通交流有利于讓學困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注,有利于增強其學習的信心;另一方面,在課堂教學中,給予學困生多一點的表達機會,例如,在提問的環節,為了避免學困生走神、開小差,教師應當時不時地針對學困生提問,讓其思維緊隨教師的步伐,避免惰性思維的存在。
其次,培養學困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促使其掌握科學學習方法。小學階段的學生,主要應當掌握課前預習、認真聽課和課后復習的方法、習慣。教師在農村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應當通過布置課前預習任務的方式,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前預習習慣;在課堂教學中,要不斷創新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實現學生認真聽課的目標;課后,教師可以通過布置課后作業的形式,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在課后作業布置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增加一些實踐性的課外作業,促使學生實踐操作技能的提升。
(二) 立足學困生產生的客觀因素,提升轉化效果
首先,農村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師要不斷革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創新課堂教學的形式和內容。一般而言,富有趣味性的數學課堂,總是能夠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農村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師要善于結合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構建有“有聲有色”的數學課堂,為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奠定基礎;同時,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豐富教學的形式,例如,善用教學情境導入,吸引學生注意力;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開展,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讓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取長補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還可以通過遠程教育資源的運用,豐富農村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內容,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效果。
其次,加強和家長之間的溝通交流,充分發揮家庭的育人功能。針對當前農村小學生家庭教育缺失的現狀,教師應當加強與學困生家長之間的溝通交流,讓家長充分了解孩子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并積極地與教師配合,共同為促進學困生的轉化努力。
綜上所述,農村小學低年級數學學困生產生的因素很多,但可歸結為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教師在農村小學低年級數學的教學中,應當結合學困生產生的原因,采取針對性的轉化對策,積極轉化后進生,實現“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 宋玉珍.淺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困生”的轉化[J].才智,2008(16):130.
作者簡介:楊紹明,貴州省銅仁市,松桃縣長興堡鎮白底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