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肖強 唐海軍
摘要:本文在分析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內涵,對數學專業在校大學生與在職數學教師的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得出職業素養、心理素質、專業能力與人際關系是影響畢業生就業競爭的四個核心素養。高校需要從大學生自身素養、專業培育、社會實踐、評價改革等維度來增強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從而提高就業質量。
關鍵詞:就業;競爭力;核心因素
1.引言
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的數據,2016年中國就有高校畢業生770萬,加上歷年沒有就業的人員與留學歸國人員,超過1000萬畢業生需要解決就業問題。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大學生遭遇到低端勞動力市場和高端勞動力市場的雙重挑戰,就業前景極不樂觀。在嚴峻的就業壓力面前,對地方院校的數學專業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進行客觀系統的研究,探索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培養的方法和途徑,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和就業擇業指導,不僅有利于大學生自我意識的培養、未來職業生涯的發展,還有利于緩解就業壓力、促進高等教育辦學水平的提高。
核心競爭力這一概念最早只是經濟學的觀點,是由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的《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中提出的。最開始核心競爭力只是經濟學的觀點,但由于它具有深厚的哲學根基,所以被引入經濟、管理以外的幾乎所有領域,其概念也逐漸被引申到了個人核心競爭力上來。事實上,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離不開每個個體的核心競爭力。
已有研究主要是從大學生核心競爭力的內涵、構成要素、影響因素以及提升策略進行的研究。對于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李懷民(2009)認為大學生的核心競爭力不同于大學生的一般能力,是大學生經過不斷地學習、整合,在一般能力基礎上加以提煉和提升所形成的最獨特、最具個性魅力、并使大學生現在及將來長時間內保持競爭優勢的能力,集中表現為及時就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王志峰(2009) 認為,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體系的構建,應包括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質、堅實的復合型知識結構、較強的學習創新能力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對于影響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因素,陳樹冬(2011)認為主要在于學校的培養模式與社會的需求是否脫節,大學生是否缺乏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的自我培養意識。孟麗(2011)認為影響因素主要有學校與學生兩個方面。學校名氣不高,特色教育不明顯,不同程度存在師資管理錯位、師資結構失調、師資力量薄弱等問題;學生生源質量不高,部分學生就業期望值偏高,缺乏自信心,依賴心理較重[1]。對于如何提升畢業生就業競爭力,沈超(2007)認為要樹立和諧的教育理念,建設和諧的校園文化;[2]加強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科學規劃生涯 ,樹立和諧的發展目標;加強人文教育,培育健全人格;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激發大學生參與實踐、服務社會的積極性等方面來構建提升大學生核心競爭力的實踐體系。
這些研究對于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內涵、要素、影響因素以及提升策略都有論述,但是對于具有專業特色的就業核心競爭力的組成要素及提升路徑尚缺乏。
2.調查情況
為調查了解地方本科高校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的現狀,推動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改革與建設的針對性、實效性, 2017年4-5月對四川文理學院數學專業的大學生以及中小學在職數學教師中進行了關于就業核心競爭力現狀研究的問卷調查。
2.1調查對象
采用隨機抽樣法確定調查樣本,選取四川文理學院數學學院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的本科生以及部分中小學在職數學教師為調查對象。
2.2問卷編制
