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初中歷史閉卷考試這一新形勢下初三歷史的復習方法應該做何改變及對不同題型的解題方法指導。
關鍵詞:初中歷史;復習策略;解題方法
2018年初中歷史全面實行全省統一的閉卷考試,這對初中歷史是一個巨大的轉變,對老師的教學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針對這一轉變,我認為初中歷史教師在初三歷史復習中也應該采取不同的方法,下面結合個人平時教學,提出幾點見解。
1. 依綱扣本,夯實基礎。要認真研讀《2017年福建省初中歷史學教學與考試指導意見》,重視回歸課本基礎,明確復習要點,抓基礎知識。依據考綱的能力層次要求,針對性地訓練。特別是重要的概念和容易混淆的知識點注意講練結合。
2. 關注時空觀念,理清線索,重構知識結構。
3. 重視材料教學和推理教學以課本、精選材料為本,指導學生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引導學生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史論結合的思考能力和論證能力。
4. 關注社會時政熱點(包括周年)。在備考復習時,要對一年來的國內外大事和熱點問題做到心中有數,要把握這些事件與教材知識的結合點,運用相關知識,通過不同的題型,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去分析。如:1.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00周年;2.《朝鮮停戰協定》簽訂65周年。
5. 加強審題和解題指導。學會審題,是學會學習的重要內容。老師的備課和課堂教學,要把審題能力的培養納入其中。應加強對學生審讀題目關鍵詞的訓練,并從解題的辦法和技巧上給予點撥和指導。同時通過評講試題使學生學會找出中心詞、限制詞、明確答題范圍和內容要點,做到答題要史論結合、段落要要點化、層次化、條理清晰。
一、 選擇題的解題方法
1. 情景型選擇題:(1)特點:大多是從現實的角度創設情境,讓學生從中體會什么事情能夠在此時發生,什么現象能夠在此地出現。(2)解題技巧:抓住時間限制,抓住區域限制,抓住關鍵解題信息,情境材料多少,抓住核心句,即問題項。
2. 圖表型選擇題:(1)特點:直觀形象,從不同角度反映出歷史的本質。(2)解題技巧:分析圖表信息,將其轉化為文字資料,特別是關鍵詞,然后與所學知識鏈接,正確判斷符合題干要求的備選項。
3. 因果型選擇題:(1)特點:考查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前因后果。(2)解題技巧:把握題干與備選項之間的因果邏輯關系,與所學知識進行聯系,注意區別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內因和外因、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等不同概念。
4. 比較型選擇題:(1)特點:此類題型是把具有可比性的歷史事作或歷史現象放在一起找出其相同點或不同點。(2)解題技巧:根據題干提供的條件,對不同時間、空間條件下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及歷史人物進行比較,找出異同,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綜合判斷。
二、 辨析題的解題方法
1. 辨析題的掌握要領?!氨妗笔潜鎰e判斷,或指出其中的錯誤之處,“析”是對辨別判斷進一步簡單地說明。
2. 主要類型。①是指出以上材料的一處錯誤,并說明理由。②是A觀點、B觀點,問贊同誰的觀點(或誰的觀點錯誤),并說明理由。③是對評價性材料或兩者觀點進行判別,不能簡單肯定否定,有的需要辯證回答。例題:“皇帝倒了,辮子割了”是瞿秋白對20世紀初期中變化的感受。史林同學認為,這一感受形象地說明了戊戌變法的歷史作用。史林同學的觀點是否正確?請說明理由?!九袛唷坎徽_?!敬鸢浮坷碛桑何煨缱兎〞r,皇帝還在,沒有發生“皇帝倒了”的事。
三、 材料解析題的解題方法
1. 根據材料一回答,答案從材料一中直接提取信息歸納得出答案。
2. “根據材料二,概括”,要求學生能由具體原因上升為一般原因,能力要求較高。
3. “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回答”,這類題目要指導學生用材料所給的信息結合課本尋找相關內容,歸納整理得出答案。
4. 關注圖注,提取信息。引導學生直接從圖注提取相關信息,得出答案。
5. 關注評價方法、標準、原則等。
四、 材料論述題的解題方法
1. 材料論述題的外顯特征:(1)純文字類。(2)閱讀量少(200字上下),無閱讀障礙。(3)分值10分,兩問2+8。(4)第一問低門檻,從文中得出,送分。
2. 材料論述題的內涵特征:(1)觀點提煉。陳述句,定式判斷句。(2)論述答案,緊扣觀點,史論結合,邏輯清晰,簡明扼要。(3)分層給分,強調論證意識與邏輯表達。(4)難度層次:難。
3. 材料論述題的觀點提煉方法:(1)仔細閱讀材料(含材料的出處介紹)。(2)概括出一個中心內容(主題)。(3)聯系課本相關知識。(4)選定一個觀點(圍繞材料中心,體現主題)。
4. 答題要求:(1)觀點:根據題目的具體要求,提煉觀點,觀點必須明確。(2)論證:根據要求(材料、所學知識共2個史實):史論結合、段落化、序號化:不能出現史實性錯誤。(3)結論:綜上所述(所以)。
5. 論述題解題應注的問題:(1)觀點要用陳述句。簡明扼要的完整的一句話。(2)提煉觀點不宜停留在具體的“現象”(史實)上,要上升到“論”(結論或理論)的高度。(3)論述部分(2個史實)要緊扣觀點,史論結合,條理清楚。(4)觀點和論述要有正確的價值取向。
作者簡介:
蘇掌珠,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學。