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生偉
摘 要 數學知識具有一定抽象性,小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覺得枯燥,進而產生厭學心理。此時小學數學教師應該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奠定學生數學基礎的同時,也能夠提高數學課堂教學實效性。
關鍵詞 小學數學;實效性;教學
中圖分類號:C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06-0128-01
小學數學教師要從小學生認知規律和學習特點出發,合理選擇教學手段,制定教學對策,以保障學生學習質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一、創設問題情境,喚醒學生求知欲望
小學生都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望,總是喜歡刨根問底的提問,愛提問的孩子通常都善于思考。因此,在教學中,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充分利用小學生這個特點,合理創建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心理,進而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提高學生有效性。
比如:《升與毫升》這一課中,其主要內容是讓學生了解什么是“容量”,容量作為一種數學單位,對于小學生來講是十分抽象的,為了讓學生更形象的了解什么是容量,教師可以創設一個小動物們喝酒比賽的情境,在比賽中小松鼠喝了六杯依然清醒,而獅子喝了一杯就醉倒了,教師問學生們,這是什么原因呢?是不是獅子沒有小松鼠的酒量大呢?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會勾起他們的好奇心,在學生們的期待中,教師拿出一大、一小兩個杯子,然后向學生們解釋,獅子是用這個大杯子喝的酒,而小松鼠喝酒用的是這個小杯子,這樣學生們一下子就釋然了,因為大杯子能裝很多酒,所以獅子醉倒了。在這樣的情境教學中,學生很容易理解“容量”的概念。教師還可以把大杯子裝滿水,選擇一名學生讓他把大杯子的水倒進小杯子里,看看能裝下多少杯,在這樣的實踐操作中學生進一步了解了升與毫升之間的換算,在教師的啟發下提升了思考能力,同時也保障了課堂教學實效。
二、充分利用教具,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學工具,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能夠優化課堂教學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進而提高數學教學實效。
比如:在進行“20以內數的進位加法”時,教師首先出示一個算式:9+2=?學生們看到題目后很快就能夠回答出來是11。但是數學9加幾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算出結果就可以的,最關鍵是為了讓學生明白進位加法的原理,讓學生掌握“湊十法”的思考過程。基于此,教學時教師應該合理指導學生,按照算式擺放小棒,一堆擺放9根,一堆擺放2根,學生一邊操作,一邊使用小棒計算出結果。通過9加幾的教學,讓學生在想、擺、思、說、算的過程中,體會算理,并能夠初步了解“湊十法”。
三、組織教學實踐,強化學生應用能力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還應該注意教學活動的利用,通過組織教學活動,強化學生數學應用意識,提高學生的綜合數學素養,進而提升數學教學實效。
比如:學習了“統計”相關知識后,教師可以利用組織班會的機會,讓學生先對活動所需要的材料以及購買材料的經費進行統計,通過調查制定統計表。比如每個小組需要的道具種類、數量等等。通過這樣的設計,強化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建立生活與數學的聯系,在這樣的實踐中學生數學技能得到提高,數學教學實效也得到了保障。
四、強化師生對話,促進學生能力發展
在提高小學數學教學實效性的過程中,教師還應該強化師生對話,通過師生對話強化師生交流和聯系,增強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并根據不同學生性格特點、學習書評和個人能力,組織小組學習。小組學習中教師合理指導,與學生一同解決實際問題,促進學生能力發展的同時,也保障了教學實效性。
比如:在學習“小數的性質”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以“0.6=0.60”作為題目,要求各個小組通過不同的方式證明這一等式的成立,如測量或計算等方法,可以先讓小組進行討論,之后教師身為引導者,可以提出:“觀察等式兩邊的小數,可以從其中得出怎樣的結論”,學生就這句話可以再次進行討論,之后,教師匯總所有小組討論出的結果對這一課題進行相應的講解與總結即可。
五、加強師生互動,活躍氣氛
學習交往理論認為,多項交往的組織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寬,有利于形成積極的、熱烈的課堂氣氛,有利于課內信息的溝通,有利于學生們間互幫互學,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有利于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適時引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使師生、生生之間相互補充,相互啟發,相互評議,以達到訓練思維品質,發展學生智力的目地。強調師生交往,構建互動的師生關系、教學關系,也是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置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把教學本質定位為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學生間的動態信息交流,這種信息包括知識、情感、態度、需要、興趣、價值觀等方面以及生活經驗、行為規范等,通過這種廣泛的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總之,數學課堂教學實效的提高,與教師深入進行教學研究,以及學生的積極配合不可分割,根本對此進行了幾點研究,希望能夠為相關教育人員提供一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