問卷由個人信息和調查內容兩部分組成。針對大學生的問卷調查內容包括學生職業素養,心理素質狀況、數學專業能力、人際關系、自我發展能力、領導能力等六個方面,由15道客觀題組成,2道主觀題組成,后簡稱問卷Ⅰ。針對在職教師的問卷包括專業學習、社會實踐、學習能力、人際關系、心理素質和職業素養等方面,共19道客觀題和1道主觀題,后簡稱為問卷Ⅱ。
2.3調查實施
為提高學生回答問卷Ⅰ的有效性,選擇了以班為單位發放問卷Ⅰ為主,并解釋調查目的及問卷結構和填寫問卷應該注意事項。以十五分鐘為標準,學生寫完后立即收回。通過收集整理,共發放問卷100份,有效問卷93份,有效率93%.其中,男女生比例為1:2;大二到大四各年級比例,分別為22.58%,36.56%,40.86%.同時,針對在職教師分散在不同的學校,問卷Ⅱ主要是借助問卷星網站,由在職教師采用網絡答卷的形式完成,共收集到有效問卷93份。問卷數據利用EXCEL與SPSS對其進行分析統計,并分別計算出問卷Ⅰ中核心競爭力六個方面的平均分。
3.調查結果分析與討論
3.1在校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的自評
(1)職業素養
職業素養是指從業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條件基礎上,通過教育培訓、職業實踐、自我修煉等途徑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職業活動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基本品質。
通過表1可知,92.47%的學生都明確表示自己做事敬業、有責任心,能夠很好地完成任務;另外,98.93%的同學認為自己做事講誠信,能夠說到做到。
(2)心理素質狀況
心理素質主要是指以個體的自然素質為基礎,在后天環境、教育、實踐活動等因素的影響下逐步發生、發展起來的。
通過表2可知,自我認為心理素質較好、職業壓力承受能力好的占74.26%,還有25.74%的學生自我評價心理素質不好,這是在平時學生管理與專業教學中應該注意的現象。
(3)專業能力
對數學專業的大學生來說,專業能力主要包含表達能力、職業規劃能力、基礎技能、專業知識等方面.據統計60.22%的學生在溝通交流中能用簡練的數學語言準確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58.07%的學生已經有非常明確的就業目標,進行過詳細的大學發展規劃;61.29%的大學生大學期間英語計算機普通話等基礎知識能力好;54.84%的大學生數學基礎理論知識學的很扎實,懂得數學專業各模塊知識點。
(4)人際關系
經統計知,95.7%的大學生能配合團隊有效的開展工作,和睦相處,關系融洽。
(5)自我發展能力
據統計,11.83%的大學生認為自己非常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49.46%的學生是自我創新精神與能力一般,還有30.11%難以確定。這說明大學生在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培養方面還有待加強。63.44%的大學生能很快地學習并靈活運用新知識、新技能而適應于新的環境,還有29.03%難以確定;55.91%的大學生認為自己能很好的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進行數學教學或者數學建模,而有30.11%難以確定,還有13.98%的學生還不能夠靈活地學以致用。
(6)領導能力
領導能力也指的是大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據調查統計,在校期間大學生做學生干部的時間方面,32.26%的學生有一年以上學生干部經歷,21.51%的學生有一學年的經歷,4.3%的學生有過一學期的經歷;但仍有41.93%的大學生沒有做過學生干部。另外,參加過支教、三下鄉、見習等社會實踐活動的時間,見圖1所示。大學生的領導能力主要是通過在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班級管理等途徑來培養。參與這些項目的時間長短與領導能力的強弱有較明顯的相關性。
3.2核心因素的因子分析
(1)驗證數據是否適合做因子分析
一般認為分析變量的相關矩陣中相關系數多數大于0.3,從表3、表4可知,KMO=0.686檢驗來看,則適合做因子分析。
(2)因子方差表
提取因子后因子方差的值均很高,表明提取的因子能很好的描述這6個指標。方差分解表(表5)也表明前四個因子能夠解釋6個指標的87.266%。碎石圖(圖2)表明,從第五個因子開始,特征值差異很小。綜合以上,提取前四個因子最好了。
由表6可以看出,經旋轉后,因子便于命名和解釋。因子1學生個人的內部影響,主要解釋的是心理素質、專業能力、自我發展,可以命名為個人因子;而因子2主要解釋的是其余三個指標,職業素養、人際關系和領導能力,都涉及調查者與他人的互動、協調,可以命名為外部因子。因子分析要求,最后得到的因子之間沒有相關性,而因子轉換矩陣顯示,兩個因子相關。可見,對因子進行旋轉是完全有必要的(圖3)。
3.3在職教師對就業核心競爭力的看法
在職教師認為哪些因素是影響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畢業生就業競爭的最重要因素。根據對93名在職教師統計,大家認為最重要的分別是:
(1)專業學習
23.6%中小學數學教師認為掌握包括所學專業在內的各項基本技能很重要;38.2%的老師認為在專業學習的過程中掌握一項或幾項其它專業技能很重要;有 37.08%的認為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知識的結構合理、多元,有寬闊的知識面很重要;也有25.84%的認為有較優異的基礎理論課學習成績是很重要的。
