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紅 吳男
摘 要: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探索高校高素質人才培養模式、推動創新創業教育深入發展、促進高校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創新型國家建設具有深遠意義。本文對“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進行了深入探索,旨在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加快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提出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 互聯網+ 高校學生 創新創業教育
一、引言
當前,“互聯網+”依托迅猛發展的信息技術與網絡平臺,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了難得的契機。因此,高校要充分抓住“互聯網+”新機遇,開展適合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是當下高校教育體系改革需要重點思考的方面。對高校教育工作者而言,如何實現創新創業教育與“互聯網+”時代背景有機結合,探索新形勢下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是當前需要著重研究的課題。
二、新時期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意義
創新創業教育要對學生開展基本素質教育,通過搭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平臺、強化教師創新創業專業技能、充分結合政府相關創新創業政策,使高校學生快速適應社會需求,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從容面對各項挑戰。
(一)拓展就業渠道,緩解學生競爭壓力。如何滿足畢業生的就業需求是政府、高校必須著力解決的重要問題。為此,在“互聯網+”時代大力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能夠在不斷提升其就業競爭力的基礎上,不斷開辟新的就業渠道與就業機會,一定程度上緩解社會的就業壓力。
(二)提升綜合素質,體現素質教育內涵。在“互聯網+”時代,對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重點是要強化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業基礎能力的培養[1]。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在學習好本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更多地學習人文素養、基礎技能、探索意識等知識。這樣大學畢業生不僅能夠不斷提升綜合素質,將所學基礎知識和實踐應用相結合,而且能夠充分體現高校開展素質教育的真正目的。
(三)夯實基礎能力,促進創新型國家建設。當今,國際形勢風云變化、變幻莫測,但是不同實力國家之間的競爭依然是科技與人才的競爭。高校承擔著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文化傳承的重要任務。高校通過不斷強化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培養的學生不但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而且具備較強的創新精神,符合國家將來驅動發展戰略的實際需要,是促進創新型國家建設的強有力支撐。
三、“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探索
近年來,在國家相關政策的鼓勵下,我國各高校在充分結合自身實際的基礎上,努力發揮自身優勢,探索并逐漸形成創新創業教育新模式,有效激發高校學生創新創業意識,促進高校學生創新創業有序進行。
(一)探索“立體式”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綜合分析我國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開展情況,構建“立體式”創新創業教育新模式的含義是綜合考慮不同階段、不同層次學生的專業特點、成長特點,因材施教,進而促進創新創業教育的深入全面發展,造就大批“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生力軍。
1.根據年級特點開設不同的課程。在大一、大二的時候,高校要開設創新創業教育理論方面的選修課程,這一階段側重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除了可以為將來創業打下基礎之外,還可以為在校期間參加一些創新比賽做準備。在大三的時候,高校可以開設創新創業實踐類的課程(這些課程最好與學生的專業有一定關聯),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到了大四的時候,高校要加強針對性的培養,對于確實有創業意愿的學生,可以按照小班授課或單獨輔導的模式進行培養,切實解決學生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實際問題。同時,高校還要堅持“引進來”,邀請優秀企業家、成功創業者走進校園,用他們的切身經歷提升在校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
