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賽萍
摘 要:中國古典詩詞用語精練,意蘊豐富,是祖國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對傳統詩歌教學方法已經提出新的挑戰。在現行“高效課堂”的要求下,詩歌課堂教學應采用加強學生語文知識的積累,強化學生誦讀能力,激發古詩詞學習興趣,提高學生閱讀鑒賞能力等策略,不斷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教學效率;策略
一、詩歌課堂教學加強語文知識積累,強化學生誦讀能力
初中語文教科書所選的古典詩詞,均為歷代名家經典,題材廣泛,情感復雜,手法多樣,每一篇都值得深入探究和賞析。教師一定要重視對這些作品的分析,讓學生結合每篇詩歌下面的注釋進行分析,引導學生自學,了解作品中的意象、內容和情感,讓他們對詩歌賞析有一個基本的思維框架,為日后實戰演練打下堅實的基礎。課內詩歌要求每篇必背,可以讓他們在早讀課、晚讀課上讀記誦背,最好把詩歌下面的小字分析也一并背誦。然后在老師分析講解之前,讓一部分學生先對照自己的理解進行試講,然后教師進行補充講解。在學生熟背的基礎之上再進行默寫,注意強調易錯字,這樣經過背誦、理解、默寫過關之后,學生才能對詩歌有總體的把握。
二、學生自主閱讀,激發古詩詞學習興趣
現在初中生對古代詩詞的學習,產生很大程度的距離感。許多學生對詩詞的表達、意境的理解有很大疑惑,有些學生甚至對詩詞的學習產生抵抗心理,在詩詞學習過程中表現得煩躁、不耐煩。老師通常把學生的興趣作為出發點,引發學生學習詩詞的興趣,再與詩詞的意境、韻律相結合,讓學生通過老師的描述,感受到詩詞的美。這樣不僅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學生不知不覺也受到詩詞的渲染。同時激發學生自主賞析,老師先給學生10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自主閱讀,進行詩詞的賞析,通過學生開篇自主賞析,對學生有效的學習詩詞是有很大的幫助。學生進行自主賞析的過程中,老師會提醒學生詩詞中比較難理解的詞語或詩句。在學生自我賞析之后,老師以問題的形式了解學生對詩篇的理解程度。不論學生理解是否正確或只是粗淺的理解,老師都要對其發表的自主賞析進行肯定、贊揚,以此也保證了學生對自主賞析不斷的熱情。以陸游的《游山西村》為例。開篇賞析,第一句中,學生為“渾”理解為“不夠好”,老師會指出,酒有純不純之說,不以好壞定論,理解為“渾濁”便可,還需要注意句中“豚”的理解,是“豬”的意思,而在意境中應理解為“豬肉”,雞豬肉就可以一起統稱為佳肴。第二句是千古名句,學生對其理解基本到位,但可以更優化語言,可以說:當山和水不斷重復,我正懷疑無路可行的時候,忽然看見柳色濃綠,花色明麗,一個村莊出現在眼前!老師以此類推對詩句進行分析,首先,通過肯定學生自主賞析的觀點,以增強學生對自主賞析的持久力度,同時,又加深了學生對詩句的理解,進一步提升了老師詩詞教學的質量。
三、多角度分析,提高學生閱讀鑒賞能力
1.從意象入手,挖掘詩歌意境
詩人常常把自己的情感蘊含在詩歌的意象中,所以在教學古詩詞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找出詩歌的意象,然后進行分析,從而把握整首詩歌的感情基調。如在教學《錢塘湖春行》時,詩中的“春泥”“暖樹”“燕”“鶯”都栩栩如生地描繪了早春景象,而“淺草”“亂花”則形象生動地描繪了早春的花草特點,整首詩歌通過早春的意象把西湖初春的景色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不僅抒發了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還蘊含了詩人對當時政治的不滿之情。
2.把握“詩眼”,解讀全詩
“詩眼”是指詩歌中最具表現力、最能揭示詩主旨的關鍵詞句,準確地把握“詩眼”是解讀整首詩歌的關鍵。如在教學《玉樓春·春景》時,詩句“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字凸顯出整首詩歌的意境。一個“鬧”字,可能是春風春雨的暢談、紅杏與綠葉的私語,可能是杏花爭春的喧鬧,也可能是紅杏枝頭上翩翩起舞的彩蝶與辛勤的蜜蜂在采蜜、爭春等,不禁讓人遐思萬千,聯想到幽泉清冽、青山朗潤、紅杏滿園、萬紫千紅、春泥潤澤等景象。
3.從背景材料分析,深刻理解詩歌的內涵
古詩詞的創作與作者所處的人生狀態、生平遭遇以及社會情況等背景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要想提高初中語文古詩詞的教學質量,應從古詩詞的背景入手分析。首先,在教學古詩詞前,教師應通過教案、互聯網等途徑搜集相關的背景材料;其次,教師應有效整合搜集的背景材料與古詩詞內容。如在教學《聲聲慢》時,詞人李清照借助描繪秋景秋情,抒發了自己淪落天涯的悲苦之情。如果教師采取傳統的教學方法,逐句翻譯這首詞,不僅影響了教學效率,還使得學生無法準確掌握其真實內涵。鑒于此,筆者從李清照創作這首詩的背景入手,讓學生充分了解李清照的生平,感受到作者在秋寒肆意的天氣中孤身一人的凄慘境況,感受到“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一句所表達的意味,從而加深了學生對作者感情的體會,更加準確地理解了詩意。
4.教師通過挖掘詩歌意境、感悟詩歌情感、展現詩歌美感,就能有效實現知識的延伸
如在教學《涼州詞》時,教師可以把《涼州詞》與《從軍行》進行對比分析,使學生不僅能充分了解兩位詩人及其創作風格,還能拓寬知識面,培養了學生用比較的眼光學習古詩歌的良好習慣?!稕鲋菰~》描繪了將士守戍邊塞的孤寂與凄涼,“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一句雖然抒發了作者飽受邊關的寂寥與孤苦之情,但詩歌并沒有衰萎頹唐的情調,反而體現出將士保衛邊關的責任感,展現了詩人廣闊的胸襟。同時,《涼州詞》《從軍行》都抒發了守衛邊關之人的思鄉之情,都展示出邊關戰士精忠報國、保衛邊關的壯志豪情。通過知識的延伸,學生可以深切地感悟到詩人深沉的愛國熱情。
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采用加強學生語文知識的積累,強化學生誦讀能力,激發古詩詞學習興趣,提高學生閱讀鑒賞能力等策略,提高初中語文古詩詞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