(2)社會實踐
據統計參與調查的教師中, 40.45%認為在中小學、企業、政府等社會單位實習以及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經歷是很重要的;只有26.97%的認為在校期間參加學生會、社團或其它組織的經歷,所獲得的組織管理、決策能力很重要;40.45%的認為掌握一定理論知識的同時,能夠較好的將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去才是更為重要。
(3)學習能力
據統計知,52.81%的在職教師認為較強的自我規劃、自我學習、自我監督能力很重要;49.44%的在職教師認為較強的學習動力,知道自己為什么而學習很重要;47.19%的教師認為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判斷的能力較強很重要;只有31.46%的教師認為有較強的想象力,在已有形象的基礎上,在頭腦中創造出新形象的能力重要。
(4)人際關系
57.3%的在職教師認為有較好的溝通交際能力,有較強的團隊協作能力是核心因素。
(5)心理素質
60.67%的調查者認為健康的心理品質(自我情緒控制、環境適應、抗壓能力強)也是很重要。
(6)職業素養
良好的職業素養(敬業精神、責任感、吃苦耐勞),對今后的就業目標要有一定的認識,對相關行業的有一定的定位和認知;有從事相關工作的愿望和興趣。
4.思考與建議
4.1圍繞影響就業競爭力的核心因素,綜合施策提升就業的競爭力
通過對數學專業在校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影響因素認識的調查,以及碎石圖分析得出職業素養、心理素質、專業能力(學習能力)與人際關系是四個核心素養。這與在職數學教師對大學生核心競爭力的看法是一致的。對于影響因子,又可以分為大學生個體內部影響與外部影響。學生個人的內部影響,主要包含心理素質、專業能力、自我發展;而外部因子包含職業素養、人際關系和領導能力。
(1)初步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
由于數學專業的大學畢業生主要從事教育工作。因此,職業素養的培養應圍繞著“教師”這一角色進行。以價值為導向的職業觀念,以專業為導向的職業技能,以應用為導向的職業知識,以敬業為導向的職業態度,以生命為導向的職業心理,以效益為導向的職業思維。在大學生的學習期間,培育他們做事敬業、有責任心,能夠很好地完成任務,做事講誠信,說到做到的職業品質。
(2)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質
教師的心理素質是指表現在教師身上的那些經常的、穩定的心理特征,它的內涵廣泛,包括了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的各個方面。具體說一個大學生成長為準教師要有下面幾種能力:角色適應力—教書育人的基礎;心靈感悟力—尊師愛生的基礎;情緒控制力—為人師表的基礎;心理承受力—誨人不倦的基礎;教育表現力—教師機智的基礎。這些需要數學專業大學生在試講、見習、實習以及求職應聘的過程中逐步去嘗試、矯正、養成。
(3)提升大學生的專業能力
對數學專業的大學生來說,專業能力主要包含表達能力、職業規劃能力、基礎技能、專業知識等方面。職業規劃需要從大學生入校教育就開始進行,在大學二年級結束前就應該已經有非常明確的就業目標。表達能力除開課堂學習的訓練之外,大學生還應該針對自身的特點,有意識地加入演講協會、辯論協會、支教團隊等社團組織,在溝通交流中能用簡練的語言準確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大學期間,掌握普通話、計算機等師范生就業所需要的基礎知識能力;數學基礎理論知識學的很扎實,懂得數學專業各模塊知識點,能夠學以致用。
(4)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是人們在各種人際交往過程中形成的彼此之間較為穩定的心理關系。大學生人際交往要秉持平等尊重、真誠守信、求同存異、適度范圍的原則。在宿舍生活、課堂學習、校園文化、社會實踐等活動中去增強人際交往能力,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為今后的求職就業、職業發展做好鋪墊。
4.2學生、學校和用人單位綜合聯動來提升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
(1)大學生要提升自身素養
作為數學專業的畢業生,根據近三年畢業生去向來分析,約占四分之一是讀研究生,另外約四分之三進入中小學或者培訓機構做數學教師。有少數同學考取公務員、選調生或者進入企業,這部分人數所占比例較小,不予考慮。現行的研究生招考和教師公開招考制度,與考生來源學校沒有直接聯系,因此可以認為學校名氣對數學專業畢業生參加考研或教師公招是沒有影響。但據調查統計只有40.86%的學生明確認為學校的名氣對你今后的就業沒有影響,38.71%的學生對于學校名氣是否成為影響自身就業的關鍵因素,并無法完全確定。這說明部分同學還沒有認識到自身的素質才是決定就業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自身素質也就是個人的專長與獨特性。“專長性”、“獨特性”是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特征。自身素養至少應包含大學生的專業素養、心理素質、自我發展能力。自我素養的提高既需要專業知識學習扎實,又需要能夠將數學知識應用于解決現實問題中來。大學生可以通過第二課堂、師范教學能力大賽、數學建模、大學生科研項目等平臺來做到學以致用,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把自己所學的專業轉化為個人就業核心競爭力,這樣才能在求職過程中才能發揮專業特長脫穎而出”。[3]
