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保明
摘要:小學科學屬于基礎性入門學科,主要培養學生的科學和探索意識,讓學生能夠利用科學知識來處理和解決生活問題,從而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如果我們想要提高小學科學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就必須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促使學生深入挖掘科學知識及內容,最終掌握科學知識的本質和含義。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非常重要。下面本文主要結合小學科學的有關教學內容,就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做如下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小學科學;學習習慣;培養;對策研究
一、前言
在小學科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一定的意義和作用。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到問題的分析和探究,并能夠幫助學生利用有效地方式來探究問題,這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同時,小學生處于成長和學習的關鍵時期,是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階段。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我們需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讓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為日后的學習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但是,回顧以往的小學科學教學,老師可以利用的教學時間有限。所以,在大部分教學時間里,老師比較傾向于課本知識的講解,從而忽視了學生的學習感受,這不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當前我們需要認識到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的重要性,然后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采取有效地教學方式及對策,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培養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對策研究
學習習慣是學生通過長期的學習和生活而養成的一種固定的潛意識行為。如果我們不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那么學生很容易走入學習的誤區,對學習失去動力和熱情,從而影響到學習的質量和效率[1]。因此,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我們需要重點思考的課題。下面本文以小學科學教學為例,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提升課程內容的探索性
如果學生對任何事物及現象都能做到深入地探索和研究,就能夠激發自身的學習潛力,對提高學習的效率和質量有著很大的幫助作用,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探索習慣。所以,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老師需要提升課程內容的探索性和研究性,并結合適當的研究問題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引導學生主動對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最終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探索、研究習慣。
我們以“聲音的傳播”教學為例,首先老師可以提出一些關于聲音傳播的有趣問題。例如:我們是怎樣聽到外部聲音的?聲音通過什么來傳播出去?聲音傳播的速度與什么有關?通過設置各種各樣的課程問題來提升教學內容的探索性,可以讓學生對該章節內容產生一定的好奇心和探索熱情。在提出問題之后,老師可以讓學生對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結果的預測,然后再利用老師準備好的實驗器材來完成相關的實驗,最后總結出問題的答案。在整個研究和探索過程中,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觀察、動手及動腦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探索習慣,這對激發學生的大腦思維和潛力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
(二)結合有趣的戶外實踐活動
小學生還處于貪玩的年紀,對任何事情都充滿了好奇心。如果老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這種天性,開展豐富有趣的戶外實踐活動,一定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戶外實踐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讓學生能夠擺脫課堂環境的束縛,從而自由自在的享受學習和生活,有利于開拓學生的學習視野,積累更多的科學知識,這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和實踐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幫助作用。一旦學生具備學習的自信心,就會對所學知識進行細致的觀察、探索、分析和研究,最終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比如在學習“植物的身體”這一課程內容時,老師可以根據植物的生長特點及外部結構,來培養學生對植物的觀察和探索能力。在開展相關的課程研究內容時,老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植物進行觀察和研究,包括對植物根、莖、葉、果實等方面的觀察,并學會探究植物的生長環境及習性。這時,學生可以利用空余的時間到戶外進行相關的實踐探索。在觀察和探究過程中,學生可以借助一些資料及文獻來分析和總結植物的身體結構和生長環境,從而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和探索精神。同時,也可以有效地鍛煉學生的學習毅力和恒心,最終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合理評價學生的學習表現
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老師需要重視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讓學生深刻認識到自己的學習不足和改進空間,這樣才能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提高自身學習的效率和質量。在評價過程中,老師需要耐心指出學生的學習不足,同時還需要注意語言的運用[2]。如果老師過于激動或者言語不當,容易讓學生產生一定的抗拒心理,從而影響到評價的效果,不利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存在的問題。因此,老師既要讓學生認識到不足,也要鼓勵學生的學習信心,這樣才能幫助學生進行有效地自我反思,從而改正自己的不足養成謙虛的學習態度。
比如在進行電路實驗時,學生會經常出現線路連接錯誤、小燈泡不亮等問題。因為小學生年紀還比較小,學習和接受能力有限,在出現上述這些問題的時候,比較容易手忙腳亂。這時,根據學生存在的這些問題,老師可以協助學生一起處理和解決問題。如老師幫助學生一起檢查線路,從而找出出錯的地方,然后再檢查是夠電池沒電,所以小燈泡不能點亮等。最后,老師利用課程最后的時間對學生出現比較多的問題進行總結和評價。通過加強課程的評價工作,學生可以正確看待自己的不足及問題,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反思學習習慣,從而在實踐探索中總結出學習經驗,對學生學習習慣有所提升。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學習和領會科學知識,從而形成良好的科學素質,為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我們需要正確地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提高學習的效率。
參考文獻:
[1]母利萍. 從細微處做起,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習慣[J]. 新課程(小學), 2015,26(6):85-85.
[2]柯尤木江·熱西提. 初探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的策略[J]. 成功:中下, 2017,28(9):00106- 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