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洋
摘 要:經典名著是前人智慧的結晶,閱讀這些經典名著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鑒賞能力,積累他們的文化底蘊、處世經驗,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進取精神。語文教材中的名著篇目節選為學生閱讀名著提供了方法,我們可以巧用這些資源,為學生閱讀名著經典找到捷徑,從而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名著導讀資源;學生;閱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雨果曾說過:“書籍便是這種改造靈魂的工具。人類所需要的是富有啟發性的養料。而閱讀則正是這種養料。”它告訴我們,人要多讀有益有智慧的書籍。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7~9年級的學生應學會制定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名著閱讀也是中考必考內容,而且近年來還加大了對名著的考查力度,所以筆者通過對此課題的研究,完成課程標準規定的中學生閱讀目標,讓學生覺得閱讀成為語文學習的一大樂趣。通過這一年多實踐,我總結了幾點經驗。
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自學能力較差。如果不是文學的忠實粉絲,他們不會進行有計劃的自主閱讀,所以語文教師要利用好在校的空余時間甚至課堂時間引導其進行有效的閱讀。比如七年級名著導讀中的《駱駝祥子》《海底兩萬里》都非常適合他們閱讀。教材給了我們合適的閱讀材料,我們為何不用呢?剛開學我就要求學生自行購買這兩本書,在每天的晚輔導時間,要求他們必須閱讀這兩本書,并完成每日閱讀任務。剛開始學生靜不下心并有怨言,但一段時間后,學生進入了閱讀的自覺階段,無需老師組織,就能做到自主自覺地閱讀,并從中找到了閱讀的快樂。同時我采用了師生共同準備讀書筆記的方法,以督促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閱讀習慣。我也會適時挑選課堂時間,讓學生享受閱讀,暢聊讀書心得。每個學生都備有一個筆記本,用以記錄讀書心得。在檢查學生讀書心得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的書寫內容非常豐富,如作者簡介、精彩故事選段、自己的心得、名著閱讀相關測試題、歇后語、作者的名言警句等,如同一本本裝飾精美的閱讀實用字典。這樣日積月累,學生便愛上了讀書,和書中的人物“交談”,從中獲得了快樂,拓展了視野,開闊了眼界,潛移默化中提高了閱讀能力。
為使閱讀成為持久的自覺活動,教師應開展各種各樣生動有趣的活動,以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激發學生對經典名著的濃厚興趣,實現經典名著的“悅讀”,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1)進行專題性讀書活動。如“暢游海底世界”“我心目中的‘駱駝祥子”“向你推薦我喜歡的名著”等,專題小組的學生分工合作,讀書、查閱資料、匯總,最后,全班交流讀書成果。
(2)組織“名著知多少”專題知識競賽。以小組為單位,圍繞作家、作品、人物、情節等內容出題,設必答題和搶答題。
(3)寫讀后感或文學評論。每學期每人任選一本名著的一個角度寫一篇讀后感或評論,全班交流后匯成作品集。
(4)編寫課本劇表演。學生自由組合,選擇自己喜歡的名著片段,編寫成課本劇,分角色表演,比拼角色的塑造效果。
(5)舉辦演講、辯論賽。針對名著中特定情節或特定人物形象,以演講或辯論賽的形式展開爭論,各抒己見。
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把學生帶入名著世界,領略名著的魅力是“名著導讀”的首要任務。“名著導讀”中的“導”,需導得巧妙,導得恰當,導得學生愛讀、會讀,才算是達到了導讀的目的,這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基礎,同時要注意由課內閱讀向課外閱讀擴展的自然導入以激發學生興趣。
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應采用比較閱讀或聯系拓展的方法,拓寬學生的視野,在此基礎上自然而然地擴展到名著,把學生帶進他們認為枯燥的名著世界。比如學習冰心的《荷葉母親》就可以聯系《繁星》《春水》,學習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就可以聯系《朝花夕拾》,學習課文《智取生辰綱》就可以聯系《水滸傳》,學習課文《楊修之死》就可以聯系《三國演義》,學習《〈論語〉十則》《先秦諸子散文》就可以聯系《論語》等。因為是課堂學習,學生對這些選讀部分有一定的了解,同時又不一定能全面了解其中的情節發展、人物關系、社會背景等,自然有探求的愿望,利用這一點可以讓學生走進名著。學生有針對性地閱讀名著,不僅能深入地學習課文,更能激發對名家名著的興趣,從而愛上名著閱讀。這樣就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不知不覺中,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會逐步提高。
古語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閱讀如果沒有與思考結合,讀而無感,讀而不思,讀而不品,就會浮光掠影,流于形式,這與人們工作閑暇、茶余飯后的消遣娛樂閱讀大同小異,無甚收獲。考慮到學生閱讀的層次性,遵照循序漸進的規律,只有閱讀與思考結合才能有效地提高閱讀能力。讀書后思考主要的外在表現有兩點:
(1)筆記摘抄。文學名著的開始閱讀階段,尤其是強制閱讀階段,不能指望學生全身心地激情投入,關鍵是適應閱讀,旨在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此階段學生的閱讀速度普遍較慢,一分鐘才200字左右,所以要求需寬松些,讓學生平息原來浮躁的消遣式閱讀心態,慢慢欣賞這些人類文化精品。此時,教師可要求學生根據喜好摘抄作品中的精彩句段。筆記摘抄看似平淡無奇,但能使學生觸發對作品的感悟,產生情感共鳴,并可以使教師從中了解學生的閱讀進度。在閱讀的初始階段,筆記摘抄是一種由淺層閱讀到深層閱讀過渡時的思考形式。
(2)讀后感寫作。經過讀書筆記摘抄訓練階段適應后,就要進入閱讀情感體驗階段,開始真正意義上的閱讀體驗,學生對作品中的人物、情節、故事有了心靈上的觸動,產生了情感上的共鳴,自然在平時要求寫作的周記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生為作品中的真、善、美而感動,為作品中的假、丑、惡而憤怒,學生觀察世間生活百態,體驗人生酸甜苦辣,養成健康心態,培植文學審美情趣。
農村的孩子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從小閱讀面狹窄,一些名著改編的電影電視看得很少,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這個絕好的平臺播放名著里面的精彩片段。比如,駱駝祥子的三起三落;大鬧野豬林,倒拔垂楊柳;三借芭蕉扇,真假美猴王;揮淚斬馬謖,赤壁之戰等。這些精彩片段人物形象突出,故事性強,一旦學生對于這些人物和故事產生了興趣,自然而然就會主動閱讀原著,重溫片段,甚至擴展到對原著的整體閱讀,從而找到閱讀的樂趣,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
閱讀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渠道,是培養學生文學素養和各方面能力的有力手段。名著是千淘萬漉出來的精華,具有無與倫比的文學價值與思想價值,對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產生深遠的影響。閱讀經典名著,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鑒賞能力,積累他們的文化底蘊、處世經驗,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進取精神。
[1]韓雪屏.中國當代閱讀理論與閱讀教學[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2]曾祥芹.閱讀技法系統[M].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