(2)學校要重視學生的專業素養培育
從專業培育角度來增強大學生的就業核心競爭力,主要指的是學校、二級學院通過專業引領與校園文化滲透兩個維度來實施人才的培養。作為數學專業的畢業生而言,學院層面要實施課程體系的改革,人才培養質量與培養方案的設置息息相關。因此,培養方案的制定要以市場需求和社會發展為導向,以學生就業競爭力培養為主線,使得培養的畢業生適應中小學校及相應單位的需要。針對考研同學,加強核心專業課程的開設,如泛函分析、實變函數、近世代數、微分幾何等;針對考公招同學,加強教育實踐類課程,如數學教育學、數學史、初等數學研究等的開設。二級學院的校園文化活動也應展現出數學的特征,圍繞學生就業方向、專業發展來設計、開展和考核。
學校層面要對就業創業系統規劃,將分散在招生就業處、教務處、創新創業學院的有關畢業生就業創業的教育指導、創新創業項目研究整合起來,精準施策,從而改變目前部分高校就業教育內容側重于就業技巧、政策宣講的現象。從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的培養角度考慮,“就業教育應貫穿大學全過程,從產品設計到產品成型每一步都應納入教學規劃。”[4]
(3)大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在掌握一定理論知識的同時,能夠較好的將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去的重要方式。大學生在就業時是否具有強有力的競爭力,關鍵是看用人單位對畢業的看法以及學校的社會影響力。這一點在畢業生進入私立學校、金融企業(銀行、保險、證券)、知名的培訓機構最為明顯。據對在職教師統計有 40.45%的認為在中小學、企業、政府等社會單位實習以及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經歷,這在就業應聘、在職發展都是很重要的。除開校外的社會實踐,在校期間參加學生會、社團或其它組織的經歷,所獲得的組織管理、決策能力對于提升自身就業競爭力也極為重要。在學院層面,為了促進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可以通過數學教學能力大賽、數學建模、數學文化節,數學微格教學訓練、教學支教、見習、實習、創業培訓等方式,分散在大學四年不同學期進行。
國家和社會應該合理配置就業資源, 及時向大學生公布就業政策和就業信息, 在全社會營造一個公平的就業環境。同時高校還要積極聯系企業, 不斷開辟大學生實習實訓基地, 增強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5]
4.3改變單純的比較就業率大小的評價方式,建立科學的大學畢業生就業評價體系
提升大學生的就業核心競爭力,一方面是促進就業率的提高,另一方面是提升就業的質量。一是將大學生的薪酬水平、崗位與專業匹配性、福利和社會保障等指標引入就業評價體系。同時,教育部門還應建立“畢業生就業跟蹤制度,完善跳槽頻率、專業吻合度、就業層次等量化數據,增強就業評價的參考性和指導性”。針對高校學生就業中出現的自主創業、緩期就業、即時就業等多元化狀況分別進行評價。學校已經引入第三方評價機構統計就業率,并對就業質量做出詳細分析和反饋,為學校改進就業和教學工作提供科學依據,這也能找到制約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相關因素。
參考文獻:
[1]孟麗.提升新建本科院校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的對策[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11,13(3):92-94.
[2]沈超,郭鵬.如何提升大學生核心競爭力[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12):118-120.
[3]宋發平.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體系的構建[J].中國教師,284-285.
[4]廖迎春.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內涵及培養[J].中國成人教育,77-79.
[5]陳樹冬,張佳.論大學生核心競爭力的培養和提升[J].管理學刊,2011,24(1):105-107.
基金項目:四川文理學院教改項目《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的特色建設與發展的若干研究——以四川文理學院為例》(2017-2019);四川文理學院2015年度科研項目高等教育研究專項重點項目《地方本科院校數學專業畢業生就業核心競爭力研究》(2015GJ007Z);四川省教育發展研究中心2014年度自籌項目《信息化視野下農村教師專業化發展研究》(CJF14059)
作者簡介:唐海軍(1982—),男,四川南充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數學教育與應用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