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茜
摘 要:文章針對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中存在的線上與線下難以有效結合的現狀,以臺州科技職業學院會計專業基礎會計實務課程為研究對象,基于高校一體化教學平臺,并結合教學實例,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層面,提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的具體實施流程與環節,實現學生線上自助式學習與線下體驗式學習的高度融合,在此基礎上,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思考與總結,希望對當前高校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鑒價值。
關鍵詞: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高校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1.線上線下教學育人理念有待轉變
在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智能手機全民普及的今天,仍然還是會看見新聞媒體時不時地妖魔化手機對學生學習造成的不良影響,視其為學生學習路上的“攔路虎”,甚至看到有些高校禁止學生攜帶手機進教室,在教室門口放置手機收納袋,這是違背社會發展規律的育人理念。
2015年,國務院在《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5〕40號)中提出:“鼓勵學校利用數字教育資源及教育服務平臺,逐步探索網絡化教育新模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促進教育公平。鼓勵學校通過與互聯網企業合作等方式,對接線上線下教育資源,探索基礎教育、職業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務提供新方式。”在這種現實背景下,教學管理者應該轉換思路,根據學科的特點,積極推進教學信息化改革,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讓手機成為輔助學生的主要工具,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而不是采取極端的禁錮做法。
2.教師運用現代化技術實現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條件多方受限
由于運用現代化技術實現教學需要教師兼具現代化互聯網技術與會計專業水準,需要教師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在課前課中課后全面開展才能實現,并實時進行反饋調整。而部分年紀偏大的教師對新技術的接受能力較弱,或者想要開展卻受制于自身網絡水準的原因而一籌莫展。部分年輕教師則受制于職稱評定、自身業務水平不夠、新課程繁重等原因,難以基于現代化技術開展多樣化、有針對性的教學,心有余而力不足。
3.信息化教學條件有待提高
盡管近年來,智能手機的高度普及,為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條件,但是大部分高校仍未在全校范圍內實現無線網絡的覆蓋,或者對學生在教學區使用無限網絡做出了諸多限制,給信息化教學的實施造成了諸多不便。除此之外,大部分高校也存在機房使用緊張等困境,因此部分原本需要在機房開展教學的課程被迫挪到普通教室,也會對信息化教學的開展造成影響。
結合學院會計專業學情與現狀,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及會計學科建設與教育教學經驗,學院會計專業與正保遠程教育集團聯合設計開發了針對線上線下教學使用的先進平臺——“高校一體化平臺”。
平臺建設充分利用技術驅動,融合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思想,建設集在線課程、知識題庫、備課與學生管理于一體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平臺,提供備課、課堂互動教學、作業、答疑、自動考勤、學生學習數據查詢與督促和校外導師導學等子系統,在提供系統功能的基礎上,根據使用者的行為,自動記錄包括學生學習、教師工作、管理者管理在內的各類數據,利用大數據分析手段形成各類分析報告或刻畫學生“能力肖像”,并通過人機交互,為使用者提供個性化建議或推送針對性內容。教學媒體由只是輔助教師突破重點、難點的形象化教學工具,轉變為既可輔助教,又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協作交流工具與情感體驗與內化的工具。

本文以會計專業基礎會計實務課程中的“資產要素”一節為例,運用高校一體化教學平臺,為實現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本人將教學課程分為課前課中及課后三個模塊。
1.課前準備
在本次上課前,在“高校一體化”平臺上發布相關的預習任務推送給學生。該任務主要包括兩點內容,一是指定學習網校基礎會計實務課程中“資產要素”這節相關的若干微課短視頻;二是根據學習后的內容,以學校為例,列舉3項流動資產和3項非流動資產,在規定的課前時間內完成并上傳至平臺作業任務界面。
通過網課的學習,學生可以初步掌握資產的定義和分類;通過完成列舉的任務,可以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實現活學活用,也是一項自我檢測。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兩項任務,學生既可以通過電腦端登錄網頁界面操作,也可以在手機移動端隨時隨地查看視頻,并上傳指定任務。
