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慶
摘要:預習是學生自己摸索、自己動腦、自己理解的過程,是對文本的整體感知,也是一個自學的過程,學生預習的成效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課堂效率。那么,在實際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語文預習的有效性呢?可以通過豐富預習作業的形式、把握預習作業的本質、加強預習作業的檢測等策略和方法加以解決。
關鍵詞:小學語文;預習作業;有效性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習是學生自己摸索、自己動腦、自己理解的過程,是對文本的整體感知,也是一個自學的過程,學生預習的成效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課堂效率。著名專家楊再隋教授也曾說過:在學習新知識前,讓學生利用一些學習資源進行適當的預習以建立舊知與新知之間的聯系是必要的。“有疑則進”,有求知欲,才會有興趣。孩子帶著問題去聽課,把主要精力放在預習時未能解決的問題上,聽課時就產生一種積極主動、輕松自如的心理狀態,就能充滿自信,這正是成功的學習所需要的一種心理優勢。那么,在實際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語文預習的有效性呢?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以小學第三學段的學生為例,淺談以下策略。
一、豐富預習作業的形式、凸顯年段特點
第三學段的學生,認知能力、思 維水平較之于低年級孩子有了很大提升,設計的預習作業應該契合該年段學生的培養目標。平時,可從以下方面進行關注。
1.常規的預習作業不容忽視。 無論是哪個年段,掃除生字新詞的障礙,讀通讀順課文,都是學習新課文的基礎,應該扎扎實實進行;但到第三學段,我覺得還應該在此基礎上有所突破。 例如五年級(上)《“精彩極了”和 “糟糕透了”》一文中的“靦腆”一詞很有特點(連綿詞),因此,這課的常規預習作業可增加一項內容:積累和“靦腆”一詞結構相同的詞語至少5個,讀一讀、說一說 這類詞語的構詞規律。在預習作業的設計中可提出如下要求: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靜下心來練習默讀,看看你能用幾分鐘把課文默讀完。經常性地布置這樣的作業,學生的默讀速度才能跟上來。
2.主要內容的把握力求扎實。 能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是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表現。從中年級開始,老師在布置預習作業時會有意識地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而到了第三學段,有時還得寫一寫。怎么寫,應該根據不同體裁的文章設計這項作業。 如《草船借箭》、《晏子使楚》、《釣魚的啟示》、《地震中的父與子》這類比較單一的敘事型課文,可讓學生寫一寫事情的各個要素。
3.相關知識的搜集更求豐富。 新課標提出第三學段的學生應“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那么,在高年級學生的課前 預習作業中往往需要設計這方面的內容。 首先是預習好“資料袋”中的內容。這是針對課文后面有“資料袋” 的課文而言的。如:讀《鯨》的“資料 袋”,了解鯨的繁殖能力;讀《松鼠》的 “資料袋”,了解博物學家、作家布封; 讀《絲綢之路》的“資料袋”,了解絲綢之路的由來及發揮的重要作用。
4.質疑問難注重價值。 葉圣陶先生曾說:“預習的時候絕不會沒有困惑,困惑而沒法解決, 到討論的時候就集中了追求解決的注意力。”因此,在第三學段學生的預習作業設計中,應經常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的疑問。 學生剛開始在預習本里寫問題是五花八門的,他們往往只是為了老師提出的作業要求而在提問。
二、把握預習作業的本質,促進課堂教學
預習作業的布置目的是為學生更好地開展課堂學習服務的,因此,預習作業的成果首先是作為一種“學習資源”存在的,是課堂學習的必要前提條件。我們應該把研讀教材、教學設計、作業布置都看作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樣,預習作業的本質才能很好地體現。
以一篇課文為例設計預習作業。教學《半截蠟燭》一課時,我設計了如下預習作業單。①認真讀課文3遍,力求把課文讀通順、讀正確。②查閱資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相關內容。 ③用抓住事件要素的方法,借助《語文優化設計》上的練習,在預習本里寫一寫課文的主要內容。④再讀一讀劇本中人物的對話, 想一想你最欣賞誰的語言,為什么?⑤有條件的同學可以在家長的幫助下搜集自己喜歡的劇本。
三、加強預習作業的檢測,提高預習實效
教學是一個系統,檢測與反饋是保證系統有效運行的重要環節。因此,要加強對預習作業的檢測。使教師清楚學生的預習態度、預習質量, 并從中找到有助于課堂教學的信息。
1.發放預習作業本。 規定固定的作業本供學生預習作業,這對學生而言有助于他們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在規定的本子上或寫寫自己覺得難寫的生字、詞語, 或摘抄重要的句段,或寫寫課文的主要內容,或摘錄一些重要的信息。久而久之,學生頭腦中就會樹立預習作業和課堂作業等配套練習一樣重要的意識。
2.批改預習作業本。認真批改指定的預習本,看看學生認為難寫的字、詞是哪些,在教學時強調練習;讀讀學生寫的課文大意,留意不足之處在哪兒,以便在課堂上指導;批閱學生提出的疑問,判斷是否具有價值,在上課時加以引導。批改預習作業,還應該翻閱課本 和《詞語手冊》,不動筆墨不預習,看看這些書中是否留下了學生預習的痕跡。
3.上好預習反饋課。預習的反饋包括很多形式,如朗讀的檢測,可利用晨讀課時間開展;字詞的掌握,可在課前設置聽寫時間來檢測;主要內容的概括可以通過課堂初讀環節來完善。這些都是針對一課一預習的情況而言的。對于單元整組預習的情況,可開設一節專門的預習反饋課,對預習單中設計的相關內容進行逐一反饋,從而使學生學習有“備”,教師教學有“底”。
4.制定預習獎勵法。預習作業是課前的自主學習,有部分學生會有畏難情緒。為此,要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要勤于口頭獎勵,對每次批改預習作業中發現的優點及時進行表揚;可實行作業減免政策,如對課前詞語聽寫全對的同學就可以免抄這一課詞語;還可進行預習本展覽、預習小能手評比活動,既樹立榜樣,又營造了較好的競爭氛圍。
總之,預習作業作為課堂的前奏,在設計時一定要從學生實際出發,根據課文體裁、教學重點來確定預習的內容。要樹立整體預習的意識,充分體現預習作業應發揮的服務 課堂教學的本質作用。同時還要加強多種方法的檢測,提高預習作業的實效性。只要我們扎扎實實地去嘗試,預習作業也會同樣精彩。
參考文獻:
[1]吳勤芳.就這樣預習[J].小學語文教學,2004(7).
[2]劉吉才.我對預習環節的一點認識[J].小學語文教學,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