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總結我校《結構設計原理》課程教學中的不足,提出教學改革措施,主要從改革授課方式和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優化理論教學內容、增加課程實驗與課程設計、豐富課程成績考核方式展開討論。
關鍵詞:結構設計原理;教學改革;探討
一、 前言
《結構設計原理》是交通土建、道路橋梁類專業學生的必修專業基礎課,該課程理論與實踐并重,涵蓋了鋼筋混凝土結構、預應力混凝土結構、圬工結構。本門課程在整個專業人才培養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故筆者總結數年的教學經驗,分析獨立學院《結構設計原理》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對獨立學院《結構設計原理》課程的教學進行探討。
二、 我校《結構設計原理》教學現狀
(一) 學生學習能力不強
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較差,不能深入理解與掌握基本原理和概念,對于符號、公式、設計過程等只會死記硬背,只注重課程中公式的運用和計算。同時,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也較差,大部分學生在教師授課前不會預習,課后寫作業也存在較為嚴重的抄襲現象,例如一個班級(30人)所交上來的作業會有3~5個版本。另外,學生不能自主運用前期所學知識去解決問題,不會融會貫通先修與后修課程之間的知識,無法形成系統的結構體系和建立結構思維,造成學生沒有最基本的結構概念。
(二) 教師授課方式簡單
目前獨立學院教師授課大都采用多媒體的方式,多媒體課件具有生動、直觀的優點,同時又有內容較多、重點不突出的缺點。并且獨立學院的教師大多都是年輕教師,他們的知識沉淀不足、工程經驗缺乏,造成“照本宣科”現象。
(三) 課時較少,內容較多
《結構設計原理》內容包含面廣,一般教材都安排有十三個及以上章節內容,我校《結構設計原理》課程教學課時安排為56學時,在較少的課時內學完較多的內容,需要教師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有的教師是拉快教學進度教授完所有教學內容,但是學生的理解能力跟不上,教學效果較差。有的教師是有針對性地刪減部分適用性不強的章節。
(四) 缺少實踐教學環節
《結構設計原理》課程實踐性很強,但是在教學安排上卻缺少實踐教學環節,一是教學總課時不夠,二是學校實驗教學條件有限,與實驗項目配套的儀器設備數量較少,在學生人數相對較多的情況下,儀器損耗較大,一般都是教師對學生做演示性的實驗,學生親自參與實驗的機會較少。
(五) 考核方式不合理
目前《結構設計原理》課程成績構成是60%平時成績+40%期末試卷考試(開卷考試),并未涉及課程設計、課程實驗等環節的成績評價,考核不全面。
三、 教學改革措施
(一) 改革授課方式,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
授課采用“多媒體+黑板板書”相結合的方式。多媒體課件可以使晦澀難懂的知識更加生動、直觀、形象化。黑板板書可以使教師引導學生,跟進教師思路,加深理解。
(二) 優化理論教學內容
獨立學院的人才培養定位是培養應用技能型人才,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根據新版人才培養方案要求對《結構設計原理》教學大綱進行修訂,對課程內容做適當取舍,結合獨立學院學生實際情況,教學重點應放在承載能力極限狀態下的受彎、受剪、受壓構件的設計上,熟悉正常極限狀態下構件的驗算和預應力構件的設計,了解圬工結構及設計計算。
(三) 增加課程實驗與課程設計
理論與實踐要充分結合,教學效果才能得到保證。在《結構設計原理》課程理論知識講完之后,組織學生參觀并參與混凝土基本受力構件的加載破壞實驗,分析和整理構件實驗數據,鍛煉動手能力,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獨立學院資金緊張,實驗條件不完善,需要學院大力支持斥資建立實驗中心。另外給學生布置課程設計作業,改善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不能自主獨立解決問題的壞習慣。
(四) 豐富課程成績考核方式
城市學院對課程的考核一般為考試(開卷、閉卷)、考查方式,期末卷面成績占總成績的40%,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60%,加重了對學生的過程考核。筆者建議平時成績可以做如下表所示變革:
平時成績構成
考勤課堂表現課后習題課程實驗課程設計
內容(分值比重)按時上課,不缺勤、遲到、早退,請假較少。(10%)認真聽課、做筆記、表現活躍(5%)
1. 結構設計基本概念;(10%)
2. 矩形截面梁正截面受彎構件計算;(10%)
3. 矩形截面梁斜截面受剪構件計算;(10%)
4. 矩形截面受壓柱正截面構件計算。(10%)
1. 矩形截面梁正截面受彎承載力實驗;(10%)
2. 矩形截面梁斜截面受剪承載力實驗;(10%)
3. 矩形截面受壓柱正截面承載力實驗。(10%)
鋼筋混凝土簡支梁設計:
1. 計算書;(5%)
2. 結構施工圖紙;(5%)
3. 課程設計答辯。(5%)
四、 結束語
《結構設計原理》是一門理論與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面對獨立學院特殊的學生群體,教師應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能動性,培養學生結構設計技能,提高學生解決工程結構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林亞萍,陳亮.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結構設計原理”課程教學改革探究[J].新課程研究,2016(01).
[2]高穎.對于結構設計原理教學改革的探討[J].經驗交流,2016(01).
作者簡介:
王曉琳,四川省綿陽市,西南科技大學城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