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華
在盤錦市興隆臺區教育局主持研究的《小學信息技術融入美術課堂教學的研究》課題中,將盤錦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古漁雁”民間故事列為主要研究的對象。“古漁雁”文化在我們盤錦已經流傳了很多年,由于現代化的進步,漁民生活的變遷,“古漁雁”已很少被提及,這是我們的悲哀。教育局的這屆領導高瞻遠矚,利用美術教師的專業特長在把這一即將被遺忘的文化重拾。我們能被任命到課題研究的隊伍中是我們的榮幸,我也為能為盤錦文化做出些許貢獻而感到光榮和自豪。
我主要研究的是相關《紅海灘的傳說》,本課為一節地方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美術課程,屬于“造型·表現”學習領域。目的旨在培養學生對新事物的研究興趣,以及對超輕粘土這種材質的認識。
本節課的教學活動力圖在一個自由、輕松、愉快的合作氛圍中進行,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同時起到美術學習的情感教育作用。讓學生在觀察與實踐中感受美、創造美,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關注生活,做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如何把故事融入課堂,讓學生關注盤錦文化,關注文化的傳承,經研究我們借用了孩子們最喜歡的方式——講故事。美術教師的特長是畫,我們把一個個只有文字記載的故事演變成了連環繪畫,直觀生動的講訴讓學生興趣大大的增加。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僅對故事情節背景,盤錦文化有了了解,還對美術學科的特殊性、重要性有了新的認識。
課堂教學結束我安排了特殊作業,用自己的繪畫語言把我在課堂上講訴的故事回家講給家長聽,回到課堂反饋情況,大多數孩子回來后說,父母親都不知道在身邊的這些故事,甚至爺爺奶奶都不知道,講完之后很是自豪。我認為這樣的傳承太有意義了,我更是對我在這么重要的教學一線而感到責任重大,深化了我對教育工作的再次認識。
繪畫語言有很多種,不同的故事我們用不同的工具材料進行表現,有傳統形式中國畫,有水彩水粉,還有現代工具的展現電腦繪圖,形式的多種多樣讓孩子們開闊了眼界,增加了趣味性。
本節課的課堂呈現我采用了高輕黏土的材料進行表現,因為高輕黏土是一種新的材料它比橡皮泥顏色更鮮艷,黏性更強,和其他材料的融合度也更高,所以表現紅海灘的景致我覺得這種材料非常合適,課堂呈現效果也更容易。果不其然,在課堂授課過程中,同學們很好的掌握了黏土的技法,紅色的黏土表現的紅海灘極有質感,孩子們的想象力是無窮的,他們還大膽的創作了很多和盤錦相關的事物,有小河蟹、水稻、丹頂鶴等等,是紅海灘呈現出勃勃生機。材料的選擇是成功的。
很榮幸在去年12月參加了遼寧省教育廳組織的美術骨干教師的培訓,在培訓過程中,大連的李金城老師的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僅課組織的好,多媒體的使用也是讓我大開眼界,尤其是“希沃授課軟件”,所以我在本節課中也使用了此軟件,它能快速的實現手機和電腦的對接,直接把學生作品展示在大屏幕上,解決了學生作品講評時不能快速直觀感受的難題。
在傳統的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把有限的教學資源如美術知識和圖片資料介紹給學生,學生所學到的知識雖然有代表性但還是極其有限的。信息技術課程是把信息網絡的云數據在美術學科教學過程中,進行使用。使信息技術與美術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資源以及課程實施等融合為一體,成為與課程內容和課程實施高度和諧自然的有機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課程目標,并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和藝術素養,培養協作意識和能力,促使學生掌握在信息社會中的思維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所要達到的綜合目標。在網絡環境下進行美術教學,可以借助網上大量的教學資源來豐富美術教學內容,使得教學過程變成教師引導學生在網上這信息的海洋中篩選獲取有用的信息來進行學習,在網絡環境下教師能輕松實現利用網絡環境給學生提出學習任務。在教學《紅海灘的傳說》這一課時教師查閱相關網頁,下載有關標志的教學信息資料提供給學生,讓學生在網上進行欣賞。這樣的教學對教師來說縮短了教學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對學生來說,豐富了欣賞內容,增加了欣賞興趣,培養了欣賞能力,激發了創作欲望。同時,在教學中教師以標志的知識引導學生在網上進行研討,這就更大大擴容了教學信息量,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也培養了學生對所獲取信息的交往能力。更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美術教學效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自覺自主的學習是研究的方向,美術課堂教學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一種群體活動。教師在開展“以問為主線”的教學活動時,既要注意問題設置的全面性,又要注意探究問題的針對性。課堂教學涉及的問題難度不能太大,要讓學生經過網上查詢、人機互動、實踐證明等多種途徑得到問題的解決,從而在快樂的活動中得到鍛煉,問題意識等綜合素質得到提高。另外教師引導學生產生問題、啟發學生解決問題的形式要不斷豐富、不斷更新,讓“問”永遠充滿生機,永遠伴隨學生。
綜上所述,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認真遵循科學性、實用性等原則,恰到好處地運用信息技術有利于美術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從而達到美術教學效果的最優化,實現小學美術教育的最終目的,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個性品質、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積極的求異思維和創新能力,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認知和學習途徑,奠定學生可持續發展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