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萍
摘 要:區域游戲是幼兒在師幼共設的環境中進行自發、自主、自由的活動,它是培養幼兒個性化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幼兒園重要的教育活動形式,它與集體教學活動共同促進幼兒的發展。在落實《指南》倡導課程發展的今天,我們如何轉變觀念,讓游戲的理念、游戲的精神滲透到區域活動中并通過區域游戲去進一步推動幼兒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我們不斷探討的主題。
關鍵詞:課程游戲化;問題;途徑;幼兒區域游戲
一、存在問題
(一)跟風操作,應付檢查
有些教師能力態度或觀念認識不夠,認為區域游戲增加了工作負擔,不易管理,還有的教師,重“集體教學”忽“區域游戲”。集體教學時“盡心盡力”,區域游戲中卻“懈怠放松”,在區域設置及組織活動上疲于應付。如領導檢查就“玩”,領導一走就“收”,敷衍了事,忽視了幼兒更有效的發展。
(二)追求形式,虛于實效
有些班級的區域活動,很是“熱鬧”。孩子“開心”并“歡騰”著,但細察起來,卻是“漏洞百出”,只重“量”,不重“質”,“急功近利”等做法讓區域游戲的開展只是浮于表面,不夠深入。
(三)指導策略缺失
一些班級區域是“設置”好了,但老師的能力、觀念及指導策略不夠科學,老師變成孩子活動的“看押者”“規則的維護者”,甚至活動行為的“控制者”。
(四)與集體教學活動相互抵觸,不相容
集體教學活動和區域游戲是幼兒園兩種教育教學途徑,兩者應是相輔相成、相互補充的。這兩種形式各有優勢,但很多時候有些班級的區域設置卻與集體活動“涇渭分明”“不相容”,各有其獨立的目標,讓幼兒得不到集體活動內容的延伸鞏固。
二、應對策略
(一)去功利化,倡導以“兒童為本”的教育理念
如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幼兒的日常活動挖掘出適合本班幼兒發展的游戲內容與方式,順應、激發幼兒的興趣點,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目標,常態化開展區域游戲。并能做好觀察引導,把關注點聚集到孩子游戲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及感官體驗的多樣性上,以每個幼兒的發展為己任。
(二)去浮躁化,發揮教師支持、合作、引導者的作用
與功利化相比,浮躁化更追求形式上的多、滿、熱鬧,如有的教師為了“現場效果”,選取有“特長”的孩子參與表演“小歌手”“小模特”等角色,并事先排練好節目,周圍啦啦隊歡呼聲震耳欲聾,熱鬧非凡。從參與者來說,每次展示都是“被游戲”,其他“想游戲”者只能“望臺興嘆”,幼兒游戲的自由自主性很難保證。去浮躁化需要教師從傳統觀念中解放出來,不嘩眾取寵,靜下心來,真正思考幼兒的發展,參悟游戲的精神,走進幼兒的心靈,允許、寬容孩子的真實表現。
(三)指導科學化,支持幼兒自主游戲
幼兒的游戲行為總是折射出班級教師的思想和觀念,因而教師的科學指導是區域游戲有效開展的重要軟件,不合理、不合時宜的指導不僅有礙游戲的開展,更不利于幼兒自主、自由、愉快地發展。包括過多的控制、限制、越俎代庖的“幫助”,還有不聞不問的“放羊管理”等。提高教師的綜合能力,包括游戲觀察、評價、指導能力等,通過觀察了解幼兒的興趣,了解材料的使用情況及幼兒間交流合作等存在的問題和幾種常見的指導方法。
(四)課程游戲化,整合集體教學和區域活動資源
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的。《指南》指出:“教師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來獲取經驗的需要。”而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也是幼兒最感興趣的學習方式,教師要遵循幼兒的學習規律和特點,把課程游戲化,在游戲化中實施課程,杜絕小學化傾向,嚴禁把集體活動做成“教學”,把區域活動設置成“游樂場”或者各立目標,要注重兩者之間目標、內容等的相互滲透和整合。集體活動和區域活動各有其優勢,在某種層面上集體活動注重面的普及,面區域游戲更注重點的提升,即它的個性化更強,所以兩者的相輔相成會更好地促進幼兒的發展。
(五)教師放手,把游戲主導權還給孩子
觀念的更新,促使行為的變革。教師要擺脫老思想、陳觀念的禁錮,把自己和孩子都解放出來。
1.區域設置靈活化,開放化。區域的設置應體現“靈動性”,各個區域才可以有效互動、流通。如手工坊做的“小拖鞋”“小插花”可以布置“娃娃家”,各個區域的“物品”壞了要到“維修點”處理等,要讓空間流通,材料流通,孩子盡興。有的班級表面上看琳瑯滿目、區城豐滿,什么“咖啡店”“小醫院”等等,可孩子真正玩起來還是感覺拘謹表淺,缺東少西,究其原因,區域分割太明顯、操作方法太教條是原因之一。如孩子只能在規定區域“擺弄”規定材料,拓展性、創造性不強等。有的中大班教師好的做法是,她們在孩子有了一定的游戲經驗后,摘除了班級所有角色游戲的“店名”,把游戲的主導權還給孩子,由孩子商量游戲的玩法、人數、分工等,并自己布置場景。孩子的主人翁意識被調動起來,搬的搬,找的找,展開了一幅興奮投入游戲的畫面。區域就是一個小社會,要創造條件讓孩子在游戲化的情境中進行生活化的真實表現,并通過與環境的多感官互動有效提升他們的經驗水平。
2.尊重幼兒的游戲表現,建立對幼兒發展的合理期望。幼兒的發展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同時也表現出一定的階段性特征,且有個體差異性。教師要尊重這一規律,深入觀察,保護好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不可干預限制、導演幼兒的游戲。有的教師為了在領導面前呈現“優秀”的班級游戲水平,事先安排幼兒的區域活動,將孩子區域分配、角色安排,甚至游戲語言等都安排好,這樣的游戲是“偽游戲”“假游戲”,它掩蓋了幼兒的真實表現,它不能從真正的意義上促進幼兒的發展。
三、結語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強調:要解放孩子的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教育者要提高專業素質能力,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幼兒的生活,把生活、游戲、教育結合起來,以游戲為精髓,為載體。并能深入觀察孩子,了解孩子,尊重他們游戲的權利。以此讓幼兒園的區域游戲更加適合孩子,更生動、更豐富、更有趣、更有效地促進幼兒獲得長遠性發展,相信孩子定能給您制造驚喜,帶來震撼。
參考文獻
[1]吳小燕.淺談幼兒園游戲化教學[J].文理導航(下旬),2014,04.
[2]沈靜.淺議區域活動的快樂變革[J].考試周刊,2014,39.
[3]董敏文.游戲化教學方法在幼兒園音樂教學中應用的重要性及方法[J].新課程(上),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