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孟業
摘要:中學地理教學方法是開展各種類型的地理教學活動過程的基本結構和框架,為地理教學提供具有一定科學依據的比較完整的教學法體系。研究地理教學方法在當前的地理教學改革中具有積極的意義。因此,我們探究的“‘學-導-練-拓四步教學法”,其中“學”是自主學習;“導”是師生互動,教師引導;“練”是精煉內容;“拓”是拓展升華。
關鍵詞:中學地理;“學-導-練-拓”;教學探究
中學地理“學-導-練-拓”四步教學法是指在一定的地理教育理論和教學思想指導下,在地理教學中設計學生自學---教師精講---活動訓練三大環節,在每一個環節中結合現實教學環境、綜合各類各種教學方法,在此基礎上精心策劃一定的教學程序,并按策劃的教學程序來組織和實施具體教學的相對穩固的地理教學程式方法的系統組合。該教學模式的最顯著特點是教學實施過程中綜合各類各種教學方法,并根據需要和可能進行靈活選用和科學組合,以期最大限度減少各種教學方法、模式的局限,而盡可能綜合各種教學方法、模式的優點。
中學地理“學-導-練-拓”四步教學法的適用范圍主要是中學地理教學,特別是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新授課的教學。
中學地理“學-導-練-拓”四步教學法的程序如下圖1:
1.學——自主學習
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地理課本和有關參考書(包括課外讀物),回答相關問題,獲取知識。一般做法是把學生學習的教材編制成程序教材,將所學內容分成許多小單元,按先淺后深、先易后難、先簡后繁的順序,分層次排列起來。學習時要求學生對提出的問題做出構答反應或選擇反應,在確認該反應正確以后,再進入下一單元的學習。如學生的反應是錯誤的,必須用正確答案糾正,或者轉而學習補充材料,直到反應正確以后,再進入下一單元的學習,如此逐步前進。
例如:2016年10月19日(星期三),我代表地理科組參加全校的優質課比賽,地點:高二(13)班;課題:《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我邀請地理科代表謝杭君同學上來主持這一節課。他首先把全班同學分成四個小組,第一小組同學負責落實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第二小組負責黃土高原的地形;第三小組負責黃土高原的氣候;第四小組負責黃土高原的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這一過程使大多數同學對黃土高原地區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并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使全班同學都行動起來,都有事可做。不僅夯實了基礎知識,還培養了學生讀圖、識圖、繪圖的能力,充分體現了新課標側重基礎性知識和技能的基本理念,同時也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2.導——師生互動、教師引導
在學生“學”的基礎上,讓學生分別講出自己的所“獲”和所“惑”。針對學生的“講”,教師再用簡單形象的語言向學生敘述或描述地理現象,運用富于理性的語言向學生說明、解釋或論證地理概念和地理規律。
教師的“導”應注意講述內容的科學性、講述語言的專業性。講述語調的抑揚頓挫,講述的語言要生動、形象、優美、親切。語言要條理分明、措詞準確精煉,說理要有邏輯性、結構嚴謹。講解時還要注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要正確運用地理教學經常采用的比較法、分析綜合法,以及其他邏輯思維方法。并且可以結合其他一些教學方法,如:結合直觀的方法,邊指地圖邊講述,或邊繪黑板略圖和示意圖邊講述;結合談話法,用講述作為引言,然后提出問題,或者邊講述、邊提問題等。
例如:2015年9月17日(星期四),我在高一(14)班上公開課(課題:《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時,學生對課本中總結出來的地球運動產生的地理意義一知半解,甚至持懷疑態度。針對學生的疑惑,我利用身邊的地理事物引導學生去對應相關的地理意義,譬如:流進下水道的水總是旋轉下去的,這跟地球運動的哪個地理意義有關呢?學生自然而然地想到:由地球自轉產生的地轉偏向力引起的。同時,通過觀看紀錄片以更加直觀的方式讓學生記住并理解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這一節課,我耐心的引導,讓學生能很好地把握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達到預期效果。
3.練——精練內容
在“學”和“講”的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依靠自覺的控制或校正,完成各種訓練,借以鞏固地理知識、運用地理知識、形成地理基本技能。
地理練習的種類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地圖讀圖練習,地理圖表分析、繪制練習,地理習題解答練習,地理模型、學具小制作練習,等等。其中,地圖讀圖練習量多、面廣,是培養學生閱讀地圖、運用地圖的技能并且直接從地圖上獲取地理知識的重要方法,也是地理學科獨特的教學方法之一。
“練”應注意以下幾點:1.要求學生明確練習的目的和要求,并掌握有關的地理基礎知識;2.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練習方法,一般先由教師講解要領、方法,并作示范,然后再讓學生自己練習,并養成自我檢查的習慣和能力;3.應盡可能地讓學生及時知道練習的結果,教師應認真及時地檢查學生的作業,適時公布正確答案;4.練習必須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對于復雜的練習,可以先分解成幾個小環節,再完成整個活動;5.重視練習質量的要求,但也要掌握對練習速度的要求。
4.拓——拓展升華
最后,值得強調的是,“學-導-練-拓”四步教學法的中的“學”、“講”、“練”、“拓”四個環節并不是固定的和一成不變的,在具體實施中應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可有不同的教學結構。比如學、講、練三部曲教學模式在“地圖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這一節教學(復習)內容的實施過程中,“學”、“講”、“練”、“拓”四個環節就有比較靈活的實施形式。
例如:我在高三復習《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這一專題的考點三: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措施與途徑。我跟學生一起復習了這一專題的知識框架后,進而梳理基本知識點。我與學生一起梳理出這一考點的知識框架圖如下圖2:
在學生理解這一知識框架的基礎上,我提出如下的問題,拓展升華這一考點的知識內容,具體內容如下:
⑴、在工業經濟結構調整中,推行清潔生產
從原料開采——生產制造——消費使用——廢棄物處理的全過程來評估產品對環境的影響程度,通過清潔生產可以產生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已成為世界各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所普遍采用的一項基本策略。
⑵、在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中,推行生態農業
通過模擬自然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調整原有的生產結構,把糧食生產與多種經濟作物生產相結合,發展種植業與林、牧、副、漁業相結合,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關系,形成生態上與經濟上的良性循環,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學生在理解考點的基礎上,再進行拓展升華,提高知識的運用能力。
總之,在教學中努力探究“學-導-練-拓”四步教學法,根據教師本人特點、新的學生特點、新的課程特點、新的教學環境和新的地理科學進展來改革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方法,使自己的地理教學方式、方法不斷更新,就能使課堂教學水平不斷提高,使教學切實做到“有效”“高效”,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
參考文獻:
[1]趙建軍,冷立杰.基于素質教育的中學地理教學改革與方法創新[J].高師理科學刊,2011(3):110~114.
[2]安寧.新課改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學的應用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2.
[3]楊婷.新課改下對高中地理案例教學法的探討[J].科技大眾(科學教育),2010,(6).
[4]趙小月.案例教學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探究.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