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丹丹
摘 要 親社會行為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對他人有益或對社會有積極影響的行為,包括謙讓、幫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贈等。但在幼兒園的實際生活學習中,兒童由于年齡小,情緒不穩定,道德認知水平低,以自我為中心,在交往過程中常常發生矛盾,影響兒童在幼兒園的生活、學習。根據中班兒童的年齡特點和社會性發展的目標,我們從以下途徑入手,培養中班兒童親社會行為:創設尊重、平等、友愛、互助的班級氛圍。借助故事、情景劇、表演等方式訓練兒童移情能力。家園合作,共同培養兒童的親社會行為。
關鍵詞 中班;親社會;移情;家園合作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06-0190-01
親社會行為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對他人有益或對社會有積極影響的行為,包括謙讓、幫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贈等。親社會行為是人與人之間形成和維持良好關系的重要基礎,是一種積極的社會行為。但在幼兒園的實際生活學習中,兒童由于年齡小,情緒不穩定,道德認知水平低,以自我為中心,在交往過程中常常發生矛盾,影響兒童在幼兒園的生活、學習。為此,有必要培養兒童的親社會行為能力,使兒童獲得社會性行為的正確認知,學會從他人的角度和立場體驗他人情緒情感。通過正確的交往方式獲得交往的樂趣!
根據中班兒童的年齡特點和社會性發展的目標,我們從以下途徑入手,培養中班兒童親社會行為:
一、創設尊重、平等、友愛、互助的班級氛圍
首先,教師應該熱愛并尊重兒童,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兒童,針對個體的差異,用不同方式的愛去撫慰每一個孩子。教師在與兒童溝通時,眼光要與孩子直接接觸,教師的視線最好與兒童平行,如蹲下來與孩子交流,用親切的語言和適當的語速語調,和善的語言與孩子說說他感興趣的事情,同時教師也要耐心傾聽孩子的講話,以鼓勵、肯定孩子的點滴進步,讓孩子感到自己與老師是平等的關系,自己受到老師的尊重。
其次,作為教師要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影響,如果教師不能很好地調節自己的情緒,便很容易把自己的不良情緒轉移到孩子的身上,采取一些過激的行為,如大聲呵斥、叫嚷、發脾氣等,造成孩子的害怕,進而引起學前兒童對教師的疏遠、抵觸,給教師與孩子的情感關系投下陰影。讓孩子置身于一個溫馨、安全的環境。
第三,教師要幫助幼兒協調同伴關系,讓孩子置身于互助、友愛的集體中,感受集體的關愛與溫暖。如對于膽小、內向的孩子,教師應通過個別交流,充分利用談話時間發掘內向孩子的閃光點,引起他人的關注。使內向、膽小的孩子成為他人關注的對象。
總之,要創設一個尊重、平等、友愛、互助的班級氛圍,需要教師有目的有意識地關注自己的言行,從自身開始,熱愛幼兒,尊重幼兒,使教師與幼兒,幼兒與幼兒之間形成溫馨的互助、友愛關系。讓幼兒體驗集體的溫暖。
二、借助故事、情景劇、表演等方式訓練兒童移情能力
中班兒童的思維處于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對事物的認識依賴于事物的具體形象、表象以及對表象的聯想而進行。
比如借助故事形成一定的認知能力。《金色的房子》是大班教材的故事,作為中班老師,可以把這個故事通過生動的語言和表情動作說給孩子聽,引發孩子討論:為什么小姑娘住著這么漂亮的房子卻不快樂,怎么樣才能得到快樂?當兒童知道了什么是可以的,怎樣做對人對己是好的,什么是不妥當的道理后,就可能在實際行為中表現出不為或為的傾向,如果兒童在頭腦里形成了一些穩定的利他觀念,如通過《金色的房子》故事講述懂得“有東西和其他小朋友共同玩才是快樂的。”他們在面臨分享或幫助的情境時,便會提供幫助或把自己的玩具分給其他小朋友。
總之,作為教師要通過各種直觀、有趣、生動的形式來培養幼兒的移情能力,讓幼兒在故事中感受,在情景中體驗,在表演中領悟。只有通過幼兒自身積極的活動,才能真正感受到他人的感覺,他人的想法,從而改變自己的不良行為,設身處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
三、家園合作,共同培養兒童的親社會行為
在我國,學前教育包括三方面: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這三方面的教育,互相滲透,互相聯系。而家庭教育是協調整個教育系統的重要環節,兒童在體、智、德、美諸方面的房展,是一個連續復雜的過程,需要父母和家庭成員精心培育,從而使各方面的教育影響步調一致,前后貫通。
因此,教師在培養兒童的親社會行為時首先要取得家長的合作與支持。了解孩子的家庭及在家表現情況,教師憑借自己的專業特長,正面、耐心地幫助家長掌握正確地培養親社會行為的觀念和方法。同時也可以吸收家長參加幼兒園的工作,如根據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邀請從事警察職業的家長來園給孩子們講解親社會行為帶來的好處和攻擊性行為帶來的危害。也可以邀請班里的家長做志愿者,共同為培養孩子的親社會行為出謀劃策。通過與家長的及時溝通,交流促進家園之間的凝聚力,并使家長認識到除了智力因素的培養,更應重視孩子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以適應新的時代!
當然家園合作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教師、家長雙方的努力和協調。
總之,培養兒童親社會行為非一日之功,因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綜合運用說服、范例、練習、評價等方法,通過一日生活、專門的德育活動、游戲活動進行生動有趣、持之以恒的練習,并保持家園之間的緊密聯系,取得家長的支持,達到教育的一致性!
參考文獻:
[1]付建明.學前教育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王振宇.學前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萬鈁.學前衛生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