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婧
摘要: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能力,是打好語文基礎的前提,是語言訓練的基礎,是有助于提高讀寫能力的基礎。學生自主學習語文能力的培養的特點是憑借課文,緊扣語言,展開想象,激發思維,展開聯想在學習語言中發展能力,發展能力中促進學生學習語文。本文基于作者多年的教學實踐,談了在小學語文自主學習意識培養方面所做的一些探討與做法,對廣大的一線教師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新課程;小學語文;自主學習意識;培養
引言
新課程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要重視對學生的能力培養,關注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培養問題。我們都知道在素質教育的條件下,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和學生的教學地位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他們從以教師為主轉變成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的原則[1]。教師和學生呈現出的是平等地位,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自主性學習進行充分地培養,不能以傳統的方式進行死記硬背、機械訓練,要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學習、踴躍發言、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學習方式是實現學習目標的關鍵,自主學習模式以其自身高效性等優勢受到廣泛關注。將其與小學語文有機整合,能夠達到提高學生自我學習意識和能力的目標。因此加強對構建小學語文自主學習模式的研究具有積極意義。
一、小學語文自主學習意識的內涵分析
所謂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習活動之前自己能夠確立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做好具體的學習準備,在學習活動中能夠對學習進展及學習方法做出自我監控、自我反饋、自我調節,在學習活動后能夠對學習結果進行自我檢查、自我總結、自我評價和自我補救。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羅杰斯曾說:”自由愈高的學習,身心投入程度就愈高。在實際教學中,我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小學階段的自主學習是指學生所擁有的積極主動的學習行為。它既強調了教師的指導環節,又增加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環節。教師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討論,最后再對思考結果進行總結分析。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可在教師的建議下自己設定學習目標、制訂學習計劃。另外,學生還可自行選擇學習材料和學習方式,并在不脫離整體教學目標的情況下開展實踐活動,進行體驗性學習[2]。
二、小學語文課堂中學生自主學習的現狀及問題分析
(一)學生缺乏主動學習
在小學生學習中,由于沒有獨立的學習意識,不知道怎么去進行學習,完全依靠老師在課堂上進行指導,這種現象普遍存在于小學的各個階段。小學生在課堂上根據老師的教學步驟和方法,老師教多少,學生就學習多少,對于主動學習根本就沒有概念,甚至有時候老師布置的作業都不認真去完成,這主要是學生沒有找到學習語文的樂趣或者是沒有投入到語文的學習中,老師在教學的過長中,要積極的引導學生進行語文的自主學習[3]。
(二)小學生的拓展閱讀能力不足
目前小學生拓展閱讀能力欠缺,一方面是由于小學生對于閱讀題目的害怕,導致不愿意去進行閱讀面的拓展;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師在課堂的教學生沒有進行課外閱讀的延伸。小學生在課外閱讀時候遇到的問題不能進行自我的理解和吸收導致,拓展閱讀成為學生的學習負擔,這種情況會阻礙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因此在學生進行拓展閱讀時候老師應該進行合理的指導和范圍的確定,是學生從課外閱讀中能夠鍛煉出對語文學習的自主學習能力,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語文的動力。
(三)缺乏必要的趣味引導
小學階段培養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關鍵在于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但是,有的小學語文自主學習活動過于枯燥,不僅課堂氛圍過于嚴肅,而且沒能設置可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濃厚氛圍。學生很難在自主學習中找到目標,也沒有強烈的動力來刺激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活動。這樣不僅不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而且也不利于啟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思維,更無法在教學過程中吸引學生走進課堂,沒能實現真正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目的。
(四)沒能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
提升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學習意識,促進學生在主動的思考中,自主解決學習過程中的問題。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主要以導學式教學為主,還沒能從小學生的自主學習需求著眼,引導小學生主導學習語文知識,這嚴重阻礙了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培養[4]。首先,沒能設置與學生生活相關的主題情境,無法吸引學生走入自學活動,其次,不利于學生自主展開探究活動,學生沒有明確的自學目標。再次,學生不能在自學中獲得成就感,這樣不利于自主學習活動長期開展。
三、培養小學語文自主學習意識的對策與建議
(一)增強學生的自律性
語文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其教學內容實用性強,可以促進學生聽、說、讀、寫各方面的能力,但語文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學生的長期積累。在小學教育過程中,考慮到學生的自制能力不強、自我管理能力缺乏,在學習上很容易出現懈怠情緒,因此教師應針對這些問題對學生的學習習慣進行引導,培養學生的自覺性。一方面,自律性強的學生在思考能力、思維發展上會體現出一定優勢,學生的自信心也會增強。另一方面,具有良好的自律性的學生升入高年級后便可以在沒有教師、家長監督的情況下完成學習任務,對獨立性的形成也有所幫助。
(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進行自主學習教學的過程中,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強弱直接決定了教師授課的進度和教學效果。首先,多媒體的應用能促進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通過制作動畫課件,放映多媒體影片,教師收集資料的范圍得以擴展,同時也增加了課堂的生動性、趣味性,延長了學生在學習期間的注意力。其次,多媒體技術可以給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便利條件。通過網絡,學生可主動地對需要學習的資料進行查找、整理。互聯網上的資料多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呈現出來,學生結合圖片解析更容易對資料內容進行理解。另外,高年級的學生可嘗試自己動手做課件,并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應對學生的探索學習持鼓勵態度,對學生的每一次進步予以肯定和獎勵,讓學生積極、自信地展示學習成果,久而久之,學生的探索能力自然會得以提升。
(三)創設問題情景,激發主動探究
用直觀畫面引入情景課堂教學中,要想激發、維持學生的自主學習狀態,創設問題情景至關重要。比如小學語文《九寨溝》一課的教學,就可以用直觀圖片或圖畫吸引學生進入教學情境中,激發學生自主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做法如下:先展示有關九寨溝的圖片,然后運用言語引導,如問“有那位同學去過人間仙境的九寨溝,接下來,老師將帶你們領略已經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的九寨溝。”之后再請學生說出對九寨溝的印象,可能會得到“很美麗”、“很清新”、“很迷人”等的回答,于是問學生:“那作者為什么要叫它人間仙境呢?”這樣順勢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引出了課堂教學的問題情景,既讓學生對四川九寨溝有了主觀形象的認識,又激發了他們自我探究的興趣。
結論: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通過科學的自主學習方法來交給學生,讓學生體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在愉快、輕松的自主學習中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讓學生樹立一個健康的學習態度,為學生今后的語文學習奠定一個基礎。
參考文獻:
[1]查吉火. 基于自主學習模式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研究[J].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1(17):53-54.
[2]朱卓才. 對農村小學語文自主學習意識培養的研究[J]. 基礎教育研究,2017(12):13-14.
[3]汪琳. 小學語文自主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J]. 中國校外教育,2018(04):111-112.
[4]謝明珍. 自主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0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