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昭 劉彥伯
摘 要:本文以培養高職學生的實踐能力為目標,針對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實踐教學的需求,結合高職技能大賽實驗實訓設備要求,為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為主要發起點,從而建設符合學校建設和專業建設的實訓室。
關鍵詞:職業教育;實訓室;機械創新。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8.14.213
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種組成部分,在國家普及高等教育的過程中占有重要位置。對于高職學生來說,雖然專業理論方面比不上本科生或者研究生,但是其實踐能力確實毋庸置疑的。根據教育部相關文件,在高職學校的教學計劃時間中,實訓時間應該占到百分之五十以上。因此,提高高職生的實踐能力成為高職院校專業人才培養計劃中的重中之重。
就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來說,實踐能力主要包括車、銑、刨、磨、鉗等傳統機床操作與數控機床操作,而且學生還可以考相對應的技能證書,每年也有對口的職業技能大賽,這對于學生專業能力的提升和找工作的幫助不言而喻。故各大高職院校都非常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1 機械創新實訓室建設的出發點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機械設計制造技術已成為一個國家工業發展的關鍵因素,而機械設計制造的發展核心在于創新。創新需要靠創造性的思維方式,需要在掌握傳統機械制造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的突破。常規的機械設計制造,往往靠著年齡較長人員的編寫的設計經驗來設計,繁重的工作使得新手按照設計手冊來進行工作,從而忽略了機械制造中的創新思想,并且阻礙了機械設計創新的步伐,同時傳統的機械設計嚴重降低了機械產品的生產效率,其操作過程非常繁瑣,耗時、耗力,給工作人員帶來了諸多的困難。所以機械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前提就是要有先進的、條件優越的機械創新實訓室,這也成為有機械類專業的高職院校的當務之急。
2 機械創新實訓室的建設方向
以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考慮到本校教育教學改革,教材建設,課程設置,培養模式和內部管理制度的改革,機械創新實訓室的建設方向主要有以下三個:
2.1 以能力培養為主線
根據機械制作與自動化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學生須具備基本能力、專業能力、創新能力,故將實訓室按基本訓練、專業訓練、創新訓練有序地布局,有針對性地不斷開發創新性實訓項目模塊,并不斷修改,最終達到人才培養計劃中所要求的目標。
2.2 產學研相結合
實訓室營造企業現場氛圍,引入企業管理文化與理念,實訓項目來源于企業,同時利用實訓中心先進的設備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發揮實訓教師智力優勢開展生產和技術服務。
2.3 培訓與技能鑒定相結合
培訓是實訓室輻射全省各地企業、服務社會最直接的途徑,利用已有的先進的設備和優秀的師資在一定區域范圍內開展培訓與技能鑒定,成為全省本行業眾多企業的人才培訓中心。
3 機械創新實訓室的功能
機械創新實訓室是實施基于工作過程的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的主要場所。目的在于有效利用現有資源、管好現有資源、發揮現有資源對教學的服務,支持基于實際生產過程的理實一體化教學及對外進行技術培訓。在建設中將緊密結合教學改革、服務好教學,管好、用好、建好資源。主要具有以下功能:
3.1 培養創新型機制類人才的實訓基地
如今創新能力已成為衡量一個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指標,尤其對于高職機械類專業學生來說,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能相輔相成,具備這兩種能力的學生可以參加每年全國和各省舉辦的技能大賽,從而達到優秀高職機械類人才培養的目標。
3.2 機制類教師的培訓和科研基地
綜合實訓室建設后,應對機制專業類教師進行培訓,使其能夠掌握機械設備的操作方法,根據教師的所授課程和研究方向,分配固定的實訓設備,方便教師進行理實一體化課程實訓。同時,教師利用相關設備,也可以進行相關科學研究,實現理論、實踐、研究的同步發展。
3.3 職業技能培訓、鑒定考核基地
針對高職院校擔負著一定區域內企業的技術援助功能,故實訓室建成后需要承擔機制類職業技能培訓、鑒定考核,例如車工、銑工等工種等級鑒定,為區域制造業和經濟的發展做出一定貢獻。
4 總結
綜上所述,對于高職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來說,建設新時代下滿足人才培養目標的機械創新實訓室是很有必要的,而且在這個智能制造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是每一所高職類學校夙愿。作為機械專業的老師,不管從學校的角度還是從學生和老師成長的角度來看,我們都需要把機械創新實訓室建設好,培養出對社會有用的畢業生。
參考文獻:
[1]劉艷敏.機械工程實訓室建設與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6(30):6-7.
[2]張國艷.高職機械類實訓基地建設實踐與成效[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01):20-21.
[3]李雙玥.一體化:應用型大學實訓室建設研究 [J].職業教育研究,2016(08):46-51.
[4]谷中平.機電專業創新型實訓基地建設研究與實踐[J].機械職業教育,2016(05):44-46.
[5]曹著明.關于職業院校機電專業理實一體化實訓室建設的思考[J].職業,2016(03):100-101.
作者簡介:任昭(1991-),男,陜西榆林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機械制造與自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