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英語教學效果是否明顯,關鍵在于學生是否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隨著新課標的實施,初中英語教學不僅僅是單純的理論教學,還注重學生英語知識實際運用能力的培養。傳統的教學方式,只能讓學生在理論記憶方面有所建樹,并不能培養學生英語知識實際運用能力。小組合作學習,主要是以學生為主體,共同參與到英語知識的交流與討論中,在不斷的解決問題中掌握相應的英語知識。本文主要是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分析了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初中英語;教學;應用
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近年來教育改革逐漸深入,教學不僅僅單純的是對教材理論知識的講解,還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新課標當中就明確指出當下初中英語教學,需要以學生為中心,并且要求教師更新教學理念,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小組合作學習,不僅僅需要學生主動參與,還需要教師參與互動,有效體現了新課標理念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有效提升教學質量。
一、 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
小組合作學習的主要作用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強化學生的集體意識。在小組合作學習當中,通過一系列交流,能夠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并且有助于強化學生的集體意識。同時能夠促進學生從集體的角度看待問題。除此之外,在教師的引導下,便于學生在完成小組任務過程中鍛煉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2)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每一個學生均能夠充分展示個人才能,同時通過互相評價,發現自己的不足,便于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并且通過學習小組其他成員的優點,有助于自身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3)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小組合作學習需要每一位小組成員積極參與到活動當中,在具體的合作過程中,每一位學生均需要完成自身的任務,促使每一位學生能夠充分展現自身能力,均能夠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這樣有助于促進學生自信心的增強。
二、 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一) 小組合作學習在教學上的具體設計
在初中英語課堂中,開展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課堂設計是關鍵,良好的課堂設計便于確保教學的順利完成。具體分為以下幾個詳細步驟。(1)教師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引導,以此確保引導的有效性。之后,教師根據教學實際情況,同時結合新課背景,對教學內容進行簡單的概述,引領學生進入到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當中。(2)待到教師布置完相應的小組合作學習任務之后,則需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自學,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后續小組討論。值得注意的是給予學生時間進行自學是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當中的關鍵環節。(3)在學生自學完成之后,需要教師組織學生結合自己自學到的知識展開激烈的小組討論,共同解決自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同時需要解決教師布置的任務。(4)在自學階段,一旦遇到了無法完成的問題,借助小組力量共同完成,也可以向教師請求幫助。(5)在教學內容傳授完成之后,各小組則要開始互評或者是自評,其主要目的在于評價小組合作學習效果,同時通過評價能夠促進小組間的教學與進步。
(二) 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實施
在具體的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必須認識到穩步扎進的重要性,避免在部分環節的遺漏,究其原因在于部分環節遺漏必然會影響到小組合作學習效果。當中教師的引導對小組合作學習效果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在具體的小組合作學習之前,教師則需要向學生介紹基本情況,之后制定相應的小組合作學習目標,讓各小組學生能夠帶著問題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以此為后續的合作學習奠定夯實的基礎。
例如教師在講解人教版八年級下冊Unit2 What should I do?這一內容時,教師則需要結合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分好小組,之后讓各小組成員就日常生活當中一些問題給予良好的建議,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寫出一份英文調查報告,并且當中涉及的問題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便于學生更好的理解,同時有助于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
三、 小組合作學習的注意事項
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鑒于部分學生英語基礎差,并不愿參與到小組合作學習當中。因此,教師在布置小組任務時,則需要重視起每一個學生的能力分析,從而分配合適的學習任務。在此基礎上,為了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有必要對已經掌握的知識進行必要的延伸,以此拓寬學生英語知識面。除此之外,教師需要對小組合作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解決,便于小組合作學習順利完成。
四、 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開展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不僅僅有助于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但是在具體的應用過程中,還需要教師對一些問題高度重視,以此確保小組合作學習能夠發揮既有作用。
參考文獻:
[1]馬麗榮.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應用探討[J].新西部(理論版),2017(03):134-118.
[2]熊海艷.論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得失[J].新絲路(下旬),2016(01):56.
作者簡介:
靜恩健,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赤峰第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