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曉聞
摘 要 2011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員會聯合下發(fā)的《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yǎng)計劃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將培養(yǎng)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yè)人才作為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yǎng)計劃的重點,指出要探索“高校一實務部門聯合培養(yǎng)”機制,“加強高校與實務部門的合作,共同制定培養(yǎng)目標,共同設計課程體系,共同開發(fā)優(yōu)質教材,共同組織教學團隊,共同建設實踐基地,探索形成常態(tài)化、規(guī)范化的卓越法律人才培養(yǎng)機制。” 《國家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綱要》也要求,本科教育應著力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探索通識教育和專業(yè)教育相結合的人才培養(yǎng)方式,應當強化實驗實訓環(huán)節(jié),建立高校與企業(yè)、行業(yè)等合作育人機制。工程法律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就是培養(yǎng)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yè)人才,實現這一目標必須走校企、校地合作的道路。
關鍵詞 法學 實踐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7.200
(一)到實踐教學基地實習前的實習準備不充分
雖然參加實踐教學基地實習的學生掌握了基本的法學知識,但是對實習內容、實習基地缺乏基本的了解,學生的司法技能也離實際需要還有較大差距,學生開始實習后顯得“笨手笨腳”,導致部分學生缺乏主動性、積極性。
(二)對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經費投入不充足
從理論上講,只要學校與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本著互利共贏的原則合理進行資金投入,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物質基礎是有保障的。然而,從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實際運作來看,由于學校專業(yè)較多,學校用于各個專業(yè)的辦學經費必然相對有限。同時,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在辦公經費實行按人員編制包干的情況下,沒有過多的經費來擴充容量以供臨時性“外來人員”學習和工作,加上不少單位感覺學生到單位來實習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因而也不愿意過多地投入。
(三)對實踐教學基地的學生實習考核指標不明確
由于大多數實踐教學基地是基于高校專業(yè)負責人的“面子”建立起來的,是高校有求于實務部門,在雙方對實習條件都缺少投入的情況下,高校基本上滿足于能把學生安排下實習就萬事大吉,實習的質量如何基本上無法考核。一方面,由于學校在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合同中沒有明確實習單位指導實踐教學的方案和考核標準,致使基地對實習學生的評價體系不完善,難以反映學生在實踐基地的真實實習情況。另一方面,目前多數法學院系在實習工作中采取的是“送出去”、“接回來”的方式,即根據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要求,在實踐教學開始時由校內指導教師將實習學生帶到實踐教學基地,將學生“交付”給基地的指導老師,等到實習結束時再去實習基地把學生“帶回來”,學生提供一份實習報告或實習日志,整個實習工作就算完成。學生在實踐教學基地的實習情況究竟如何,唯有實習單位出具的實習鑒定表上千篇一律鼓勵的話才知道。
(四)學校與實踐教學基地對實習學生指導的互動性不夠
衡量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成敗的關鍵在于學生能否通過實踐教學基地的實踐鍛煉,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然而,事實上,隨著高校的擴招,各高校法學專業(yè)師資普遍短缺,加上法學專業(yè)學生實習單位比較分散,老師指導學生實習基本上只是名義上的指導,不到實習單位蹲點,能夠中途去看兩次學生就算是好老師了。這樣必然使得學校與實踐教學基地對學生實習指導的互動性和融合性不足,名義上是“雙導師制”,實際上學校指導老師對學生的實習情況是不了解的。
(五)學校與實踐教學基地合作程度不深入
目前不少高校法學專業(yè)學生的實習以自己找單位的分散實習方式為主。有些高校雖然建有一定數量的實踐教學基地,但主要出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專業(yè)評估考核指標和法學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要求,真正出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專業(yè)實踐能力目的的極少。因此,學校為了應對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考核評估,往往只注重實踐教學基地的數量,而忽視實踐教學基地的人力物力的投入和專業(yè)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使得學生實習條件有限、專業(yè)教師指導學生實習的能力有限,更談不上高水平的服務社會的能力。同樣,實踐教學基地為迎合國家和友好學校“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和要求,也“非常熱心”地與學校簽訂聯合培養(yǎng)人才協議,但并不注重提高本單位工作人員的專業(yè)理論素養(yǎng),只知道要求學生依樣畫葫蘆,而難以告訴學生這樣畫的基本原理。學校老師不接觸實際,實踐教學基地工作人員不跨高校的大門,除自發(fā)的朋友之間的交往外,可以說雙方“老死不相往來”,這就是法學專業(yè)學生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存在的最根本的問題。
