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群益
摘 要 教學活動是人類生活中的一部分,離開生活的教學活動是不存在的。教學中必須將教育與生活緊密相連。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同時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作為生活主體的內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讓語文教學返璞歸真、回歸生活,這樣才能讓語文教學充滿著時代的氣息和活力。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現狀;教學生活化;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06-0140-01
一、堪憂的現狀
(一)教學內容局限
不少教師認為,語文教學內容就是教材的內容,教語文就是教教材,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的所有課文。這樣的教學內容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脫離了學生的心理特點,不利于培養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應用能力,不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學生看不到知識與他們現實的生活世界的關系,看不到語文在生活中的應用,也逐漸喪失了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教學方法單調
雖然近幾年來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單一的“注入式”教學方法已被否定,一些新的教學方法也不斷涌現,但就大多數教師而言,“滿堂灌”、“滿堂問”、“填鴨式”還仍嚴重地存在著。很多學生認為學語文就是上課聽教師分析字、詞、句,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歸納寫作特點,然后把教師要求劃的重點詞句劃起來,把教師要求摘記的內容記下來,課后做做練習冊,與教師對對答案,考試時背一背。認為語文訓練就是做練習、做試卷,語文能力的高低就是語文試卷上分數的高低。學生的語文學習視野也只停留在教材的狹小范圍內,只有課堂,才有語文。由于語文被抽去了生活的本質特征,使它與生活成了“兩張皮”。
二、理性的思考
(一)樹立正確的教學觀
語文教學生活化,是社會發展的要求。被譽為當代教育思想發展中一個里程碑的《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鮮明地提出了基礎教育“為了生存”和“學會生存”這一主題;面向21世紀的“德洛爾報告”則更明確提出:“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是教育的四個重要支柱。更重要的是,基礎教育被視為“走向生活的通行證”。基礎教育關照生活世界,回歸生一個基本特征。然而多少年來,我們的基礎教育脫離了學生的生活世界,遠離了學生的生活世界,導致了學生對人生與社會自主思考的忽視,導致課堂教學缺乏生命的活力,導致教育喪失生活意義。從此意義上,回歸生活世界,是當前基礎教育改革與重建的根本依據。
(二)樹立正確的教材觀
語文教材是語文課程資源的一部分,課堂以外的學校、家庭、社會都蘊藏著豐富的語文教學資源。語文教學內容,從教的方面說,主要指教師為達到教學目標而在教學的實踐中呈現的種種材料。它既包括在教學中對現成教材內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師對教材內容的“重構”——處理、加工、改編乃至增刪、更換。所以,語文在完成本學科所規定的教學需求的同時,還要聯系現實生活,對教材作處理、加工、改編乃至增刪、更換,自覺地調整語文教學內容,突出教學重點。語文教學內容要突破“以課堂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的局限,拓展到學校、社會中去,把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結合起來,使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發生意義的關聯。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環境,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
三、教學策略
實施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是一條小學語文教學取得成功的唯一途徑。下面介紹一下我在教學中的一些簡單做法:
(一)創設情境,體驗生活
教學時,教師不但要有意識地創設情境,再現課文內容,讓學生身臨其境,還要讓學生聯系已有的經驗,去體驗生活,去感悟生活,加深感受。在我的課堂中,經常會有這樣的問話:“如果你是某某(課文中的人物),你會怎樣說,怎樣做?”引導學生去想像,和課文中的人物對話,“以文會友”,充當其中的角色,去體驗、去感受。
(二)開展辯論,認識生活
“辯論”是學生根據自己對問題的理解,表明思想的傾向性,也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的有效方法。學習《“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我把學生分成正反兩方,學生自學課文后,正、反方學生振振有詞地闡述自己的觀點,表述時不僅運用文中的語言、例子、還列舉生活中典型的、真實的事例加以論證。通過辯論,最后達成共識,既理解了課文內容,又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實現了文和道的有機結合。
演講是論說能力的表現。演講的最大功能是深入人心,給聽眾教益和鼓舞。我教學《只有一個地球》一文,讓學生反復讀自己喜歡的段落,闡明喜歡的理由以及對文章的看法,然后進行演講比賽。由于學生選擇的角度不同,理解的層次不同,認識事物的能力和方法也不同,所以學生演講的內容也不同。有人為人口膨脹發出嘆息,有人闡發對環境破壞的憤怒,有人對不能移居其他星球飽含憂慮,也有的人對美好地球充滿向往……通過演講,學生互相啟發,加深了理解,也拓寬了視野。
總之,生活中處處是語文,也處處用到語文,讓語文走進生活,讓生活走進語文,給學生提供一個開放的、多元化的學習平臺,只有讓語文教學貼近生活,學生才會更愛語文,才能令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構建生活的課堂[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