2.線上線下課堂開展
課堂是整個線上線下教學開展的核心與關鍵,教師要切換身份,擔任課堂的“主持人”與”指引人“,而且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積極參與進來,實現課堂翻轉,因此本人將整個課堂過程分為以下五個步驟。
第一步:自動簽到。上課后,教師首先在教師端,發起自動簽到功能,學生立馬在手機移動端收到相應指示,進行實時簽到,最后簽到的三位學生,進行課前作業任務講解。
自動簽到功能的應用,既能讓教師立馬掌握學生課堂到課率,又可以增強課堂趣味性,實現人人參與,同時也自然過渡到下一個課堂教學環節。
第二步:課前作業個例講解。最后,簽到的三位學生,依次講解課前布置的關于“以學校為例,列舉3項流動資產和3項非流動資產”的作業。同時,通過教師端“隨機選人”功能,隨機挑選學生,對該學生的課前作業的對錯情況做出評判,其他學生如對此有異議的,也可以舉手發言。
第三步:教師評價與重難點知識回顧。教師針對學生討論的情況,進行及時的總結與評價,并以此引出“資產要素”知識點中,“流動資產”和“非流動資產”這兩個重難點知識,對此進行更細致的講解與深化。
第四步:學生自查與組內互評。學生根據教師講解的相關知識點,先進行自查,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展開互評。對出錯的作業及時進行訂正,并將訂正后的結果,重新上傳到“高校一體化”平臺,教師可以在教師端后臺進行查看。
第五步:隨堂測試并講解。教師根據本次課堂的知識點,在“高校一體化平臺上”建立“隨堂測試”,及時推送到學生手機端,學生在課堂上規定時間內進行作答并提交,教師在教師端實時查看學生完成情況及每題的正確率。教師針對出錯率較高的題,選擇性地進行講解鞏固。
3.課后鞏固與延伸
教師在“高校一體化”平臺布置相關作業,推送給學生,進行課后知識點鞏固。學生對本次課有疑惑的知識點,可以在“答疑版”進行提問,教師可針對不同學生的疑問,開展差異化教學與輔導。此外,教師可以通過管理入口,實時查詢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其真實的課后學習過程,同時也可以作為期末平時成績的一項重要參考依據。

通過對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嘗試性研究與實踐,本人有如下幾點思考與總結:
1.利用學生喜好,提升學習能力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充分利用了學生依賴手機操作、網絡粘性強、喜歡看短視頻等特點,學生利用其課后零碎的時間,可以隨時隨地登錄“高校一體化平臺”觀看相關5~10分鐘短視頻,也可以在寢室登錄電腦端進行學習操作,讓學習更加信息化、智能化。目前從筆者兩個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來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度極大提升,自學能力也逐漸增強,逐漸進入一個良性循環的階段。
高校一體化平臺會對學生的每一次學習、作業情況進行記錄,它是每個學生專屬的學習園地,會形成一份每個學生專屬的學習筆記,讓學生能夠及時地進行查漏補缺、溫故知新,以此提高學習效率。
2.緩解教師備課壓力,注重師生課后互動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去備課授課,然而對其教學效果及學生的課后學習情況卻無法知曉與衡量,師生關系僅停留在短暫的課堂上。高校一體化教學平臺上課程視頻、習題資源豐富,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緩解教師們的備課壓力,能夠讓教師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教學設計,思考如何在專業課程中融入相應的時事熱點,如何增強趣味性課堂任務,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當一個優秀的“課堂領路人”。
“高校一體化”教學平臺還能對學生課后學習的情況,包括視頻聽課率、作業完成率等進行專業化的數據分析與統計,讓教師實時掌握學生的學習近況并做出相應的反饋。對于共性問題,可以在課堂上進行集體答疑解惑,對于個別學生的學習問題,可以在課后展開針對性差異化指導。讓教師不只是出現在課堂上,也出現在學生課后日常的學習中,同時也促進了師生關系的和諧發展。
3.“做中學,學中做”
從教學理念來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符合“理實一體化”的教學要求,真正實現了“做中學,學中做”的指導理念,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強化其主體意識。
綜上所述,基于高校一體化教學平臺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與課堂形式,通過利用互聯網技術,充分抓住當前學生的興趣和喜好,寓教于樂;同時也緩解了教師備課壓力,讓教師將更多的精力專注于教學設計與優化。相信這樣的教學模式會愈來愈廣泛地被使用于日常課堂教學中。
[1]胡鐵生.區域性優質微課資源的開發與思考[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19-22.
[2]劉雅巍.線上線下(O2O)互動式教學法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研究, 2015(11):96-97.
[3]葛云龍.淺談O2O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翻轉課堂[J].職業教育,2016(5):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