(一)切實提高對學生實習工作的思想認識
地方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是應用型人才,即培養(yǎng)能熟練掌握社會生產和生活所需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專業(yè)人才,其特點是:擁有基礎、成熟和適用的知識結構,突出對基本知識的熟練掌握和靈活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重視實驗教學和實習。因此,地方本科高校要培養(yǎng)社會生產和生活所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必須高度重視畢業(yè)生的實習工作,這是地方本科高校生存和發(fā)展的根本所在。所培養(yǎng)的人才只有通過實習提高了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滿足了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要求,高校畢業(yè)生的就業(yè)才會有市場,高校才會有源源不斷的生源。
就畢業(yè)生來講,作為地方本科高校的學生必須清楚地了解學校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的目標定位,努力提高自己對基本知識的熟練掌握程度和靈活應用基本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從提高動手能力的目的出發(fā),認真抓住實習的良好機遇,鞏固和檢驗自己在學校所學到的書本知識,在實踐中融會貫通,同時獲得更多相關專業(yè)知識,擴寬知識面,增加社會閱歷,積累工作經驗,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縮短與實際工作的知識、時間和心理距離。
就實踐教學基地來講,實務部門的工作人員都來源于高校畢業(yè)生,接納高校畢業(yè)生實習雖然在一定意義上為自己單位增加了麻煩,但是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好處:
一是在人才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可以從實習生中發(fā)現好的人才苗子。
二是在實務部門工作緊張、人手不足的情況下,可以增加得力的幫手。
三是可以通過實習生了解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狀況,為高校培養(yǎng)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提供合理建議。
可以說,實務部門接納高校畢業(yè)生實習這是一個雙贏的好事。特別是對于工程法律人才培養(yǎng)這種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特色鮮明的辦學模式,高校、實務部門和學生三方的思想認識一致和到位是至關重要的,它可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力度
認識一致了、到位了,建設好實踐教學基地就沒有了思想認識障礙,接著的問題是如何建設。加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力度,過去也經常講,但口頭講得多,實際落實卻少。加大建設力度,無非是人力、物力的投入力度要比過去大。
從人力的投入來講:
一是高校分管實習工作的各級領導要高度重視,要不定期地檢查實習工作的落實和實施情況。
二是高校實習指導老師要認真負責、全身心投入。有條件時學校實習指導老師應該到實踐教學基地蹲點,既指導學生實習,又使自己得到鍛煉。沒有條件時也要經常性地過問學生的實習情況,不定期地到實習點檢查學生的實習情況。
三是學生要按照實習計劃的要求不折不扣地圓滿完成實習任務。
四是實踐教學基地的指導老師要盡心盡力指導學生,毫無保留地傳授實踐經驗。
從物力的投入來講:
一是高校要嚴格按照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的要求和標準足額撥付學生實習經費和實習基地建設費。
二是實踐教學基地也應積極投入,改善實習學生的實習條件和辦公條件。
為了培養(yǎng)好工程法律職業(yè)人才,學校應當較多地選擇建設既具有法律實務活動又兼有工程建設背景的實踐教學基地,例如,可以尋求處理較多工程領域案件的司法機關、律師事務所和工程企業(yè)等作為開展實踐教學的合作基地。讓學生通過參與工程設計、工程估價、工程施工和工程驗收等實踐過程,實現提升解決工程領域法律問題的實踐能力的目標。
(三)通過實踐教學基地構建高校和實務部門更加密切的合作共享關系
法學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其培養(yǎng)人才、科學研究的功能最終都是為實務服務,這是法學學科的生命力之所在。實踐教學基地是實踐教學的載體,不僅是學生的法學知識和工程知識結合運用的平臺,還是校內指導教師與實踐教學基地指導老師之間的知識交流平臺。校內指導教師可以通過實踐教學基地,在實習學生的參與下,與實踐教學基地的實務人員一起共同對建設工程領域的復雜法律糾紛進行充分的研討,形成既有理論根據,又有操作性的處理方案,甚至可以形成具有普遍性和規(guī)范性的指導方案,為解決建設工程領域發(fā)生的同類實際案例提供思路。
(四)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基地學生實習考核體系
實踐教學基地學生實習狀況的考核主要涉及三個方面的問題要解決。
一是考核對象的確定。學生實習狀況的考核對象既包括工程法律方向的學生,也包括的指導教師。
二是考核內容的確定。對學生的考核,既要注重學生實習期間遵守紀律和制度的情況,也要考核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情況;對指導老師的考核,則主要是指導學生期間身心投入的程度。
三是考核指標體系的確定。應在考核指標體系和實踐教學基地協議中充分明確高校和實踐教學基地在學生實習工作中的責權利,確保實習學生和指導老師不因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方面存在問題而影響實習工作的開展。
[1]張建鋒、李玉基.“卓越計劃”契機下西部基層法律人才培養(yǎng)模式實踐研究——基于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現狀的思考 .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3(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