2.根據學生特點進行個性化教育。對于創業意識較強的學生,應積極為其創建創新創業平臺,促進科技成果產品化;對于創業意識相對欠缺的學生應側重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注重其創新創業意識養成。有些學生的家長或者親屬現在或者曾經從事過商業經營等,他們的創新創業意識更加強烈。此外,理工科的高校學生創業意愿更強烈,這體現出“互聯網+”時代科學技術的重要地位。因此,高校要遴選出有創業可能的、適合創業行為的且有較強創業技能的學生,加強針對性的培養;切實加強專業技術的培訓力度,力爭能夠培養一些創新意識較強、具備一定創業能力的優秀人才。
3.探索“基于泛在模式”教育模式。在“互聯網+”時代,通過網絡教育能夠促進大學生創智啟蒙、開闊視野,注重創新創業意識培養及精神塑造,途徑包括開設MOOC課程等。
4.積極開發MOOC和微課。MOOC式教育其優勢是顯而易見的,這種模式以學生的興趣為主要教學內容,通過慕課平臺實現對上萬人同時授課,不會受時間、地點和空間等限制,只要有網絡就可以學習。MOOC教育本質是在線課程開發的一種模式,它將“發布學習資源、學習管理系統”等整合在一起,有效拓寬高校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從而綜合提升高校學生的知識水平[2]。MOOC是近幾年來創新創業教育中影響力非常大的一種改革手段,將講授理論知識、模擬實踐等部分有效融合,增強了學生創業的激情,真正成為高校學生未來良好發展的“良師益友”。
5.努力開展創客教育。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浪潮的興起,“創客運動”如雨后春筍在國內迅速興起。目前,“創客教育進學?!敝饕獎撔聞摌I社團活動、專業教師課題研究、高校與高校企業協同合作等模式。在創新創業社團活動中,注重啟迪教育、充實自我,可以積極舉辦主辦創新創業論壇等,搭建創客合作交流的平臺;在深入專業教師課題研究中,注重學生體驗訓練、培養能力,鼓勵其參與創新創業項目等,將所學創新創業基礎理論知識與具體實踐相結合;在高校與企業協同合作中,注重優勢互補、合作共贏,促進一些具有潛力的創新創業項目在市場的大潮中得到檢驗。
(二)探索網絡創新創業實踐教育模式。在網絡世界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對創新創業實踐教育有了新的理解與認知。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實踐,資金不足是主要的問題之一,而“網絡式”實踐教育模式卻可以極大地緩解這方面的壓力。
1.網絡促進創新創業實踐教育。高校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歸根到底就是促使高校學生適應社會需求,提升自身競爭力,因此創新創業實踐教育是檢驗最具說服力的關鍵性階段。高校要積極鼓勵大學生參加“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大賽等,通過競賽等形式,不斷提升他們的創新創業能力。高校和政府有關部門應充分發揮網絡平臺的優勢,進一步完善創新創業孵化器的建設,對創新創業項目進行分類,精選一些市場前景好、操作性較強的項目,提供必要的資金及技術支持,保障創新創業取得一定的效果。
2.依托網絡對接市場創業實戰。當今,網絡憑借獨特的優勢,越來越受廣大民眾的歡迎。在這樣一個背景下,高校大學生可根據實際情況,結合個人的愛好,選擇適合的創新創業實踐項目。他們把在課堂上學習到的一些創新創業基礎理論知識大膽實踐,并不受資金壓力等影響。例如,除了通過自己經營網店體驗創業的過程外,一些大學生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成功應聘設計師、咨詢員等部分職業,不僅可以充分發揮自己所學的專業特長、不斷增強創新意識,而且可以進一步豐富社會實踐經歷。
四、結語
促進“互聯網+”時代創新創業教育的深入發展對于當下高校教育體系的改革具有深遠意義。在“互聯網+”時代要努力實現其與高校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有機融合,注重各種新模式的靈活運用,不僅要關注夯實高校學生創新創業基礎理論知識,為其進行創新創業活動提供一定理論支撐,而且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致力于為高校學生創新創業活動提供優質平臺,從而真正挖掘學生的創新創業潛能,增強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為促進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儲備大量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孔憲東.“互聯網+”背景下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初探[J].大眾文藝,2016(19):223-224.
[2]王東明,劉姬冰.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6(04):24-27.
基金項目:2017年度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高校思政專項)“‘互聯網+視域下大學生職業發展和創業就業中的思想引導策略研究”(課題編號:L17BSZ039)階段性研究成果;2017年度沈陽航空航天大學教改課題“深化我校學生創新創業戰略與措施研究”(課題編號:JG2017070)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