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發
摘要:小學數學的教育是基于學生幼年時期,數學的思維還較為薄弱的階段,對學生的思維啟蒙起到關鍵作用的一環,數學做為一門主流文化課必學的科目,應結合新課程的標準要求,排除應試教育的干擾,導入新時期能夠引發學生互動活躍性的數學內容,聯系生活情境,短時間的引領學生走進生活中的數學探究中,從學生感到熟悉的視角出發,避免學生在數學的復雜問題上積壓困惑,造成對數學的不自信心理,數學與生活化的結合能夠通俗易懂的闡明數學的真理,教師應借助學生經歷過、有經驗的生活情境,在輕松自主的空間里,提高學生的數學認知能力。
關鍵詞:新課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研究
引言:生活化的導入,能夠將數學抽象的知識轉化為直觀的內容,學生快速的領悟數學的內涵,并在課堂上通過對生活化問題的回顧與思維遷移,獲得數學的多重聯想,小學數學教學的各個環節,都可以通過典型的生活化案例,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使得學生在數學的求知過程中,輕松的化解重點難點,隨著思維的發散,以生活已知條件啟迪創造思維,新課程要求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展開教學活動,因此生活化的導入應契合學生的生活狀態,結合不同學生的生活習慣與過往,為數學的教育填充樂趣,激發學生的潛在動力,使得數學課堂打破封閉的限制,富有新奇趣味。
一、引導學生使用數學語言對生活現象進行描述
數學與生活的結合,應引導學生將數學獲得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的案例中,以數學的化解形式,解決生活中的難點,以此獲得內心的滿足,感受數學的實用性,反之可在較為復雜的數學問題上,采取生活化干預的形式,串聯生活問題,將數學的題意梳理清楚,激發學生的創新感想。例如,在對小學生進行加減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來講解,如小明去超市買零食吃,買了一個3元錢的面包,2瓶3元錢的礦泉水,2袋6元錢的薯條,買完零食之后付給超市阿姨50元錢,阿姨找回給小明29元錢,那么小明這次去超市一共花了21元錢。通過這種買零食的講述,不但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通過簡單的計算使學生迅速地掌握加減法的知識,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認識金錢的概念。這種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實現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要求,引導學生通過學習了解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數學知識,培養小學生獨自在面臨問題時,可以使用學過的知識進行獨立解決,進而鞏固已有知識,增強學習能力。
二、建立小學數學生活化學習模式
小學數學的知識具有較強的串聯性,如果能夠將前期的知識夯實,后續在學習有關的問題時,學生就能夠融會貫通,對數學的理解更加透徹,也可有效的避免學生在數學的計算與記憶中,學會后面的知識遺漏前期的基礎,教師可利用生活化構建學習的模型,將數學中復雜的問題轉移為簡單的生活化辯證內容,教師首先應當深入了解學生們的日常生活,參加學生們的日常校園活動,如跑步、跳遠、踢毽子等,其中包含的速度、快慢、時間等均涉及數學問題,再有通過家訪活動與學生家長、學生進行深入交流,通過了解學生的日常生活,從中發現數學問題,利用學生們日常能夠接觸到或比較熟悉的數學問題開展教學活動。學生們因此會感受到原來數學問題與自己的生活聯系如此緊密,他們就會更加主動地學習數學。例如,在加減乘除運算法則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把生活元素融入到課堂上,提高學生們的理解接受能力。比如可以舉例:一包蝦條3元錢、一瓶百事2.5元錢、一袋餅干5元錢,媽媽買了3包蝦條、4平飲料、5袋餅干,給了售貨員阿姨100元錢,那么應當找回多少錢呢?其中包括了乘法、加法和減法多種運算。學生們把數學運算法則轉變為現實生活中的購物找錢問題,這樣更有利于貼近生活,將復雜的數學計算融入生活,更便于學生接受。學生們因此受到啟發,舉一反三地把數學問題與其他生活問題相聯系,自覺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就形成了自主化的數學生活化學習模式。
三、引導學生用生活元素來代替復雜的理論知識
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年齡因素的影響,其思維主要是形象思維,很難理解具有較強抽象性和理論性的現代數學知識。這時就需要教師使用生活化的數學教學手段,使用簡單化的方式講解復雜化的問題,幫助學生更準確地掌握知識點,從而有效地將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達到在有效的課堂教學時間里讓學生掌握最多的數學知識和能力的目標。例如在對低年級的學生進行加減法相關知識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可以更快地理解,可以使用生活元素來代替學生復雜的數字,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2支雪糕加上3支雪糕,一共是多少支雪糕?”“4個蘋果加上5個草莓,一共有多少個水果?”“小紅有3個橘子,給他弟弟1個,還剩下幾個橘子?”等等問題。提出問題后鼓勵學生參與回答,對回答的又快又準的學生給予一根棒棒糖的獎勵,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帶動課堂活躍氛圍。
四、注意生活元素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轉化
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比較差,對于復雜一些的數學運算往往難以駕馭,但是他們的想象力往往比較豐富。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復雜的數學知識牽引到一些較為常見的生活元素上,把復雜問題簡單化,這樣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和吸收很有幫助。比如,以表述1小時20分18秒為例子,教師可以把時、分、秒轉換成為學生們比較常見事物,例如,用文字、紙張和書來表述,以文字比作秒,紙張比作分,小時就是一冊書。60個“字”構成一頁“紙”;60張“紙”構成一本“書”。我們現在有一本書、20張紙和18個字,那么我們一共需要看多少個字呢?提出問題后,教師引導學生會運用數學運算的方法,把時間計算轉化為對生活元素的計算,避免了對抽象思維的恐懼,能夠盡快的掌握時間的數學運算技巧,使學習變得更加趣味化。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課程中實行生活化教學,既有利于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也有利于數學知識的拓展和理解。
參考文獻:
[1]熊覓.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
[2]姚永妃.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4.
[3]巫恒.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研究[J].當代教研論叢,2014,08:48.
[4]劉文寬.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研究[J].科學中國人,2015,05: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